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院士研究:老年人吃安眠药,记住“3要3不要”,既安全又管用
发布时间:2025-08-05 10:08 浏览量:1
如果你身边有老人,问一句“晚上睡得好吗?”十有八九会听到一声叹气。
失眠这事儿,一旦缠上了年纪,不仅是难熬的夜,更是白天的折磨。
于是很多老年人开始默默在床头柜上囤着安眠药,仿佛那是一颗能通往好梦的钥匙。这钥匙要是没用对,很可能反锁了健康的大门。
老年人吃安眠药到底安不安全?怎么吃才不踩雷?
最近有多位院士联合研究,提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信息量巨大的建议:“3要3不要”。看似口号,背后却藏着一整套关于药理作用、衰老机制、脑神经可塑性和生活方式的交叉研究成果。
先说一个真实的现象:很多老人一开始只是“半夜醒一次”,后来变成“整夜睡不着”,再后来是“白天昏昏欲睡、记忆力下降”,最后发展成认知障碍。很多家属开始怀疑是不是老年痴呆,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长期依赖安眠药导致的认知副作用。
这不是个案,而是趋势。
药不是不能吃,而是不能乱吃。
像苯二氮䓬类这类老牌安眠药(如地西泮、劳拉西泮),在年轻人身上可能效果不错,但一旦放到老年人身上,副作用会被无限放大。走路不稳、容易跌倒、反应变慢,有时候连话都说不清。关键是,一旦吃上,停不下来,身体会对它产生“依赖性记忆”。
这不是心理作用,是神经递质的化学反应。
“3要3不要”这个提法,乍一听像养生鸡汤,但看完你就明白,它有多硬核。
第一要: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药物。
现在很多老年人自己跑药店买药,甚至直接网购。有些药是处方药,平台却能轻松买到。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你买的那片药,对你的肝肾功能适不适配。老年人代谢变慢,药物在体内的半衰期延长,很多时候,晚上吃的药,第二天中午还没代谢完,这就会直接影响白天的清醒状态。
第一不要:不要把安眠药当成长期解决方案。
这可能是最常见的误区。睡不着就吃,吃了睡得着就继续吃,结果是药量越吃越大,效果却越来越差。很多研究都指出,苯二氮䓬类药物的耐受性会在2~4周内迅速建立,之后再加量也只是进入“昏睡状态”,并非真正的“深度睡眠”。
第二要:要优先选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
像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这类药物,虽然也属于镇静催眠类,但对记忆功能和运动能力的影响相对较小。尤其是右佐匹克隆,它在代谢路径上更清晰,对老年人的负担更小。但依然不能随便吃,剂量和频率都要医生评估。
第二不要:不要忽视“白天生活方式”的影响。
很多人白天不活动、不晒太阳、不社交,晚上自然不困。这时候吃药就是强行催眠,长期下去会破坏生物钟。白天不累,晚上当然睡不着。老年人最需要的不是药,是规律的节奏,比如吃饭、散步、晒太阳,甚至和邻居唠嗑,都是重建睡眠的“非药物干预”。
第三要:要结合心理干预和认知行为疗法。
别小看“聊天”和“倾诉”的力量。很多老人的失眠,并不是真的睡不着,而是“心里有事儿”。这在心理学里叫“初级失眠”,用药只能压住症状,治标不治本。很多研究都发现,认知行为疗法(CBT-I)对老年失眠的长期效果远超药物,尤其是在减轻焦虑和睡前期待焦虑方面。
第三不要:不要混用其他镇静类药物。
有些老人同时服用抗过敏药、止痛药、抗焦虑药,结果把自己搞得像“药罐子”。这些药物很多都具有中枢抑制作用,叠加服用容易出现呼吸抑制、夜间意识模糊、跌倒风险增加等严重问题。尤其是晚上起夜多的老人,一跌就是大腿骨折,后续恢复极其困难。
顺便说一句,很多人觉得“天然的最好”,于是转向“褪黑素”“中药安神药”,甚至各种助眠保健品。
结果,有些人吃了褪黑素后,反而第二天更疲惫。这不是副作用,而是激素水平的干扰。褪黑素并不适合所有人,特别是老年人本身褪黑素分泌就不稳定,外源干预只会打乱本该恢复的节律。
讲个农村老太太的案例。
她每晚固定八点吃一颗安眠药,然后躺下等“药劲儿上来”。几年下来,已经形成了“药物依赖性睡眠仪式”。有一次药没到货,她整整三天没合眼,结果进了医院。医生一查,药物依赖+焦虑障碍+轻度认知障碍,三项叠加。
她儿子说:“妈以前睡不好,现在是连人都变了。”
这不是个例,而是很多家庭正在经历的现实。
不少人熬夜刷短视频、看电视,然后怪自己睡不着,转身吞下一颗药。这种“反向作息”简直就是拿药在替生活方式背锅。真正的入睡机制,是从白天开始酝酿的,不是临睡前靠一粒药就能解决的。
从文化角度来说,古人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其实就是最朴素的生物钟调节法。
现代人,尤其是退休老人,作息一乱,整天窝在沙发上,晚上自然睡不着。很多人动不动说“老年人不需要太多睡眠”,可事实是,睡眠质量下降才是衰老的信号之一,不是“睡得少是正常”,而是“该警惕睡得少”。
还有个冷知识:睡眠不足会加速大脑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而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基础。换句话说,长期睡不好,不只是记忆力差那么简单,而是大脑在默默“生锈”。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脑神经科学的研究共识。
老人吃不吃安眠药,不是“吃”和“不吃”的问题,而是怎么吃、吃多久、配合什么生活方式吃的问题。如果你身边有老人还在“靠药入眠”,请一定把这篇文章发给他。
最后给大家一个实用建议:晚上睡前一小时,把灯光调暗,放下手机,泡泡脚,听听舒缓音乐,再配合医生指导下的短期药物使用,比单靠药物管用多了。
这才是“3要3不要”的真正意义——不是禁药,而是用药有道。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杜小玲,吴小燕,王霞,等.不同类型催眠药对老年人睡眠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4,27(10):1234-1238.
[2]李晓红,陈永鹏,冯文娟,等.老年人长期使用安眠药的依赖风险与干预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04):890-894.
[3]邓颖,赵兰,刘燕.认知行为疗法在老年人失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4,34(12):1129-1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