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阿婆头晕当贫血,拖到中风才后悔!医生:这些信号早该警惕

发布时间:2025-05-16 18:12  浏览量: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很多时候,身体早就给出了警告,只是大多数人没把这些信号当回事。

头晕、乏力、没精神,平常觉得忍忍就过去了。

可等到真正摊上事,才知道,身体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很多人习惯把头晕、无力归到“贫血”头上,但贫血并不是万能解释。

一个人如果天天头晕、走不动、气短,甚至突然站不稳,第一反应就是补铁,吃红枣、喝红糖水,生怕“血不够”。

但真的有那么多人缺铁吗?答案其实是——没有。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全国成年人贫血患病率为12.6%。

也就是说,10个人里有1个多一点是贫血。

而高血压的患病率是27.5%,糖尿病接近12%,远高于贫血。

而且,老年人本身的血红蛋白水平会随年龄自然下降,很多并不属于临床意义上的“贫血”,只是生理变化。

可一旦用错误的方法应对,耽误的就不止是时间了。

更重要的是,“头晕”等症状在医学上极其复杂,背后可能藏着几十种不同的疾病。

比如脑供血不足、前庭系统问题、耳石移位、心律失常、颈椎压迫、低血糖等等。

尤其对于老年人,一次突然的站立不稳,有可能就是脑卒中的先兆。

身体的警报系统不总是用剧痛或剧烈反应来提示,有时候只是一点轻微的晕眩,一次短暂的失神。

但人们太容易忽视了这些“轻描淡写”的异常。

大家都觉得生病是个瞬间的过程,其实不然。

真正的病,往往在看不见的时间里,一点点积累着。

尤其是脑血管问题,它是中国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2021年《柳叶刀》杂志上的一篇研究指出,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超过250万人,其中超过70%的患者在发病前3个月内出现过头晕、反应慢、记忆力下降等症状。

这些症状不痛不痒,很容易和“老了”画上等号,但真要等到突然倒下,恢复的代价极高。

很多人说,脑中风太突然,根本防不了。

但这种说法只对了一半。

是突然发病没错,但并不是突然“出现”。

所有突发事件前,都有预兆。只不过那些“预兆”太像“日常”。

而另一个误区是,很多人把“体检正常”当成健康的保险。

真相是,绝大多数体检并不检查脑血管状态,也不会涉及微循环功能。

就算做了血压、血糖、血脂的筛查,也没法看到血管内皮有没有退化、有没有斑块、有没有微小的梗阻。

而这些问题,恰恰才是大问题的源头。

临床上不少案例里,患者在发病前三个月刚做完体检,一切正常,却依然中风倒下。

体检不是防线,只是参考。

再说个常见但极易被忽略的现象:长期吃得太清淡。

现在很多人怕高血脂、高血糖,饮食清淡到极端,连一点油都不沾,一口肉都不碰。

确实,控制饮食很重要。

但身体需要脂肪合成激素,需要蛋白质维持细胞功能,需要铁和维生素B12生成红细胞。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缺乏优质脂肪,会造成营养性脑萎缩。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期素食的老年人中,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显著高于均衡饮食者,尤其是在65岁以上群体中差距最明显。

很多老年人以为“吃得少、吃得素、吃得淡”就是健康。

其实,这种饮食模式极易造成微量营养素的缺乏,长期以往,身体系统的“维护能力”严重下降。

脑血管的弹性依赖于脂质代谢平衡,神经传导的效率与B族维生素息息相关。

忽视这些细节,就等于一点点失去身体的修复力和反应速度。

还有人信中医概念里的“气虚血弱”,吃补品、喝人参汤,却不去查血压血糖。

这种做法更危险。血管已经开始硬化了,结果补进来的却是“加速剂”。

日本一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高血压史且饮用高糖滋补饮料的人群,发生脑卒中的概率高出常人2.3倍。

保健品不是万能药,更不是替代医学检查的办法。

更让人意外的是,有些人的头晕,其实跟肠道有关。

肠道菌群紊乱会影响维生素K和B族维生素的合成,而这些正是神经系统和血管健康的重要营养素。

肠道屏障功能一旦下降,毒素进入血液,容易诱发慢性炎症状态,加速血管老化过程。

以色列魏茨曼研究所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衡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之间存在直接联系,长期便秘的人群中,中风和阿尔茨海默风险显著提高。

看上去离谱,其实是生理系统之间从来不是独立的。

头晕不仅仅是头的事,它可能是肠道出问题的信号,是心脏负担过重的信号,是脑血管变窄的信号。

真正的问题,不是“头晕”,而是身体的网络已经某处崩塌,只是现在还没全线崩盘。

有时候,错误并不在于不懂医学,而在于太快给身体下结论。

一个症状可能是几十种问题的表现,不查清楚就处理,就像看见地板湿了就擦掉,却没去找漏水的源头。

等水泡了电线,再补救就迟了。

那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一个人年纪大了,经常头晕,到底该从哪查起?哪一步才是关键?

先要明白,“排除法”比“对症法”更重要。

不是看到什么症状就贴上标签,而是逐一排除重大风险。

血压波动、心电图异常、脑血流不稳、颈动脉狭窄、耳石脱落、贫血程度、低血糖趋势、肠道吸收是否正常……每一个方向都得过一遍。

别觉得这是折腾,真正的折腾,是在病床上后悔没查早一点。

接下来要说一个相关但常被忽视的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年纪轻轻也突然中风了?明明平时身体看起来很好,也没基础病,却突然倒地不起,家人朋友完全没有准备。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藏在“静态生活”四个字里。

不是不运动,而是长时间保持同一个姿势。

上班族久坐、刷手机低头、打游戏通宵、开车长途不休息。

这些行为会导致血流在特定部位变慢,形成血栓的风险增加。

中国卒中学会曾发布一组数据:40岁以下脑卒中人群中,有30%以上患者长期熬夜+久坐+饮食紊乱,是诱发主因。

换句话说,现代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年轻中风的重要推动力。

那怎么办?真的只能靠“及时检查”防止中风吗?其实不是。

检查是被动策略,主动策略是训练身体的“警觉机制”。

怎么训练?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症状日志,每天记录自己的身体感觉变化,哪怕是轻微的。

时间、强度、持续多久、有无诱因,像医生问诊那样问自己。

长期记录下来,就会看到身体模式的变化,从中找到问题的蛛丝马迹。

这种方法,在一些慢性病患者中,准确发现病因的效率提高了至少2.4倍。

现在回到文章开头提到的问题:很多人以为头晕就是贫血,那如果一个人年纪大了,经常头晕又查不出大毛病,还能是什么问题?

答案可能在“呼吸效率”上。

现代很多人由于长期缺乏深呼吸训练,呼吸变浅,肺活量下降,氧气交换能力变差,导致血氧含量不够。

特别是老年人,活动减少,肺泡弹性下降,呼吸肌力量减弱,哪怕血红蛋白正常,携氧能力也下降。

这样的人在安静时不觉得不适,但一旦站起、走路、情绪激动,就会因为短暂供氧不足而感到头晕。

研究表明,65岁以上人群中,约有27%的“原因不明头晕”患者,实为隐性低氧状态。

要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靠补药或输液,而是从肺功能训练做起。

练习腹式呼吸、每天吹气球、唱歌发声、增加户外深呼吸机会,这些方法简单但有效。

重建呼吸效率,有时比吃任何保健品都来得实际。

[1]黎翠翠,蔡栋昊,许婧文,等.缺血性中风患者舌苔非靶向脂质代谢组学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