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冀东突围,副司令率5万人西撤,最终结果令人震惊:仅剩千人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2 浏览量:1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一份泛黄的电报,改变了五万人的命运。
那是1938年秋天的事儿。
电报从延安发到冀东军区,只有简单几个字:同意西进计划。
收到电报的人叫李运昌,当时他正站在一张破旧的地图前发愁。
这张地图上密密麻麻标着红点和蓝点 红的是自己人,蓝的是敌人。
红点越来越少,蓝点越来越密。
”司令,上级同意了。”通讯员把电报递过来。
李运昌接过电报看了一眼,然后默默放进了口袋里。
房间里其他几个人都盯着他,等着他的决定。
”准备撤退。”他说得很轻,但每个人都听见了。
五万人的队伍 说走就得走
消息传下去的时候,很多人还不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在前线指挥的宋时轮得到命令时 正在处理一大堆伤员。
那天刚打完一仗,缴获了不少武器,大家情绪还挺高。
”什么?西撤?”宋时轮觉得自己听错了。
”上级的命令。”传令兵说,”三天内准备完毕。”
三天时间,要让五万多人做好撤退准备。
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命令就是命令,不管可能不可能,都得执行。
最困难的是物资。
这么多人的队伍,需要大量的粮食、弹药、医疗用品。
但当时冀东根据地本来就物资紧张,哪里能凑够这么多东西?
有人提议分批撤退,这样压力会小一些。
但李运昌摇了摇头:”不行,分开了更危险。”
他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
日军已经开始收缩包围圈 如果队伍分散行动,很容易被各个击破。
出发那天 没人笑得出来
1938年10月底,西撤正式开始。
那天早上雾很大,能见度不到五十米。
队伍在雾中集结,听不见说话声,只能听见脚步声和装备碰撞的声音。
陈宇寰副司令骑着一匹瘦马,在队伍旁边来回巡视。
他脸上的表情很严肃,一句话都没说。
身边的参谋忍不住问:”副司令,您觉得这次......”
陈宇寰看了他一眼,摆摆手:”别想那么多,走一步看一步。”
队伍开始移动的时候,已经是上午十点了。
五万多人的队伍拉得很长,从头到尾有十几里地。
走在前面的人已经翻过山头了,后面的人还在原地等着出发。
洪麟阁带着他的那个师走在最前面。
这个从绿林出身的将领平时大大咧咧的,但那天显得格外小心。
他不停地派人到前面探路,生怕遇到伏击。
第一个坏消息
队伍出发的第二天,就遇到了麻烦。
前面探路的人回来报告:前方发现日军巡逻队。
”多少人?”洪麟阁问。
”大概一个小队,三十来人。”
”绕过去。”
但绕路意味着要多走很多路,而且路况更加复杂。
队伍本来就行进缓慢,这一绕 时间又拖长了。
更要命的是,天开始下雨了。
不是那种毛毛细雨,是大雨。
雨水很快就把道路变成了泥浆,战士们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
背着重装备的人更惨。
枪支弹药本来就重,再加上雨水浸湿,重量又增加了不少。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跌倒了,爬起来继续走,没走几步又跌倒。
队伍的速度越来越慢。
按照原计划,每天应该走四十里路。
但第二天只走了不到二十里。
那天晚上宿营的时候,很多人连饭都吃不下。
不是因为不饿,而是太累了,累得连嚼东西的力气都没有。
雪上加霜的消息
第三天傍晚,更坏的消息传来了。
”报告!”一个浑身泥水的通讯员跑到指挥部,”发现大股敌军!”
”在哪里?多少人?”宋时轮急忙问。
”西北方向,大概两个联队的兵力。”
两个联队,就是四千多人。
而且是装备精良的日军,战斗力远比杂牌军强。
这下麻烦大了。
按照既定路线,队伍必须从西北方向通过。
如果那里有日军把守,就只能绕道。
但往哪里绕?其他方向的情况也不明朗。
李运昌召集几个主要指挥员开会商量对策。
会议开了整整一夜,最后决定:硬闯。
”没有别的选择了。”李运昌说,”绕道风险更大,还不如正面突破。”
陈宇寰点点头表示同意。
但他心里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最后的战斗
突围战在第四天黎明时分开始。
日军显然早就做好了准备。
他们在几个山头上设置了火力点,形成了交叉射击的火网。
攻击开始后,枪声立刻响成一片。
陈宇寰亲自带着突击队冲在最前面。
这个四十多岁的老将军,拿着一支冲锋枪,像年轻人一样往前冲。
”跟着我!”他大喊一声,第一个冲向敌军阵地。
后面的战士们被他的勇气感染,跟着他往前冲。
但日军的火力太猛了,很多人刚冲出掩体就倒下了。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
到傍晚的时候,陈宇寰中弹了。
”副司令!”警卫员想去扶他。
”不用管我。”陈宇寰靠在一块石头上,”继续攻击。”
但他的声音已经很微弱了。
胸前的军装被鲜血染红,脸色也越来越苍白。
半小时后,陈宇寰停止了呼吸。
这个从黄埔军校毕业的将军,最后死在了冀东的山沟里。
崩溃
陈宇寰牺牲的消息很快传开了。
对整个队伍来说,这简直是晴天霹雳。
副司令都牺牲了,这仗还怎么打?
士气开始动摇。
有些部队开始出现混乱,有的人甚至开始讨论是不是该投降。
宋时轮和邓华拼命维持秩序,但效果有限。
五万人的队伍就像一盘散沙,越来越难以控制。
更糟糕的是,日军开始全面围攻。
他们从四面八方压过来,火力越来越密集。
队伍被分割成了好几段。
每一段都在各自为战,互相之间失去了联系。
有些部队被完全包围,经过激烈战斗后全部阵亡。
有些部队虽然突出了包围圈,但损失惨重,战斗力已经所剩无几。
三千人的归宿
战斗结束后,能够集合起来的人只剩下三千多。
这三千多人,大部分都受了伤。
有的是轻伤,绑块布条还能走路。
有的是重伤,需要人搀扶才能行动。
宋时轮清点人数的时候,心情沉重得像压了块石头。
五万多人的队伍,最后只剩下这么点人。
这个损失太大了,大得让人无法接受。
但现在不是悲伤的时候。
剩下的这些人怎么办?他们还要继续战斗吗?
答案很快就有了。
萧克率领的冀热察挺进军派人来联系,愿意接收这支残部。
”你们都是好样的。”萧克见到这些幸存者时说,”虽然这次失败了,但你们的精神值得敬佩。”
这三千多人最终被编入冀热察挺进军,继续参加抗日战争。
后来的事
关于这次西撤失败的原因,后来有很多分析。
有人说是准备不充分,有人说是情报工作没做好,还有人说是战术运用有问题。
宋时轮和邓华因为这次失败受到了处分。
虽然处分并不重,但对他们来说,失去这么多战友已经是最严重的惩罚了。
多年以后,宋时轮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那次失败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争不能靠热情,必须靠科学。”
确实如此。
这次惨重的失败,让中共在以后的军事行动中更加慎重,更加注重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判断。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五万人的牺牲并没有白费。
他们用鲜血换来的教训,帮助后来的人避免了类似的错误。
永远的记忆
现在 那场战斗已经过去八十多年了。
当年的战场早就变成了农田,当年的硝烟也早就散去。
但那些牺牲的人不应该被忘记。
陈宇寰、洪麟阁、高志远,还有那些没有留下姓名的普通战士,他们都是民族英雄。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残酷。
为了胜利,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
那些走在前面的人,往往要承受最大的痛苦和损失。
但正是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后来的路才走得更加平坦。
参考资料:
《李运昌回忆录》,李运昌著,解放军出版社
《冀东抗日斗争史》,中共河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河北人民出版社
《宋时轮军事文选》,军事科学出版社
《八路军战史》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