深圳龙岗:工业强区何以“All in AI”

发布时间:2025-11-18 07:33  浏览量:2

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深圳龙岗是率先喊出“All in AI”战略宣言的地方之一。

宣言背后是龙岗区清晰的目标——力争到2027年实现全球AI技术在龙岗区80%以上重点行业深度应用,建成一个国家级AI开源社区,落地100个全域全时智能应用标杆项目,覆盖生产、生活、治理全场景,带动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从早期的“三来一补”产业大区到全国工业百强区,如今亟待产业升级的龙岗正在抓住人工智能的东风,以产业升级带动区域进化,勾勒出未来的地区名片——计算产业全球制高点、人工智能创新应用首发地、智慧城市治理先锋区、全域全时场景优享区……

这些目标不是空中楼阁,目前,龙岗区作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集群重点布局的区域之一,以华为、云天励飞全栈布局引领,集聚全产业链人工智能企业600余家,2024年区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40.52亿元,增速6.5%。

这些只是开始。

场景驱动技术落地

龙岗区有着扎实的电子信息制造业基础,进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赛道有着天然优势。近年来,从芯片设计、算法研发到硬件制造、场景应用的完整产业闭环正在龙岗逐渐形成。

区别于其他一些城市的人工智能产业,龙岗区人工智能产业一个显著特点是场景驱动。“龙岗区不断通过场景的开放来给AI企业提供更多的试验场和试错机会。”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这家脱胎于海归创业团队、成立于2014年的公司,如今已是AI推理芯片的领军企业,也是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首家上市企业,算法芯片化和算力积木是公司两大技术优势。

云天励飞自研AI芯片DeepEdge10 Max(受访者供图)

2025年新春伊始,龙岗区在区政务外网成功部署上线DeepSeek-R1全尺寸模型,成为全国率先基于昇腾服务器成功部署上线该全尺寸大模型及行业应用的单位,以及广东省首个在政务信创环境下成功部署该模型的单位。龙岗区政务平台接入DeepSeek,可用于公文写作、文件起草、文件校对等。

这背后提供底座支撑的正是云天天书大模型训推一体机,该大模型训推一体机可以部署在华为昇腾服务器上,支持私有化部署,实现“开箱即用”,满足本地化、专属化的业务需求,也使最新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方便地在场景中落地应用。

这是云天励飞技术落地的案例之一,多年来,公司致力于推动AI的大规模落地应用,已在消费级、企业级和行业级三大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

郑文先坦言,与龙岗区的很多合作为公司提供了大量技术试验场,反过来也提升了公司技术能力。云天励飞一直以“数据飞轮”驱动AI持续演进,即以应用生产数据,数据训练算法,算法定义芯片,芯片再反哺应用。

“让技术有更大可能落地”也是吸引深圳煜禾森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李雷达将公司落在龙岗的重要因素,“从技术发展角度看,最好的产业转化地就在深圳,这里有全球最完善的产业链,从电子芯片的原材料到出海的应用端,整条链路是完整的。”成立于2013年的煜禾森,以模块化机器人底盘为核心,建立室内外全天候多场景模块化移动机器人平台体系,为人工智能提供通用化底座。

深圳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方面表示,龙岗区乃至深圳的产业生态提供了从技术、市场到人才、政策的创新生态系统,汇聚了完整产业链条,“需求-供给”闭环正为公司释放创新能量。此外,深圳市与龙岗区发布的一系列针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的政策支持,提供了全方位的助力。在这一创新生态中,公司深入真实工业场景,部署“一脑多态”工业具身机器人解决方案,实现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应用的快速验证,并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反哺技术优化升级,驱动技术迭代循环。

如今“All in AI”战略下的龙岗更是着力打造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的“试验场”。

《龙岗区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探索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规划建设机器人剧场、示范街区等试点,推动超1000台机器人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场景落地应用。

在坂田星河WORLD片区,记者看到正在建设中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这里将形成开放的机器人科研实验场,汇聚“水、地、空”等具身智能机器人测试场景。

龙岗区机器人街区。 澎湃新闻记者 滕晗 图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丁宁告诉澎湃新闻记者,机器人街区场景比较集中,既有由传统剧场改造的机器人剧场及包含写字楼、购物中心的商业园区等城市场景,也有水库、桥梁、森林等专业机器人可以作业的场景,丰富的场景已经吸引了不少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企业来试验。

自2024年7月起,龙岗区开始重点探索以应用场景创新强化企业服务,深入开展“我帮企业搭场景”工作。截至目前,龙岗区已累计挖掘场景机会677余项,征集场景能力1920多项,成功撮合场景项目428个,已落地场景项目218个,落地场景招商项目25个,促成企业合作金额超25亿元。今年5月,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龙岗区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龙岗)”。此外,未来三年,龙岗区将提供100亿元政府订单,推动超1000台机器人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场景落地应用,通过“政府订单牵引+场景反哺技术”的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市场验证机会。

从国家层面,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在国务院新闻办相关新闻发布会上,龙岗大运中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示范场景等应用场景作为创新案例被提及分享。

“第一个吃螃蟹”

龙岗官宣“All in AI”战略在全国走在前列,伴随着的一系列布局也敢为人先。

今年5月21日,龙岗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发展大会召开,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政府直属机构——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正式揭牌,同步亮相的还有两份“三年计划”——《龙岗区加快创建“AI龙岗”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龙岗区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

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澎湃新闻记者 滕晗 图

其中,《龙岗区加快创建“AI龙岗”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通过政策、基金、场景等一系列组合拳,构建要素保障体系,支撑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龙岗区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则探索全国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规划建设机器人剧场、示范街区等试点,推动超1000台机器人在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场景落地应用。

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以下简称“人机署”)是全国首个人工智能领域政府直属机构,负责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统筹规划、生态建设、企业服务、场景推广等工作。

为何设立专门的机构服务人工智能行业?记者采访了解到,龙岗区这一举措背后的逻辑是基于对新技术、新兴产业的判断,通过专门的机构、稳定的政策,以机构、政策的确定性对冲技术、企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很多人称呼我们署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机构。”人机署署长赵冰冰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该署与区人工智能产业办公室一体化运作,在组织架构、后勤保障、用工方式等方面灵活运作、先行先试。

比如,在组织架构上探索“5+X”,即内设产业规划部等5个部室,同时探索设置坂田产业服务分中心等。“这些‘X’都是根据实际需要来设,也可以随时撤销,一切围绕有利于推动产业发展。”赵冰冰说。

人机署的人员构成也属于国内首创,目前该署47名成员的岗位性质既有公务员、事业编,也有市场化的特聘岗,同时,定位为新型管理机构的人机署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探索一体化运作模式,后者的定位亦为新型研发机构,此外,人机署还强化与行业机构等相关机构的沟通联系。

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澎湃新闻记者 滕晗 图

赵冰冰表示,这种政府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和行业协会结合的方式背后的逻辑与人工智能产业特点有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技术还没有收敛,背后要有强大的技术力量做支撑。”

目前,除了人机署,龙岗在人工智能领域还快速跑出了其他多项“首个”——全国首个机器人街区和机器人剧场、全球首创双6S店(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全市首支区级人工智能产业基金落户……

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图 滕晗)

其中,机器人6S店在传统汽车4S店的“销售、零配件、服务、信息反馈”模式基础上创新性地融入“租赁(Lease)”与“个性化订制(Customized)”模块,自今年7月开业至今,已进场60余家机器人企业,已累计洽谈、采购的客户约5万人次,国内个人客户采购、定制机器人收入约600万元人民币,机器人租赁收入约80万元人民币,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场加盟及采购预订约1100万元人民币,来自英国、韩国、日本、沙特、阿联酋、俄罗斯、伊拉克等海外客户采购下单超过百万美金。此外,9月28日开业的全球首家人工智能6S店构建集“展示(Show)、销售(Sale)、培训(School)、社群(Social)、解决方案(Solution)、孵化(Startup)”于一体的“6S”新范式,目前,已有超150家企业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超500个产品进场,收获千万级别To B订单。

未来之路

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要因地制宜。如何将龙岗区的资源禀赋串联起来,对产业发展形成协同效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李雷达看来,龙岗布局人工智能更像是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完善,“在深圳、在龙岗,电子信息产业一直在升级。”从最早的粗放型的电子产品如收音机等加工到第二轮电子信息产业时代的电视机、电脑,再到第三轮的互联网产业时代的手机等移动电子产品,其实一直围绕着电子信息技术这条产业线不断进行迭代和产业升级,“大概在2011年到2013年,我们已经明显感觉可能第四轮的产业升级即将开始,如今来看,就是人工智化,这里面的切口就是机器人技术。”

“深圳的优势在于机电一体化以及制造配套能力,特别是我们现在做大模型也好,做AI推理芯片也好,一定要跟硬件产品厂商合作,云天励飞也在追求我们的生态伙伴。”郑文先说,比如,依托龙岗区的传统优势产业,“粤港澳大湾区眼镜+智能穿戴产业联盟”于去年底成立,云天励飞是主要发起单位之一,其他相关企业涉及眼镜与智能穿戴等产业,旨在推动区域内眼镜与智能穿戴产业协同发展。

丁宁认为,在具身智能、机器人等与硬件装备相关的领域,龙岗区制造业底色的差异化优势将凸显出来。

“实际上从另一个视角看,具身智能也是中美产业竞争中,我们有很大胜算的领域,因为我们更懂材料、更懂物质、更懂制造。”丁宁说,要挖掘龙岗的制造业基础,要往智能化的方向牵引、融合。

优艾智合方面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传统机器人通常专注于封闭、结构化的环境中精确、重复地执行预设任务,而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一个融合了基于AI的决策系统和机器人本体的智能体,能够在开放、动态的环境中自主感知、理解、学习、决策和行动。未来,公司在持续深耕现有工业场景的同时,积极拥抱“AI+机器人”的融合趋势,通过与AI大模型公司或硬件厂商的紧密协作,共同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从“实验室演示”向“产业化落地”加速演进。

丁宁提醒,面向制造业的具身智能要重视场景,但也要跳出场景。即要依赖场景的现场验证迭代,把场景的数据汇总,琢磨透多个场景之间的共性,再回到场景中。“场景和场景之间有很多共性,人工智能为什么能够赋能千行百业,就是因为抓住了背后共性,如果不找共性,永远都是专用的、特定的、碎片化的,换一个场景就全部重来。具身智能也应该这么做,但是壁垒相对较高。”

政府也在《龙岗区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年)》构想出具身智能机器人友好示范城区的蓝图,并提出“一署、两试点、六平台、N场景”的框架。其中,“一署”即龙岗区人工智能(机器人)署,负责全局统筹;“两试点”则聚焦坂田街道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剧场和具身智能机器人示范街区;“六平台”则涵盖数据聚合、硬件创新、仿真测试等关键支撑,形成技术攻关与产业落地的“加速器”。

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是一场充满不确定性而且并不容易的马拉松,龙岗区正试图全力以赴跑出一条智能产业突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