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告别“副业教书”,回归育人本真
发布时间:2025-11-21 00:23 浏览量:1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深化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作出系统部署。《通知》从严格规范发文审核、清单管理督查检查、优化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制度、严控借调借用教师、精简数据填报、完善课后服务保障、健全监测核查及强化部门工作协同等方面提出8条措施,为各地推进教师减负工作提供明确指引,推动教师减负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在《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25年)》的政策引领下,全国各地正积极探索为教师减负的有效路径。这不仅有助于将教师从“表格专员”“会议达人”“迎检专业户”等角色中解放出来,更有利于营造纯粹、专注的教学环境,让教师真正回归课堂主阵地,聚焦主责主业用心备课、上课、磨课和批改作业,也有更多精力关注学生成长、提升专业能力。然而,《通知》在实践中也出现一些新情况,例如部分“显性负担”向“隐性负担”转化。要让教师减负真正落地、教育回归本真,仍需多方协同发力。目前,多地已通过建立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严控各类“进校园”活动、制定督查检查评比考核清单等方式,系统清理非必要非教学任务,为教师“松绑”。如宜宾市翠屏区印发为教师减负的通知,明确6条教师减负清单与7类社会事务进校园“白名单”,强调不得向一线教师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并同步公开投诉举报渠道,确保政策落地有声。把时间和精力还给老师,让他们专注育人本职,实现“术业有专攻”,实为教育质量提升的多赢之举。
有基层教师坦言“开会、填表、迎检成了日常,真正花在教学和学生上的时间反而寥寥无几。有时感觉教书像是副业,处理杂务倒成了主业。”诚然,为教师减负增效,政府及学校要直面问题根源,做到“破立结合”。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严格控制各类督查、检查、评比考核的数量和种类,斩断让教师在非教学工作中疲于奔波的“无形枷锁”,让教师有勇气、有底气、理直气壮地对非教学任务说不。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构建清晰的权责边界和“白名单”制度,对各类社会活动进校园、讲座培训进校园、宣传报道进校园等要建立明确标准,确有开展必要的,要经上级主管部门严格审批后方可开展。要持续完善教师减负监督举报机制,既划定“红线”,又指明“方向”。
当然,为教师减负不能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和学校努力。技术支撑和人文关怀同样不可或缺。如果简单“一刀切”式减负,可能导致某些工作衔接出现“空窗”,反而引发新的问题。因此,要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建立教育教学资源共享数据库、合理运用AI辅助批改作业分析学情等,减少教师重复性劳动。同时,也要强化人文关怀,如取消普通教师节假日值班制度,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压减打卡任务和重复的工作组群等,营造温暖、支持的工作环境。例如,石棉县希望小学从行政减负、教学支持、健康关怀、激励赋能四个维度推进教师减负工作。再如,内蒙古达拉特旗引入“智能安防系统”,全面取消一线教师节假日值班任务;实施“心灵护航”行动计划,举办心理培训与咨询,将教师减负工作列为旗级重点督办事项,建立动态问题征集机制。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探索。
其实,教师减负并非让教师“更清闲”,而是为了让其更专注地投入教学与专业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统筹高校、教育科研机构等资源,利用寒暑假开展教师培训;学校可以积极邀请专家学者、业内大咖等开展讲座和沙龙活动,鼓励教师根据需要参加,不断更新育人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宜宾市翠屏区在寒暑假期间,组织全区公民办学校书记、校长开展课程领导力培训活动,全面提升书记、校长办学治校水平,同时积极开展“青蓝结对”工程、教师培训、课程研修、学科组建设等赋能教师专业成长的服务,正是“赋能教师”的生动实践。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随着一系列政策落地生根,期待校园能够重归宁静,教师能够心无旁骛地扎根讲台,潜心教书、静心育人。唯有教师专注从教,教育的种子才能深深扎根,文化的薪火才能代代相传,国家的未来才能拥有最坚实的支撑。(来源:宜宾市翠屏区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