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先声|AI+教育,会使教育变得更加公平吗?

发布时间:2025-08-05 06:04  浏览量:2

●核心观点:从AI赋能教育公平的积极影响来看,人工智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助力教育机会公平。人工智能云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AI驱动的智能教学助手或虚拟教师的应用,有望缓解偏远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弥合区域鸿沟与差异提供了新的契机

AI赋能教育,何以破解公平难题

□ 顾小清

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眼下,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浪潮正在教育领域掀起深刻变革。面对技术的飞速迭代,重新审视教育的本质与路径刻不容缓。在智能化浪潮席卷之下,教育究竟应该传授什么?又如何优化教学方式,培养能够适应及引领未来的人才?

深度重塑基础教育生态

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正深度重塑基础教育生态,推动人机协同的高效教学、动态适应的个性化学习、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从理念走向实践。

一是高效教,推动人机协同的教学革新。人工智能具备强大的精准分析与内容生成能力,能够为教师提供教学方案设计、资源与工具生成、课堂多元互动、学习评价以及教学研究等全流程支持。

二是个性学,提供动态适应的学习支持。面向学生学习成长的多样化需求,人工智能凭借强大的数据解析与内容生成能力,不仅能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与辅导,丰富沉浸式的探究体验,更能成为全天候的智能学伴,全方位助力学生的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

三是精准管,实现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生成式人工智能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能高效处理海量教育数据,为教育管理与评价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实现管理的科学高效和灵活协同。

“学什么”与“怎么教”

人工智能在重塑教、学、管实践场景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忧虑。随着国产AI大模型不断升级,学生借助AI写作业、写文章,让人工智能代替自己思考的情况也愈发普遍。更大的焦虑在于,面对AI海量的数据库、强大的算法和加速迭代的能力,人们不禁怀疑当下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是否还有意义。这倒逼教育重新锚定育人本质。

首先是“学什么”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的重点将从“知识传递”转向“高阶思维培养”。未来是人机共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成为智能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一方面,学生要拥有携手及驾驭机器智能的智慧,具备有效运用AI工具辅助学习与创造性工作、进行人机协作以及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的能力,成为会用、善用、妙用人工智能的人。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以执行规则性强的任务,但创造力、创新思维、情绪智力仍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人类特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学什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原则,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为导向,让学生学会如何批判性地思考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强化学会学习、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核心素养的系统培养,以及深化情感教育、伦理思辨、文化认同、责任担当等人文素养,培养兼具智慧、人文关怀与复合型能力的学习者。

其次是“怎么教”的问题。智能时代的怎么教要从“以知识为中心”深化到“以学生思维发展为中心”的新范式。首先,“怎么教”需要体现授之以渔的理念,即重视学习者在与知识的互动中建构经验,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探究式、对话式、项目式学习活动和任务,并在此过程中形成质疑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思维。其次,“怎么教”需要突破传统教学中知识与现实世界经验的脱节,从传统的单一书面知识延伸到现实世界的立体知识中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要打破课堂边界,连接真实世界,强调学习的真实性和情境性,通过真实性任务、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在真实社会和实践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从参与知识创造的角度看,我们要打破学校独立于科研生产系统的这种建制,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多元协同育人新机制,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生态。

破解公平难题须弥合三道鸿沟

AI对教育公平的影响具有双面性,它能成为“均衡器”,也可能成为“放大器”。

从AI赋能教育公平的积极影响来看,人工智能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覆盖,助力教育机会公平。人工智能云平台可以实现优质资源共享,AI驱动的智能教学助手或虚拟教师的应用,有望缓解偏远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弥合区域鸿沟与差异提供了新的契机。

但教育公平的挑战也在加剧,面临三道鸿沟拉大的问题。第一层是接入鸿沟,体现在不同地区、学校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先进设施和优质资源获取上存在较大差异,将会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第二层是技能鸿沟,即师生个体之间的数字素养和人工智能能力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人工智能教育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第三层是思维鸿沟,体现为区域、学校间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思维方式和路径不同,导致落地成效存在差异。

从现实来看,人工智能是加剧还是缩小差距,取决于教育行动的方向,政策引导至关重要。

一是实施学校AI基础设施普惠工程,消除接入鸿沟。加强保障全国中小学(尤其农村、边远地区)高速网络全覆盖、基础智能终端普及、优质AI教育资源国家云平台开放共享。鼓励并支持研发推广普惠型AI教育解决方案,开发轻量化、低成本、易部署、离线可用的AI教育工具,重点面向资源匮乏地区推广部署。

二是加快推进师生AI素养提升,缩小技能鸿沟。将AI素养纳入教师职前培养核心课程和在职培训必修内容,提供分层分类、实操性强的培训,并建立面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的AI素养培训倾斜机制与资源保障。组织专家力量系统开发并推广适合不同学段学生的AI通识课程与校本课程,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

三是开展差异化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创新研究,弥合思维鸿沟。采用实证方法深入挖掘和研究区域差异背景下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理念、范式、治理机制等新内涵的实践适配路径,形成适应不同区域特点的AI教育应用模式、治理机制等实践指南。建立多维度、动态化的区域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评估体系,用以科学评估成效、引导发展方向。总结提炼不同区域场景下的有效模式与普适性经验,构建分层分类、可推广、可评估的实施指南与方法论体系,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提供可参考的典型实践经验、普适规律和差异化实施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