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给糖尿病老人提个醒:避免出现并发症,4个细节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5-21 15:16 浏览量:2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你说现在这么热,我爸糖尿病又不愿意出门,吃饭也没胃口,是不是该调整下吃喝和用药?”
问这话的是一个社区快递站的负责人,年纪不大,说话带点急躁,他一边翻着手机上的天气预报,一边反复提到父亲最近血糖起伏不稳。
他并不缺基本的糖尿病知识,但对高温天气下糖尿病人的具体风险掌握不清,也不知道这时候到底该多吃点还是少吃点,是不是水要多喝,药还像平时一样吃。
很多家庭面对这样的困境时也陷入一样的盲区:明知道糖尿病不能大意,但又不清楚高温天里身体的反应逻辑到底会发生哪些具体变化。
高温本身就是一种代谢压力,气温上升,人体通过出汗来维持体温平衡,但随汗液丢失的,不只是水,还有钠、钾、氯等电解质。
糖尿病老人本身代谢系统已处于边缘状态,这种水电解质不对称的变化,很容易打破血糖调控的稳定性,再加上天气热带来的食欲下降,饮食结构被迫改变,营养摄入失衡问题更加明显。
很多人以为“吃得少点,血糖就稳”,但事实是,如果碳水摄入不足,身体会通过分解蛋白和脂肪补偿能量,反而导致酮体升高、血糖波动更剧烈。
尤其是那些正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老人,如果饭吃得不够还按原剂量打针或吃药,低血糖就变得难以预测。
饮食结构调整是高温天气里的首要事,不是减少摄入,而是优化组合,蛋白质来源要温和,可以多用豆制品、鸡蛋、鱼类,减少重油重盐加工肉。
碳水选择方面推荐小米、藜麦、玉米面这类低升糖指数主食。
蔬菜则需增加烹调方式多样性,凉拌、炝炒、蒸制都要穿插进行,不是越“清淡”越健康,这种状态下身体并不会提醒“饿了”,而是通过乏力、易怒、出汗等非典型症状表现出来,很容易误判。
很多人忽略水的问题,觉得只要不渴就不用喝,高温状态下,水的摄入要比平时主动,糖尿病患者原本尿量多,出汗又多,如果还不主动补水,容易陷入隐性脱水状态。
隐性脱水不会像严重脱水那样出现口干舌燥,而是心率增快、血糖浓度波动加剧、尿量减少等表现,更严重的是,血液黏稠度升高,增加了小血管堵塞的风险,眼底、肾脏、神经组织最先受影响。
水的摄入不能靠集中灌水,而应分时段、少量多次地进行,推荐每小时摄入100到150毫升,清晨和午后要重点补,不建议用运动饮料代替饮水,糖分和电解质比例对糖尿病人来说并不合适。
有人以为淡盐水能补电解质,但对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人群并不友好,会引起血压波动,最稳妥的方式,是常温白水,配合自然饮食中的钾钠摄入平衡。
监控血糖的方式也要适应环境变化,不少人习惯早中晚三次测血糖,但在夏季,这种固定时间点的监测方式往往跟不上血糖波动的实际情况。
因为高温影响的不只是饮食和水分,还有睡眠、情绪、活动量,而这些变量变化频繁,会导致血糖水平不稳定。
建议夏季进行动态监测或增加餐后血糖的监测频率,尤其是晚餐后的2小时和凌晨的血糖更值得关注,特别是有夜间出汗、睡眠不稳、夜间起夜频繁的老人,极有可能处于夜间血糖过低状态。
一些家庭配备了动态血糖监测仪器,但使用频率低、读数解读不规范,等于把设备当装饰,其实更重要的,是建立对血糖波动的基本感知能力。
而如果能建立连续三天的血糖日志,把进食量、补水量、睡眠质量和血糖数值统一记录,很容易就能看出波动的模式,这种模式识别能力,比盲目加减药物有效得多。
药物存储往往被忽视,高温环境下,很多药物尤其是注射类药物会受到温度影响而失效,胰岛素是最典型的例子,一般要求在2-8℃环境中保存,一旦暴露在35℃以上的室温超过1小时,其活性可能下降近20%。
夏天出行、看病、走亲戚带药时,很少有人做低温保护,结果就是药效降低但剂量没变,患者以为病情加重,医生以为耐药性增强,治疗就越来越偏离实际。
还有个常见误区是自行更改剂量,老人觉得天热,胃口差,活动少,就自行把药减半,或者干脆停药几天,这种做法危险极大。
即使饮食减少,身体基础代谢和血糖生成仍在进行,特别是夜间肝糖输出并不会因为天气热就减少。
一旦擅自停药或减药,血糖失控是早晚的事,而高温天的并发症进展速度比平时更快,高温不是让药物“暂停”,而是更需要精准使用的时期。
在温度逐渐升高的季节里,糖尿病老人是否有必要调整每日服药的时间点,以配合代谢节律的变化?
答案是肯定的,高温状态下,胃排空延迟、吸收节律紊乱,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速度,尤其是那些要求餐前服用的药物。
如果原来是饭前30分钟服用的,可能需改为饭前15分钟,避免空腹药效过强,有些药本身容易受胃酸影响,也可能在高温状态下更易被破坏,从而需要调换剂型。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药物时间调整,都应基于血糖监测结果进行验证。身体是动态系统,不是静态表格,理解了这一点,才能在变化的环境中把控稳定的健康状态。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赵荣瑶.糖尿病病人用药依从性管理策略的研究进展,循证护理 ,2024-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