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男子空调开21度睡了一整晚,次日眼皮狂跳,就医后确诊面瘫

发布时间:2025-07-08 21:41  浏览量:5

盛夏时节,天气闷热,很多人一进家门就把空调温度调得低低的,想着凉快点才睡得舒服。

可你知道吗?这“凉爽”背后,藏着不少健康隐患。

前段时间,医院接诊了一位年仅23岁的年轻小伙子。他晚上睡觉时,把空调开到21度,还盖着薄薄的夏凉被,结果第二天醒来,左眼皮止不住地跳,嘴角歪斜,说话发音也开始含糊。

家人吓坏了,赶紧带他上医院。检查后,医生诊断为面瘫。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怎么就得了这种病?这可不是个别现象,尤其是家里有老人,更要留心。

很多人一听说“面瘫”,就以为只有受了大风、或者年纪大了才会得。

面瘫分为两种,一种叫中枢性面瘫,多见于脑梗、脑出血等严重脑病;另一种叫周围性面瘫,也就是大家常说的“面神经炎”或“面瘫风”,受凉、病毒感染、免疫力下降都有可能引起。

这位23岁的小伙子,就是典型的“受凉型”面瘫。空调温度开太低,整晚直吹面部,导致面部神经受冷刺激,引起炎症,功能紊乱

这类情况在夏天非常常见,尤其在老年人身上更容易发生,因为年纪大了,抵抗力差,神经脆弱,经不起冷风直吹。

说句实在话,很多人刚开始得面瘫时,根本没当回事。最早的表现就是眼皮跳、嘴角歪、说话漏风。有些人还会觉得一边脸麻木、刷牙水会流到外面,甚至闭不上眼睛。

这时候如果没引起重视,继续吹空调、喝冷饮、熬夜,就可能加重,导致面部歪斜、眼睛无法闭合、吃饭漏汤漏饭,不仅影响外貌,还会影响生活质量。

特别是家里的老人,有时候不愿意麻烦家人,小毛病忍着忍着,就拖成了大毛病。面瘫如果不及时处理,恢复起来就慢,有的人甚至会留下后遗症,比如面部抽搐、眼角不停跳动等问题。

很多家庭,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觉得不开空调太热,开了又怕感冒。其实空调可以开,但温度不能太低,风口不能对着人吹,尤其不能对着头部和脸部吹

家里如果有老人,建议空调温度别低于26度,睡觉时最好定时关闭或开启睡眠模式。晚上睡觉要关好窗户,防止外面的冷风突然灌进来。被子也不能太薄,腰部、肩膀、脸部都要注意保暖

有的人喜欢把电风扇对着自己吹一整晚,这也很危险。即使是夏天,人睡着以后体温调节能力会下降,长时间受风就容易引发面瘫、肩周炎、颈椎病等问题。

很多人一听面瘫就以为是“中风”,其实这两者是不同的。中风多伴随肢体无力、说话困难、意识模糊,而面瘫一般只表现为面部问题,不会影响手脚活动和意识。

但这并不代表面瘫就可以忽视。一旦发现眼皮跳、嘴角歪、面部表情不自然,一定要尽快就医,由专业医生判断是哪一类问题

因为有些中风也可能“假扮”成面瘫,尤其是左侧面部的变化,更不能掉以轻心。

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硬化等基础病,这些都是中风的高危因素。一旦有面部异常,哪怕是轻微的,也要引起重视。

说到底,面瘫是可以预防的,只要生活中多注意,很多麻烦都能避开。

第一,空调温度不能太低,一般保持在26到28度是比较合适的。有些人贪凉,开到20度以下,既伤身体还费电。尤其晚上睡觉时,身体代谢减慢,更容易受凉。

第二,风口不要直吹身体,特别是头部和脸部。可以调成摆风模式,或给空调加个导风板,让风吹到房间上方或墙壁上,避免直接吹人。

第三,睡前洗头要吹干,不要湿着头发睡觉。很多年轻人洗完头就趴床上玩手机,也不吹干,结果第二天就脸歪嘴斜。头部受凉是引发面瘫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是夜间温差大,很容易中招。

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增强自身免疫力。老年人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增强抵抗力的食物,比如黄豆、木耳、蘑菇、红薯、南瓜、玉米等。不仅营养丰富,还能帮助身体对抗病毒和寒气。

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也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神经功能。但活动要适度,不能大汗淋漓后立刻吹空调,容易导致感冒或风湿。

很多老人身体不舒服,不愿说,怕麻烦子女。作为家人,更要细心观察。如果发现老人突然面部表情异常、说话含糊、吃饭漏汤,千万别拖,赶紧带去医院检查

平时也要提醒老人,不要贪凉,不要在风口下久坐。夏天喝水也不要喝冰水,常温的白开水最安全

饮食上可以多吃点山药、莲子、红枣、猪肝、黑芝麻这些健脾补肝的食物,对神经系统也有好处。

空调虽然凉快,但不能图一时舒服而不顾健康。特别是家有老人、孩子、体质弱的人,更要做好防护。

从年轻人面瘫到老年人中风,很多病都是一点点“作”出来的。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小事,往往才是健康的关键。不要等到脸歪了、话说不清了,才开始后悔。

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掉以轻心。真正的健康,不是靠一次治好,而是靠每天的细心呵护与坚持。

愿每一个家庭,都不再被“面瘫”这样的病困扰。愿每一个老人,都能安然度夏,平安无恙。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面神经炎诊治指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2,55(3):195-200.

2.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慢性病防控行动》,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