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技术秀场”:回归“AI+教育”的育人本质

发布时间:2025-11-23 09:09  浏览量:2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O7AEAtK

​当下人工智能(AI)已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亦不例外。从智能教学助手到个性化学习推荐,AI技术的引入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下,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个现象:当前的“AI+教育”在实践中似乎逐渐偏离了其应有的轨道,陷入了“技术表演”的误区。大量学校和教育机构热衷于采购先进的智能硬件、开发炫目的功能,却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育人效率。这种“为AI而AI”的做法,不仅未能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反而可能导致教育价值观的迷失。

一、技术逾越与绩效驱动下的教育异化

在“AI+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技术效率被过度神化,以至于开始挤压教育中宝贵的人文温度。这种技术逾越体现在多个层面。人机交互逐渐替代了人际互动。AI批改作业虽然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机会——从学生的错误中洞察其思维漏洞,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数据量化开始取代品德评价。某校曾引入一套AI系统,公开标注学生答题错误的学号,美其名曰提升“学情分析效率”,实则却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违背了教育的基本伦理。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价值塑造的空间。生成式AI能够快速产出文章,但如果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很容易陷入对算法的依赖,从而丧失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与此同时,绩效竞争也加剧了“技术镀金”现象。部分学校将AI的使用率视为教育创新的指标,盲目追求“全场景覆盖”。在这种业绩驱动的模式下,教师被要求每节课都必须使用AI生成课件,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备课负担,还可能导致教育资源的错配。这种“为技术而技术”的做法,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质的背离。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O94Xxwn

二、真正的“AI+教育”:回归育人初心

什么才是真正的“AI+教育”呢?真正的AI赋能教育应该区分三个层次。在工具层,AI主要处理机械劳动,如批改选择题等,从而释放教师的时间用于更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在协同层,AI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但人类教师仍然主导价值判断。而在生态层,AI则致力于重构整个教育流程,但这一过程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锚点。

当前乱象的根源在于,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将工具层误读为生态层,把技术辅助等同于教育革命。他们过于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和炫酷性,却忽略了教育最本质的需求——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学生。我们需要重新审视“AI+教育”的定位和目标,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而非主导教育。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OCDbTj4

三、从“AI+”到“+AI”:重构教育生态

为了回归“AI+教育”的育人本质,需要从“AI+”转变为“+AI”,即以教育为核心,让AI技术成为辅助工具而非主导力量。以批判性思维对抗算法惰性。AI生成的内容往往存在“概率幻觉”,如事实错误或价值观偏见。教育应强化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他们对AI的输出进行批判性分析。例如,在课程中设置“AI答案批判环节”,让学生对比不同模型的输出并分析其逻辑漏洞。

设计“人工留白”守护教育温度。教师应主动创造非技术场景,如小组讨论和情感互动等,以确保学生在这些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魅力。同时通过人文议题讨论来弥补AI在伦理判断上的缺失。

建立“有约束”的AI使用框架。这包括明确数据伦理边界、制定技术准入标准以及保障教师的主导权等。例如,仅收集教学必需的数据并禁止公开排名等滥用行为;避免低龄学生过早接触复杂AI以防止认知超载;确保AI推荐的学习路径经过教师的审核和调整。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OGqXXic

​“AI+教育”不应成为技术的秀场而应回归教育的本质——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育人效率。需要警惕技术逾越和绩效驱动带来的教育异化现象,重新审视AI在教育中的定位和目标。通过从“AI+”到“+AI”的教育重构,可以确保技术服务于教育而非主导教育,从而培养出在算法包围中保持独立思考、在技术洪流中坚守人文精神的“完整的人”。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OIXplGZ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KOK2Pp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