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12368短信:法院已受理,怎么又拉去“调解委员会调解”?

发布时间:2025-07-07 19:23  浏览量:5

“崔律师,我完了!收到法院12368的短信,说我被人告了!可今天又有个自称是‘XX调解委员会’的人给我打电话,让我去谈。这是不是诈骗啊?法院的案子怎么会跑到外面去调解?

最近,我接到了好几个类似的咨询,电话那头的当事人无一不是心急如焚,充满了困惑和恐惧。

收到“12368”这个官方司法服务平台发来的短信,任何人心里都会咯噔一下。它意味着你确实已经被卷入了一场官司。但紧接着,本应是庄严肃穆的法庭程序,却摇身一变成了听起来不那么“正式”的调解委员会。这种“反差感”,让很多人本能地怀疑其真实性,甚至认为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

今天,我就要用我处理案件的实践经验,明确地告诉大家:别怕,这不仅不是诈骗,而且很可能是当前司法环境下,你作为债务人能遇到的、解决问题的最佳路径!

一、法院受理了,为何不直接开庭?揭秘“诉前调解”的幕后逻辑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案子到了法院,法院自己不审,反而要“外包”给调解委员会?

这背后,是中国司法实践的一项重大改革,一个关键词叫做——“诉源治理”。

简单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信用卡逾期、小额贷款违约等经济纠纷案件呈现“井喷式”增长如果每一起案件都严格按照“立案-送达-开庭-判决”的流程走,法院系统将不堪重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案多人少”的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大力推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诉前调解”。

它的流程是这样的:

1. 债权人(比如银行、网贷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

2. 法院立案庭在审查材料后,并不会立刻给你这个案子一个正式的“(2025)X法X民初XXX号”案号。

3. 相反,法院会给它一个临时的“诉前调”或“诉前民调”字样的编号,并通过系统,将案件分流到与法院合作的、被认可的第三方调解组织。

4. 这些组织可能是:

* 人民调解委员会

* 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如金融纠纷调解中心)

* 律师调解工作室

* 法院内部的特邀调解员

与此同时,12368短信平台会自动向你发送一条“案件已被受理”的通知,这是程序启动的标志。所以,你收到的信息是真实的,后续调解员的联系也是法院授权的。

二、从债务人角度看:诉前调解,是“麻烦”还是“救命稻草”?

我可以直接告诉你答案:是“救命稻草”。

如果你直接忽略调解,等待你的将是冰冷的法庭程序。法官审理案件,核心是依据证据和法律条文,几乎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判决结果大概率是:支持原告全部诉讼请求,即归还本金、支付合同约定的全部利息、罚息、违约金,并承担案件受理费、保全费等。

而诉前调解,给了你一个巨大的、充满弹性的“缓冲地带”。为什么说它是你的机会?

1. 谈判空间巨大:可以“砍价”

这是诉前调解最大的优势!在法庭上,法官基本不会主持关于利息、违约金减免的协商。但在调解阶段,调解员的主要任务就是促成和解。为了达成目标,他们会积极地在双方之间斡旋。

你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主动提出你的困难,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还款方案。比如:

★ 申请减免部分或全部的罚息、违约金。 这是最常见的谈判点,成功率还是比较高。

★ 协商一个更长的分期还款期限。 比如将2年还清延长至3年或5年,极大减轻月度压力。

★ 争取一次性还款的大额折扣。 如果你能筹到一笔钱,完全可以尝试协商一个本金的折扣价,比如“一次性还本金的80%,所有利息全免”等方案。

这些在判决中几乎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在调解中都有可能谈成。

2. 避免“社死”:不留案底,保护征信

如果案件最终通过判决解决,你的判决书会被上传到“中国裁判文书网”,任何人都可以公开查阅,这是永久的记录。如果后续你未能履行判决,还会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俗称“老赖”),面临限制高消费、影响子女等一系列惩戒。

而在诉前调解阶段达成协议,有两种结果:

双方签订调解协议,原告撤诉。 这种情况下,案件根本没有进入正式的审判程序,自然不会有任何判决书上网,对你个人声誉的影响降到最低。

✨ 申请司法确认。 双方可以请求法院对达成的调解协议进行“司法确认”,使其获得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这样做的好处是,协议内容受法律保护,但它仍然不是一份“判决书”,在公开查询和声誉影响上,远小于判决。

3. 成本最低:省钱省时

诉前调解通常是免费的,或者只收取极低的费用。而一旦进入正式诉讼,你将面临案件受理费、公告费、保全费等一系列诉讼成本。如果最终败诉,这些钱都需要你来承担。

三、接到调解电话,我该怎么做?崔律师的实战建议

机会来了,如何抓住?记住以下几点:

第一步:核实身份,放下戒备。

接到调解员电话,可以礼貌地询问对方的全名、所属的调解机构以及这个案件的原告是谁。然后,你可以通过拨打该法院的官方电话或114查询,核实是否存在该调解机构以及这位调解员。一旦确认真实,就要积极配合。

第二步:千万不要“失联”或“拒绝”。

这是最愚蠢的做法。拒绝调解或玩失踪,调解程序会立刻终止,案件将直接转入审判程序,你会丧失所有谈判的主动权。

第三步:真诚沟通,准备方案。

向调解员坦诚说明你的经济状况,但不要只哭穷。关键是提出一个“有诚意、可执行”的还款方案。比如,“我目前确实困难,但每个月可以挤出1500元,希望可以分48期,并减免掉所有的罚息。”一个具体的方案,远比一句“我没钱”更有说服力。

第四步:守住底线,据理力争。

虽然要真诚,但也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比如,你可以自行核对对方主张的本金、利息是否计算准确,是否存在高利贷、不合理收费等情况。这些都可以作为你谈判的筹码。

总结和建议

在当前的司法大环境下,诉前调解已经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大部分经济纠纷的“必经之路”。它不是法院在“推卸责任”,恰恰相反,这是司法系统给予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的一个更高效、更人性化、更低成本的解决通道。

所以,当你再收到12368的短信,并接到调解员的电话时,请收起你的怀疑和恐惧。把它看作一次危机中的转机,一次避免最坏结果的宝贵机会。积极面对,理性谈判,你完全有可能为自己争取到一个远比法庭判决要好得多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