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善意成灵魂拷问,“我为人人”岂能是诈骗式宣传?

发布时间:2025-11-18 15:46  浏览量:1

“扶不扶”,这本该是刻在人性里的善意本能,是无需思索的举手之劳,如今却成了悬在每个人心头的灵魂考验。扶起摔倒的老人,要先打开手机录像留证;伸出援助之手前,要反复盘算会不会被反咬一口;哪怕满心都是恻隐之心,也得在“行善”与“自保”之间挣扎徘徊——当善意需要如此小心翼翼,当本能的善念被现实的风险层层捆绑,我们不得不追问:这样的道德现状,是不是早已离“我为人人”的美好理念越来越远?

“我为人人”,从来不是一句轻飘飘的口号,它承载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付出有回应、善意不被欺”的笃定,是整个社会共同奔赴的温暖图景。可现实呢?有人鼓起勇气扶起倒地的老人,换来的却是老人本人与家属的联手反咬,明明是救人于危难,却被污蔑为肇事元凶;有人出于好心伸出援手,不仅没得到半句感谢,反而陷入无休止的纠纷与索赔,最后讹诈者却因证据难寻或追责成本过高,得以全身而退、无需承担任何责任。

这样的场景一再上演,寒的是所有行善者的心,凉的是整个社会的信任根基。当善意的代价是倾家荡产的风险,当行善的结果可能是百口莫辩的委屈,当“善有善报”变成“善有恶报”的荒诞,“我为人人”的理念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曾经的美好愿景,在现实的落差面前显得格外讽刺——连最基本的善意都要被现实毒打,连伸出援手都要做好“引火烧身”的准备,还一味宣传“我为人人”的崇高,这难道不是对普通人善意的消耗?这与“诈骗”又有何异?

我们反感的从来不是“我为人人”的理想本身,而是让理想沦为空谈的现实困境,是只谈道德苛求、不谈制度保障的虚伪宣传。“我为人人”的前提,是“人人为我”的兜底——当制度能为善意撑腰,让讹诈者难逃法律的制裁;当规则能为正义护航,让行善者无需独自承担风险;当整个社会能为信任铺路,让“善有善报”成为必然,善意才会重新成为无需犹豫的本能。

可如今,善意成了灵魂拷问,信任成了稀缺资源,讹诈者逍遥法外,行善者步步惊心。在这样的土壤里,“我为人人”的宣传越是响亮,就越像一场自欺欺人的骗局。别再让美好的理念沦为空洞的口号,别再让普通人的善意在无保障的现实中冷却。若不能筑牢制度的防线,不能让恶意付出代价,不能让善意得到善待,所谓“我为人人”,终究只是一场欺骗人心的幻想。

当善意不再需要考验,当作恶要付出沉重代价,这样才能重建人们之间的信任,才能让“我为人人”从虚假宣传回归真实愿景。否则,我们只会在失信的泥潭里越陷越深,背离初心、南辕北辙,最终走向一条人人设防、彼此疏离的反向道路,让所有关于美好的期许,都沦为镜花水月。

更需明确的是,像碰瓷、讹诈、倒打一耙这类颠倒黑白的恶劣行为,绝非“道德瑕疵”那么简单,理应被视为寻衅滋事予以严惩。唯有让作恶者付出远超收益的惨重代价——无论是法律的制裁、经济的赔偿,还是社会评价的唾弃,才能打破“讹得到就赚、讹不到无责”的投机逻辑。反观当下,不少讹诈者仅凭一句谎言就能兴风作浪,即便最终未能得逞,也往往因“未造成实质性伤害”而全身而退,这种“零成本作恶”的现状,实则是在变相纵容恶意。当行恶变成低风险、高回报的投机,当善良者屡屡受伤、作恶者安然无恙,整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必然会扭曲失衡:信任会被猜疑取代,互助会被冷漠吞噬,人人都在设防中消耗,人人都在疏离中自保。如此下去,“我为人人”的美好愿景只会越来越遥远,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冰冷、自私、互不信任的困局,这绝非我们想要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