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重塑就业格局,高校生涯教育如何“破局”?

发布时间:2025-11-18 12:59  浏览量:1

文/陈吕豪

当前,以人工智能(AI)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引发全球性的产业结构重塑,深刻改写着劳动力市场的底层逻辑与人才需求范式。这既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特别是直接服务于学生职业发展的生涯教育,构成了系统性挑战。

面对AI带来的“创造性破坏”与“范式级革命”,高校生涯教育已无法停留在信息传递、技能培训的传统模式,必须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这要求新时代的生涯教育,必须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超越技术冲击的表象,聚焦育人本质,在守正与创新中精准“破局”,构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育人生态。

一、守正固本:锚定价值航向,厚植家国情怀

生涯教育的根本,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AI可以基于数据提供最优化的职业路径“解法”,却无法赋予个体职业选择以崇高的价值意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在技术理性日益凸显的时代,生涯教育的“价值引航”作用非但不能削弱,反而要成为抵御技术异化的压舱石。

一是强化战略对接,校准成才坐标。生涯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壮阔洪流。当前,我国正聚焦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等重大战略。高校生涯教育必须主动作为,构建“国家需求导引图”,向学生精准解读国家重点行业、重大工程、重要领域的现实需求与未来图景,激励他们瞄准“卡脖子”技术领域、投身国防科技事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这要求我们超越单纯的“就业率”导向,建立一套以“服务国家贡献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成为青年学子内心最坚定的价值罗盘。

二是淬炼职业精神,夯实人文根基。AI可以替代流程化的操作,但无法复刻人类在职业活动中展现的坚韧、担当、敬业与协作精神。未来的职场,人机协同是常态,而人类的优势恰恰在于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软实力”——面对复杂挑战时的抗挫折能力、在团队协作中的共情与沟通能力、对职业伦理的坚守与敬畏。生涯教育必须开辟“第二课堂”,通过邀请大国工匠、行业楷模、一线英雄等进校园,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让学生在鲜活的榜样力量感召下,深刻理解职业的社会责任与时代价值,培育其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担当、有风骨的现代职场人。

二、融通求变:重塑能力为核,培育核心动能

AI时代,知识的“半衰期”急剧缩短,以“知识点”记忆和应用为核心的传统学习模式,其价值正被釜底抽薪。教育的重心必须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发生根本性转变,将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可迁移的核心素养置于战略核心地位。

一是聚焦高阶思维,锻造认知引擎。人类相对于AI的核心认知优势,在于提出问题的能力、定义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非共识性创新的能力。生涯教育应与专业教学深度联动,推动教育模式从“解答式”向“探究式”转型。应大力推广项目式学习、案例式教学等模式,将产业界的真实难题、社会发展的复杂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围绕“真问题”进行跨学科的探究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学生锤炼的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应用能力,而是整合多元信息、进行审辨性思考、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的综合性高阶思维能力,这正是AI难以企及的人类智慧内核。

二是塑造学习韧性,实现自我迭代。未来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过去“大学四年所学,支撑职业生涯四十年”的模式已彻底失效。生涯教育必须将“终身学习”的理念与方法论深度植入学生心智,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韧性”——即面对知识结构迅速过时、职业路径频繁变动的挑战时,能够主动、高效、持续进行自我更新与重塑的能力。这要求生涯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规划“第一份工作”,更要教会他们如何管理一个动态的、多元的、贯穿一生的职业生涯,如何在不断的学习与转型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持续跃升。

三、聚智谋新:驱动范式革新,构建育人生态

善用AI赋能,是生涯教育实现自身模式跃升、提升服务能级的关键路径。AI不应被视为挑战者,而应被看作是推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大规模个性化育人的强大“助推器”。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AI加速了产业与技术的迭代,也拉大了校园与职场的“时差”。弥合这一鸿沟,必须构建一个响应迅速、链接紧密的产教融合新生态。高校应利用大数据与AI技术,动态追踪产业人才需求图谱,并将其反哺于学科设置、课程更新与教学改革。生涯教育应成为这一生态的“超级链接器”,推动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共建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将企业的前沿项目、真实数据、评价标准前置到校园,让学生在“准职场”环境中实现“学”与“用”的无缝对接。

二是应用数据智能,实现精准滴灌式赋能。AI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为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生涯指导提供了可能。高校应着力构建智慧生涯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数据、行为数据、测评数据,利用AI算法为每个学生生成动态的“能力雷达图”与“发展潜力画像”。基于此,平台可智能匹配实习岗位、推荐选修课程、预警能力短板,并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路径规划建议。这将推动生涯教育服务从“大水漫灌”式的普适性讲座,转向“精准滴灌”式的个性化赋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独特潜能都被看见、被激发、被成就。

AI时代的浪潮已至,挑战与机遇并存。高校生涯教育唯有守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正,求得“能力本位、素养核心”之变,善用“数字智能、范式革新”之新,方能在这场历史性变革中把握主动。我们坚信,通过系统性的改革与重塑,中国高等教育必将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能驾驭前沿科技、又深具家国情怀的杰出人才,他们将以卓越的智慧和不懈的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最澎湃的青春动能!(作者:长江师范学院 陈吕豪)

注:本文原载2025年11月18日《中华网》

责编/谭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