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入伏,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注意:天气炎热5件事最好少做
发布时间:2025-07-08 01:22 浏览量:5
一到入伏,大家伙儿的空调、凉席、西瓜都轮番上阵,恨不得能把自己塞进冰箱里避暑。但这时候,偏偏街上遛弯的老年人也多了,好像越热越不怕。
有人穿着厚衣裳晒太阳,说是“排湿气”;还有人中午不睡觉,非得等到下午三点才打个盹儿;有的更绝,天气一热就搞“冷水澡锻炼”,说是能强身健体。
真要说,这些“养生招儿”听着挺熟,但真不一定靠谱。
尤其是心脏不太好的老年人,这一热,血管跟着扩张,心脏就得多干活,跟年轻人可不是一个节奏。别再拿年轻时候那一套来套现在的身体,那是拿命“硬抗”天气。
心脏病怕热,这事儿不是吓唬人。高温天,人体为了散热,血管会扩张,心率增快,出汗多水分流失,血液变得更浓稠。
心脏得拼了命把血液泵出去,就跟一台老旧的水泵一样,转得越快,越容易出故障。尤其一旦脱水,血压忽高忽低,说急就急,哪儿还顾得上什么“锻炼身体”?
有些老年人还喜欢饭后出门“遛一圈儿”,说是帮助消化。这可真是一个误区。
入伏天,吃完饭血液集中在肠胃,如果这时候再走动、站立、甚至晒太阳,心脏供血更吃紧,容易造成心悸、胸闷,甚至晕厥。这不是养生,是给心脏加压。
最怕的是“热中风”,说难听点,这玩意儿比冬天的脑中风还凶。高温下身体脱水、血液黏稠,血栓一堵,脑袋“嗡”的一下,后果不堪设想。
心脏本来就有毛病的老年人更得防着点。有时候不是病重,而是天气太猛,人扛不住。
生物学上讲,人体在高温下会启动“应激反应”,肾上腺素飙升,心率加快,血压不稳。
心理学上也有说法,这叫“热激惹怒效应”,天气太热,人容易烦躁、焦虑、情绪波动大,这对心脏病人也是一种心理负担。别看是天热,心里也“中暑”了。
这时候最该做的是“藏”。不是啥都不干,而是得藏阳气、藏精神、藏体力。
传统中医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入伏是“长”的极致,也到了该藏一藏的阶段。
你越是贪凉、贪动、贪食,身体就越难“稳住”。尤其心脏不好的老年人,更要“稳藏为上”。
很多人一热就猛喝冷饮,喝得满肚子冰水,心里痛快,心脏却遭罪。冷刺激会让血管骤然收缩,引发心绞痛、心律失常的风险。
而且冷饮下肚,胃肠蠕动减慢,血液回流受阻,心脏压力更大。热天不一定要喝冰水,温开水才是真正的“救命水”。
还有人觉得大汗淋漓是一种“排毒”,一天几身汗,衣服都能拧出水。这种想法也得改改了。汗水里除了水分,还有钠、钾这些电解质。
老年人本来就代谢慢,心功能差,大量出汗会让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甚至晕厥。不是排毒,是“排命”。
从化学角度来看,人体是个“电解质池”,钠钾钙镁要维持在一定范围内,才能让心脏电信号正常传导。夏天出汗多,一旦失衡,心脏就会“短路”。
不是胡扯,是真实发生在很多老年人身上的事。吃点咸,喝点水,是平衡之道,别一味追求“排”。
午睡不规律也是大忌。很多老年人热天容易睡不着,晚上开着空调一宿,白天昏昏沉沉。结果是昼夜节律紊乱,褪黑素分泌乱套,心率失去规律。
心脏病人最怕的不是累,而是“节奏乱”。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交替运作,让心脏像个没节拍的鼓,敲得乱七八糟。
很多人误以为“空调吹不得”,结果屋里闷得跟蒸笼一样。其实只要温度不低,空调是救命的。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温天室内温度控制在26°C最合适,不要低于24°C。通风加降温,是防心脏骤停的基础。不是空调不行,是用法不对。
心理也别忽视。热天人容易烦躁,尤其独居老人,焦虑抑郁情绪容易激发心血管事件。生理压力+心理压力=“双重打击”。
这时候,情绪管理比啥都重要。可以听点轻音乐、做点简单的手工活,别老盯着新闻和天气预报看。
别在中午出门遛弯儿,十一点到三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紫外线也最强。别说晒太阳养生了,连“晒命”都危险。
心脏不太好的老人,建议早上七点前或傍晚六点后再活动。穿宽松衣服、戴帽子、带水,这是基本功。
再说个很多人没注意的——情绪激动时别猛起猛坐。热天本身心率就高,一激动血压飙升,再一猛起身,脑供血不足,容易晕过去。
尤其是有高血压和心脏病基础的老年人,起身动作一定要慢,从躺到坐、从坐到站,都要给身体“缓冲时间”。
还有人说,“趁热天多锻炼锻炼,冬天就不怕冷”。这想法听着豪迈,但不科学。热天运动,尤其是户外跑步、广场舞、暴走,都会增加心脏负荷。
正确做法是选择室内通风处轻度活动,比如慢走、打太极、拉伸。别为了锻炼,把命搭上了。
高温天不要猛吃大餐。很多老年人胃口反而更好,吃得油腻、咸辣,结果血脂升高、血压不稳,给心脏又添堵。
夏天饮食要清淡易消化,少量多餐。尤其晚餐别吃太晚,晚上心率本来就慢,消化系统也休息了,吃太饱会让心脏“连夜加班”。
从生理角度讲,心脏是靠节律工作的器官,就像钟表一样。
任何影响节律的因素——高温、脱水、情绪波动、饮食不节、作息紊乱——都可能让这个“钟表”走偏。调节这些外在因素,就是在保护心脏的“节拍”。
总结一句话:热天五件事最好少做——别中午出门、别猛喝冷饮、别暴汗排毒、别情绪激动、别吃太油太咸。
这不是要人啥都不干,而是要科学地省着用身体,尤其心脏,得留着慢慢用。
入伏三伏天,阳气最盛,也是最耗人的时候。中医讲“虚者避之”,不是不动,而是顺势而为。热不是敌人,乱动才是敌人。
心脏不好的老年人,要学会“稳”,该藏就藏,该缓就缓,别把自己当热血青年看待。
养生不是较劲,是和身体谈判。热天讲究一个“稳”字,能少动就别多折腾,能避暑就别硬扛。
不是懒,是懂得保命。心脏是老机器,最怕高温高压。入伏了,稳住节奏,别让它“超负荷运转”。
参考文献:
[1]李伟,王晓红.高温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1,20(4):288-292.
[2]陈文慧,刘志军.高温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2,42(10):2501-2505.
[3]王静,张莉.炎热天气下心血管病高发机制与防护[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3,28(9):801-804.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并结合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作健康科普使用,不构成诊疗依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