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南山院士建议大家:少吃9种不健康的食物,吃多了没有好处!
发布时间:2025-07-08 01:10 浏览量:6
说句实在话,现在不少人嘴上说着“要健康要长寿”,结果筷子一夹,全是高油高糖高盐的玩意儿。
嘴上说吃得清淡,身体却很诚实,夜宵一顿火锅,甜品来个双拼。讲真,这就像去健身房跑了五公里,出来直接吃三碗炸酱面,等于白跑。
有些人还特别执着:“我吃这东西都几十年了,不也活得好好的?”是啊,活着但活得有没有质量,那是另一回事。就像破车也能跑,但你真愿意坐它上高速吗?
很多看似“家常”的食物,背后藏着不少健康隐患。钟南山院士就曾公开提醒,有9种食物,真别老往嘴里送。
吃得多了,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别看吃得热闹,身体在背后偷偷“掉血条”。
拿“咸鱼”开刀。不少人都说,咸鱼下饭,配粥一绝。但问题是——它真的是“下饭神器”,也是“健康杀手”。高盐腌制食品里含有的亚硝酸盐,长期摄入会增加胃癌风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经过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证实的。
亚硝酸盐进肚子后,在胃酸的作用下可能转化为亚硝胺,这玩意儿可是世界卫生组织列出的明确致癌物。
再比如“油炸食品”,外酥里嫩、香气扑鼻,谁不爱?但问题是,油炸过程中的高温把食物的结构给破坏了,尤其是反复使用的油,会产生丙烯酰胺这种物质。
听着像化工厂的名字对吧?它确实是化学工业里常见的中间体,但它也会在高温油炸中自然形成。
而它的毒性可不是开玩笑的,动物实验里,丙烯酰胺已经被证实会影响神经系统,还可能增加某些癌症的风险。
说到油,就不能不提“加工肉制品”——香肠、火腿、腊肉这些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很多人觉得它们是“传家宝”,尤其是冬天来一口腊肉,感觉整个人都暖和了。
但这些食品大多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和饱和脂肪,长期吃对血管不好,对肠道更是个负担。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5年就把加工肉列为一类致癌物,和香烟、石棉同一等级。
“高糖食品”也是个大坑。
糖不是不能吃,但问题是现在的食品工业把糖藏得太深。饮料、酸奶、蛋糕、饼干,甚至一些“低脂”标注的产品里都藏着糖。
有些人嘴上说不吃糖,结果一天三杯奶茶,糖摄入量早就爆表。血糖一波波上升又下降,像坐过山车一样折磨胰岛素。
久而久之,胰岛素“累了”,糖尿病也就悄悄登场了。
而有意思的是,糖不光折磨身体,它还会“绑架”大脑。心理学研究发现,摄入高糖会让大脑释放多巴胺,就像吸毒一样上瘾。
越吃越爱吃,越吃越停不下来。怪不得有人说,戒糖比戒烟还难。糖一旦渗进生活,连心情都被它牵着走,吃了开心,不吃焦虑。
再来看看“含反式脂肪的食品”,这个词听起来像理科课本里的内容,但它其实无处不在。
人造奶油、植脂末、某些蛋糕、膨化食品、速溶咖啡伴侣,全都有它的影子。
反式脂肪对心血管的伤害绝不是夸张,它会升高坏胆固醇(LDL),降低好胆固醇(HDL),一来一回,血管就变成了“雷区”。
反式脂肪对儿童的发育也有影响,研究发现它可能干扰脑部的脂类代谢,影响记忆和学习能力。
就像给大脑装了个“低效电池”,充不满,跑不远。成年人吃了心脏受累,孩子吃了脑子受影响,这“脂肪”真不是补的。
“烧烤”也是个老网红了,尤其夏天,三五好友撸串喝啤酒,人生一大快事。但这快事背后,也有慢性伤害。
高温炭火直接接触肉类,会产生一种叫“多环芳烃”的化合物,这类物质同样是潜在的致癌因子。
尤其是那些烤得焦黑的部分,里面的有害物质含量更高,吃得越香,可能越“伤”。
别忘了“高盐食品”。很多人说,吃点咸的没事,流汗了就补补盐。问题是,中国人本身的钠摄入量就远超推荐标准。
过多的盐摄入会让血压节节攀升,肾脏负担也跟着加重。钠离子进入体内后,会“吸水”,导致血容量增加,心脏每天都得多干活,这不是“补盐”,这是“加班”。
还有一种常被忽略的——“高咖啡因饮料”。有些年轻人熬夜靠它,中年人提神靠它,老年人也开始跟风喝。
短时间内确实能提神醒脑,但长期大量摄入咖啡因,容易导致神经兴奋、失眠焦虑、骨质流失。
尤其是骨质疏松的中老年人,更要小心。钙流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等到哪天摔一跤骨折了,才意识到代价太大。
最后一个“隐形杀手”是“罐头食品”。看上去干净卫生,保质期长,吃起来方便。但别忘了,罐头为了保存风味和延长货架期,大量使用糖、盐、防腐剂。
尤其是糖水水果罐头,糖分含量高得惊人。一罐下去,相当于喝了两三杯全糖可乐,这不是吃水果,这是吃“糖水炸弹”。
讲到这,可能有人要说了:“那还能吃什么?”问题不在于“吃不吃”,而在于“吃多少”、“怎么吃”。
健康饮食不是要你顿顿吃草,而是要你少碰风险高的食物,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上。
咸鱼爱吃?偶尔吃点可以,但别顿顿上桌。油炸想吃?换成空气炸锅、少油煎一煎,也比泡在油锅里强。香肠火腿买了?挑干净点、添加剂少的,别天天拿它当主菜。
饮食更像是一场“长期投资”,今天吃得舒服,明天可能账单就来了。身体不会立刻反抗,但它会悄悄记账,等到某天你来还。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延迟满足”,说的是我们更应该为了长远的收益放弃眼前的诱惑。这也适用于饮食。
眼前这一口油炸鸡腿,也许给你三分钟的快乐,但背后可能是三年的高血压。
所以说,吃饭这事,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藏着不少“生物化学反应”和“心理机制”。理解这些,不是为了吓唬谁,而是为了让每一口更安心。
健康不是极端地控制自己,而是有选择地对待食物。就像钟南山院士提醒的那样——少吃这9种对身体没好处的食物,别被嘴巴骗了,身体才是真正的“老板”。
[1]钟南山.《谈饮食与健康:少吃九类有害食物的科学根据》[J].健康中国,2023,18(4):12-15.
[2]许文峰,李春艳.高温加工食品中有害物质的生成及健康风险[J].食品科学,2024,45(7):89-93.
[3]张丽敏,王建华.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4,38(3):215-219.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