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至,医生再三呼吁:天热吃降压药时,要警惕这6点

发布时间:2025-07-09 01:09  浏览量:6

三伏天一到,门诊里血压波动的病人明显多了,有人头晕、有人胸闷,还有人因为擅自停药差点送进ICU。天气一热,吃降压药这件事就变得格外棘手,不少人以为“出汗多、血压就低”,随意减药甚至停药,结果反而酿成大祸。

我从医二十多年,每年一到伏天,总要反复叮嘱病人:高温不是降压的良机,而是血压最难控的季节。尤其是中老年人,身体调节功能本就减弱,稍有不慎,原本稳定的血压就像脱缰的野马,失控得比冬天还快。

很多人以为天热让血管扩张、血压自然会降,其实这只是表象。我见过太多病人就是在这种“误判”中栽了跟头。是的,表面血压可能低了,但体内的交感神经却在悄悄兴奋,心率加快、脱水加重、血液黏稠度升高。你以为是血压低,其实是身体在拼命应对“高温战斗”。

中医里讲,“夏属火,火性炎上”,三伏天阳气最盛,外热侵袭,内热不清,中老年人本就肝肾阴虚、气血亏耗,更经不起这份燥热折腾

这时候如果降压药吃得不合时宜,轻则乏力头晕,重则晕厥、心衰。我们不能只看血压计上的数字,还要看整个人的气机是否平衡。

有人问我,三伏天是不是可以少吃点药?我说,不能一概而论。高血压的本质,是长期的血管功能失调,而不是一时的温度变化

如果因为天热就自行减药,那就等于让心脑血管在高温中裸奔。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这种“裸奔”是拿命在赌。

但我也不会一刀切地说“绝对不能调整药量”。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病情不同、药物反应不同

有些人在医生指导下,确实可以适当调整剂量,但那必须是建立在系统评估的基础上,而不是凭感觉、凭经验,更不是“邻居说他减了我也减”。

我见过一位70岁的老太太,三伏天觉得血压低了,偷偷把早上吃的降压药掰半片,结果下午出门买菜时突然晕倒在路边。送来时低钠、脱水、心率不齐,抢救了两天才缓过来。

她说不是不听医生的,只是觉得“自己身体有数”。可问题是,高血压从来都不是靠“感觉”来控制的,而是靠科学、靠监测、靠医生的判断。

中医讲究“因时制宜、因人施治”,夏季用药更需顺应节气变化。伏天属“长夏”,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不化,易生痰湿困阻经络,加重血压波动。

这时候不光要吃药稳压,还要调理脾胃、清热解暑、补益气阴。否则,药下去了,身体却不受,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我常给老年高血压病人开加味生脉饮,里面有人参、麦冬、五味子,益气养阴,生津止渴。这不是为了替代降压药,而是帮助身体更好地适应高温状态,减少药物副反应。西药负责压数字,中药帮助调状态,这才是我们倡导的中西结合思路。

在现代医学里,三伏天对高血压患者的危险也早有研究。有数据显示,夏季高温时段,老年人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不降反升,尤其在连续高温超过三天以上时,风险显著增加

这背后的机制,不只是血压波动,还有电解质紊乱、脱水、心率失控等多重因素。

我认为,三伏天的降压治疗,绝不能只盯着药,更要管理全身的“内环境”平衡。包括体液、电解质、心率、血液黏稠度、肝肾功能,这些都是被多数人忽视的关键指标。吃药只是第一步,能不能吃对、吃稳、吃出安全,才是医生和患者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饮食,也不能忽视。三伏天食欲差,很多人干脆不吃主食,靠水果、凉菜度日,结果低血钠、低血糖,药物代谢紊乱。我见过一个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饭吃得少,降压药照常吃,结果低血压加低血糖,险些昏迷

所以我强调,伏天饮食要清淡但要有“底气”,米饭不能少,蛋白质要足,水分要均衡,别光靠西瓜解暑。

还有一点必须提醒:降压药的服用时间和方式,在高温时段可能需要调整。比如原本早上服药的病人,在伏天可能更适合晚上服,避免早晨因脱水加重低血压。还有服药后是否出门、是否空腹、是否大量出汗,这些小细节往往决定了一天的血压走势。

中医讲“天人合一”,我理解就是身体不能脱离自然节律独立运行。三伏天的药物管理,本质上是与自然和解,与身体协作

不是一味压制,也不是盲目顺应,而是找到那个“恰到好处”的平衡点。这种平衡,不靠数据公式,靠经验、靠观察、靠理解身体的语言。

我特别反对一种说法:“高血压就得一辈子吃药,管它什么季节”。

这种机械的对待方式,忽略了人的变化、季节的影响,也违背了中医“随方制宜”的原则。我更推崇的是“药随人转、法随时变”,不是为了抛弃西医,而是让治疗更人性、更贴合现实

当然,最忌的还是擅自停药。有些人觉得“热得快中暑了,干脆不吃药”,这种做法最容易在短时间内引发反弹性高血压,甚至中风、心梗。正确的做法是定期监测血压,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切勿自作主张。

我常说,伏天的血压控制,不是“管住数字”这么简单,而是“稳住人”。人稳了,气血通了,心神宁了,血压自然就不会大起大落。这才是中医所说的“调中守一”,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看整体、调机制。

很多老年人怕副作用,怕药吃多了伤肝伤肾。但更大的伤害,是反复的血压波动和突发的心脑事件。我鼓励大家带着疑问去看医生,而不是带着偏见拒绝治疗。医生不是为了卖药,而是帮你找到最合适的健康路径。

最后,请记住:三伏天不是高血压的“放假期”,而是它的“考验期”。身体在热浪中经受着比冬天更大的挑战,药物管理、生活方式、饮食调理,一个都不能掉以轻心。愿每一个高血压患者都能度过一个平稳、清凉的三伏天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