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不能喝鸡汤?提醒:想控血糖,这3种汤尽量少喝
发布时间:2025-05-17 13:23 浏览量:4
►
本文208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鸡汤这么补,糖尿病人真的不能喝?”很多糖尿病患者或家属都有这样的疑问。每次家里炖上一锅香喷喷的鸡汤,糖尿病人却被劝阻“别喝,油太多,血糖会飙升”。
鸡汤,真的成了糖尿病人的“禁汤”了吗?其实,问题不在汤本身,而在怎么做、喝多少、喝哪种。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特别是3种汤,血糖高的人最好少喝。
鸡汤本身并不是“升糖元凶”。它主要是由鸡肉、骨头、香料熬制而成,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常低,从理论上讲,并不会直接导致血糖升高。
但问题出在它的脂肪含量和喝汤的方式。如果你喝的是一锅满是鸡皮、鸡油、加盐加味精的浓汤,那就不是“营养滋补”,而是“升糖、升脂、升血压”三重打击。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喝汤的时候喜欢喝完汤再吃肉,一整套吃下来,热量直接爆表,血糖自然也容易飙升。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功能障碍,身体处理糖分的效率变差。如果再摄入过多的脂肪,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
而一些看似“健康”的汤,其实隐藏着高脂、高盐、高热量的陷阱,尤其是下面这三种,糖尿病患者要特别注意。
第一种:浓白鸡汤
你可能以为鸡汤越白越补,其实恰恰相反。汤变白,是因为脂肪乳化,这说明汤里的油脂含量非常高。
很多人为了熬出浓白汤,会反复高温爆炒鸡肉,甚至加入猪骨、奶粉来“增白”,这些做法都会导致汤中的脂肪含量飙升。
高脂肪摄入会导致胰岛素作用受阻,让血糖升得更快、更高。尤其是2型糖尿病人,如果本身就有胰岛素抵抗,喝这种汤等于火上浇油。
正确做法:想喝鸡汤,最好选择去皮鸡肉、少油少盐、清炖的方式。炖好后撇去浮油,再适量饮用。
第二种:中药补汤
很多人喜欢煲汤时加党参、黄芪、当归等中药,想着“补气养血”,但这里面藏着两大风险:
一是含糖中药。常用的如枸杞、红枣、桂圆,这些都含有较高的天然糖分,煮汤后糖分溶于汤中,容易导致血糖升高。
二是药性不明。中药材虽然是“天然”的,但并不等于无副作用。比如黄芪有一定升压作用,甘草可能影响钾水平,这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或肾病患者来说,可能造成负担。
更麻烦的是,中药汤并不适合所有人。糖尿病人群体复杂,有些人已经出现神经病变、肾功能下降,这时候乱喝补汤,可能“不补反伤”。
提醒一句:糖尿病人服用中药或中药汤,一定要咨询专业医生。
第三种:加淀粉的羹汤
像玉米羹、山药汤、莲藕糊、南瓜羹,这些看起来“天然健康”,但实际上它们含有大量淀粉,糖分极易被吸收。
淀粉在体内迅速转化为葡萄糖,尤其是煮得越烂,升糖速度越快。糖尿病患者本就需要控制碳水摄入,这类羹汤如果不控制量,很容易引起餐后高血糖。
很多人以为这些汤是“粗粮”,健康没问题,但其实粗粮一旦打成糊、煮成羹,就已经失去了“粗”的优势,升糖速度不比白米饭慢。
建议:糖尿病人尽量避免羹汤类,实在想吃,也要控制量,并搭配蛋白质、蔬菜一起吃。
很多糖尿病人听到“不能喝汤”就一刀切,这其实没必要。汤本身不是坏东西,关键是你怎么处理它。
三个关键点:
营养学研究也指出,适量喝清汤有助于补水、增加饱腹感,对控制总热量摄入是有帮助的。但前提是——汤要做得清淡,喝得节制。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明确指出,糖尿病患者饮食要讲究总能量控制、营养均衡、低GI(升糖指数)食物优先。
这也意味着,对糖尿病人来说,汤不是不能喝,而是要看这碗汤给你增加了多少热量、多少糖分、有什么营养价值。
而像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三种汤,不仅热量高,还容易导致血糖波动,长期喝下去,对血糖管理是有害的。
很多家庭有个观念:病人要喝汤补身体。这句话没错,但如果不分体质、不看病情地乱补,反而容易“补出问题”。
糖尿病人本身就是代谢系统出了问题,控制饮食是第一道防线。乱喝高脂、高糖、高热量的汤水,只会加重身体负担。
如果真的想通过汤来“养人”,可以选择低脂清汤、蔬菜汤、菌菇汤等,营养丰富、升糖速度慢,才是更适合的选择。
写在最后糖尿病人不是不能喝汤,而是不能乱喝汤。那种“喝完一碗汤,血糖飙到天”的情况,大多是因为汤里藏了太多脂肪、糖分或淀粉。
控制血糖,靠的不只是吃药,更靠日常点滴的饮食管理。别让一碗“看似无害”的汤,破坏了你辛辛苦苦维持的血糖平衡。
记住这句话:能喝汤的人多了去了,但能喝对汤的人不多。
参考文献:①.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②.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