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陪伴父亲的日常
发布时间:2025-08-03 22:31 浏览量:1
记录日常的点滴,是我写作的常态。
当我没有特别需要写下来的事情时,我就开启日常的感知雷达;或者说,我日常的感知雷达是一直开着的,并从中选择值得写下来的事情。
写下就是永恒。
2025年8月1日,星期五,晴
“爸爸前天打电话说热水器放不出热水,我今天特地从九江回来,修热水器的但新华去蔡岭办事得晚上回,我就找了桥亭下的刘波来看,说电线老化了,又像被老鼠咬了。每次维修都要麻烦冬生下瓦上瓦的。”
中午时分,大姐给我发来微信,等我回复大姐的信息时,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以后了,热水器已经修好了。
傍晚时分,大姐又骑着电瓶车从她自己家里过来了,我见她在屋里屋外忙着,于是就打了电话过去,可能是电话调了震动,她没有接到;于是,我又拨打了父亲的电话,但是父亲和大姐正好在厨房准备晚饭,应该是厨房的抽油烟机的声音盖过了电话的铃声。
我最后给大姐发去了微信,让她把父亲房间摄像头的电源重新插拔一下,因为父亲房间的摄像头有些运行不正常。
父亲这几个月的听力,明显下降了。
因为他一个人在老家生活,所以日常能不带助听器则一定不带。助听器在放大了我们说话声音的同时,也把杂音同步放大,而乡村的各种虫鸣蝉噪肯定是不断的。我们正常听力听到的是悦耳的乡村协奏曲,但被放大后,就完全是噪音了。
基于这样的情况,我也特别理解父亲,只是告诉他,当要和我们打电话或者我们回去看他时,让他把助听器带上,这样方便我们与他交流,不用大喊大叫。
但是,即便父亲带上了助听器,现在的听力也比去年明显下降了。现在和我们通电话的时候,更多的是他说。他会一股脑地把村子里发生的事情、遇到的开心事、园子里哪些瓜果蔬菜熟了……等等如数家珍地和我诉说一遍。
2025年8月3日,星期日,晴
中午12点,按照父亲的作息,我知道他应该在吃中饭了,于是我打开手机APP查看。
果然,父亲正端坐在客厅的八仙桌前,桌面上三个碗,一个饭碗、一个菜碗、右手边上还有一个空碗,空碗边上有一瓶易拉罐听装的啤酒,如此看来空碗应该是父亲喝啤酒用的。菜碗的左边是他的手机,菜碗的正前方是苍蝇拍。
父亲爱喝酒,在我年少的记忆里,他没少醉过。即便到了这个岁数,他每天中午都会喝点。天热就喝瓶啤酒,天凉了则喝些白酒,半两或者一两。
所以,我每次回去,一定会看看他床底下还剩下多少酒,如果不多了,就给他补货。
从视频中,我无法判断父亲吃的是什么菜,但是我有些好奇,为什么今天中午只有一个菜。因为平日里,他都会炒两个菜的,荤素搭配。父亲虽然一个人生活多年,但对自己生活的仪式感,还是特别注意的。
“今天中午吃什么呀?”我和妻子使个眼色,一个人来到书房,把房门关上,给父亲拨去电话,放大嗓门地问道。
“我在吃鸡呢,火兰拿来的,她杀好了的……你们吃中饭了没有?”
“冬生的孙子今天一百天,拿了好多米粑来,我今天没有炒素菜”,父亲没等我问他,他就在电话那头开始了快乐的分享模式。
“家里好热呀,现在都是早晚出门,中午太热了……不比以前了,以前这个时候还要去锄地、给红薯藤浇水……现在离不开空调房了……你没出差吧,吃饭了没有?”
父亲知道自己没带耳机,我们说话他也听不太清楚,所以现在养成了习惯,只要我们给他去电话,他就先开启自动模式,先把家里的事和我们分享一遍,因为他知道,我们是可以听清楚的!
写在后面:
父亲是个很自律的人,即便一个人鳏居,生活也很有规律,我的自律应该是受他的影响。
5:00-6:30,起床,院子里转一圈,浇浇水、拔拔草
6:30-7:30,吃早餐、洗碗
7:30-9:30,去村子里遛弯,看看姑姑,看看他的老伙计们
9:30-11:30,看电视
11:30-12:30,做中饭、吃中饭,虽然只有自己一个人,但也是认真对待
13:00-14:30,午睡
15:00-17:00,看电视
17:30-18:30,做晚饭、吃晚饭
16:30-19:20,村里遛弯
19:20,准时回家,守着电视看天气预报
20:00,睡觉
当然,几乎每天半夜父亲都会醒来,老人本来就要起夜,加上他睡得早,所以半夜基本上都是醒的,用他自己的话说:
“到我这个年纪,瞌睡本来就少,下半夜几乎都是睁着眼睛,没有睡意,又不好起床,于是就开始总结自己的人生……”
在我准备上传这篇文章的时候,又开启了摄像头,看见父亲正右手杵着拐棍,左手提着一个红色袋子,看起来沉甸甸的,准备关门往外走。
我猜想,父亲此刻应该是去冬生哥家,他手里提的应该是鸡蛋或面条;按我们老家的习俗,孩子满百天,亲戚是要拿鸡蛋和面条去看望一下,祝愿着孩子健健康康、茁壮成长。
【自我介绍】: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我们能做的,唯有用心感悟当下,探索并见证多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