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命运:60岁后养成这5个习惯,晚年更有福气
发布时间:2025-06-04 00:13 浏览量:12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是《论语》中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关键在于心态。心态好,人生就顺畅;心态差,福气便消散。尤其是到了60岁以后,人生进入了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名利和地位,而是如何修得一颗从容的心,养出一身自在的气质。60岁之后养成以下五个习惯,晚年更有福气。
首先,凡事看淡,不争不恼。杨绛先生曾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年轻时,我们常常为琐事烦恼,为得失计较。但到了晚年才明白,世间万事,除了生死,皆是小事。邻居老周,退休前是单位领导,习惯了事事较真。退休后仍对儿女的生活指手画脚,甚至因孙子没考上重点中学,气得血压飙升住院。而老李早年丧偶,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如今儿女成家立业,他却常说:“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吃好睡好就是福。”人老了,心宽一寸,病退一丈。少操心,少较劲,福气才能长长久久。
其次,早睡早起,养好精气神。《黄帝内经》有言:“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年轻时熬夜透支健康,老了都要一一偿还。小区里有两位老人:老王每天雷打不动地5点起床,打太极、买菜、读书,精神矍铄;老张却昼夜颠倒,刷手机到凌晨,白天补觉,才65岁就拄上了拐杖。人就像一盏油灯,规律作息是添油,肆意挥霍是耗芯。60岁之后,守住自己的“生物钟”,就是守住健康的根基。
第三,少管闲事,守住边界。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很多老人本可安享清福,却因过度插手子女的生活,反而闹得鸡飞狗跳。表姨年轻时是教师,退休后总爱“指导”儿媳育儿。结果儿媳直接带着孩子搬了出去,儿子也和她日渐疏远。后来她终于想通:“孩子们的事,我装聋作哑反而全家和睦。”亲情如握沙,攥得越紧,流失越快。聪明的老人,都懂得“三分装糊涂,七分留余地”。
第四,培养爱好,滋养灵魂。作家汪曾祺晚年写道:“人总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钓鱼、养花、写字、摄影……这些看似无用的爱好,恰恰是晚年最好的寄托。认识一位独居的刘奶奶,70岁开始学国画。如今她的牡丹图在社区展览,还收了十几个“老学生”。她说:“从前围着灶台转,现在才知道,人生可以活得这么有意思。”人活一世,总要有一份热爱,能抵岁月漫长。
第五,定期存钱,手有余粮。老话说:“有理财则不穷,有计划则不乱。”晚年的最大底气,不是儿女孝顺,而是自己兜里有钱。朋友的父亲突发脑梗,需要请护工。因他早年把积蓄全给了儿子买房,如今只能看儿媳脸色要钱,受尽委屈。而另一位阿姨,每月雷打不动存2000元,去年独自去云南旅居三个月,朋友圈里全是笑颜。钱不是万能的,但缺了钱,晚年处处是难关。
《小窗幽记》中有句名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60岁之后,养一份淡泊心,修几分从容气。不争,是智慧;早睡,是自律;少管,是通透;爱好,是寄托;存钱,是远见。心态好了,命就好了。愿你我都能在岁月的长河里,活出最自在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