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活到极致,是无情
发布时间:2025-07-08 15:40 浏览量:6
我们总说:多情总被无情误。
无情任谁看都不是句褒奖词。
无情代表的是冷漠,是麻木,是辜负的那一方。
可是在道德经上却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意思是:天地是没有感情的,把世间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草编狗对待,任其自生自灭。
圣人同样没有感情,他们对待天下百姓,就和天地一样,让百姓自然生活,不过度干预。
天地生养万物,怎么会无情呢?
圣人为天下苍生,怎么会无情呢?
原来真正的无情是不执着,是更高层次的有情。
无情原是人间清醒
庄子在《德充符》中,借惠施和孔子的问话,问出了对无情的理解。
惠施问庄子:人本来就是无情的吗?
庄子说:确实是这样的。
惠施想不明白,认为庄子太无情了,就质问他:人如果没有情,又怎能称为人呢?
庄子说:你说的情可不是我所说的情。我说的无情是做人不要凭借自己的好恶来伤害自己内在的本性,而是要顺应自然。
无情往往是看透了人性本质后的清醒。
范仲淹在杭州任职时,恰逢大旱饥荒。按常理,救灾就是开仓放粮。但是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但不放粮,还大兴土木,修建亭台楼阁,一点悲悯姿态都不做。
这下可好了,当地官员都炸了锅,纷纷指责他劳民伤财。
没想到他却在工地上支起了粥棚:"筑巢引凤,饥者得食,寒者得衣。"
此举竟然引得商贾云集,灾年反成盛世。
范仲淹这种决策表面甚是"无情",实际上却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因为真正的慈悲,应该是让人保有尊严地活着。
“无情”,并非真得冷漠,而是学会了放下,懂得了取舍。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失去了太阳而流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
人生短暂,如梦如露,过去得就过去了,不能再错过眼前的美好。
人生路上,总有一些风景要错过,总有一些人要离别,这是成长的代价,也是成熟的标志。
小善如大恶,大善最无情
春秋时期,鲁国有许多人流离失所,沦为他国的奴隶。鲁国国君就颁布了一个法律,谁赎回被奴役的鲁国人,谁就能从官府取回相应的赎金。
孔子的弟子子贡非常有钱,他只要遇到了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会将这些人赎回来。
鲁国要支付他相应的赎金,但他却坚辞不受。
孔子知道这事后,不但不表扬子贡的慷慨行为,还说子贡这是在行恶。
子贡不解,我做得这事不是很高尚吗,老师为何要说我。
孔子说:你这事做错了啊。你是有钱人,可是还有很多人没你那么多钱。你赎回了奴隶却不拿回赎金,你就打破了规则,这样那些没多少钱的人也不得不效仿,这种风气流传开后,还有多少人肯花钱赎回那些奴隶呢?
孔子语重心长得说:子贡啊,你要知道行善之人必须得到回报,要不就没人肯学着做善事了。
《道德经》上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意思是说:产生万物,养育万物却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却不主宰他们。这才是最深远的”德。“
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真正的仁爱,是超越了个人的情感和欲望,真正的善良是要“授人以渔。”
“天地有大道,本心即安宁。
顺应自然,守护本真,以 “无情” 之心,行有情之事,才是最极致的活法。
愿你我看遍世相仍热爱,历经沧桑更慈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