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天收治35+28!中暑与胸痛双双迎来高发季
发布时间:2025-07-09 01:45 浏览量:2
随着三伏天的临近,各大医院收治的中暑患者开始迎来一波小高峰。“7月1日-8日,我们科已收治35名中暑患者,另有因胸痛到胸痛中心就诊的有28人,其中多人后来被确诊为心梗。”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护士长吴炜炜介绍说。
专家提醒,夏季因为室外温差大,人体出汗多,加之一些人本身有基础性疾病,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除了预防中暑之外,也应重视胸痛等心梗的发病信号。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胸痛中心主任医师杨润华提醒广大读者,夏季是胸痛症状的高发季节,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心率增快:高温环境下,为维持正常血压和重要器官供血,心脏需要通过增加收缩力和加快心率来代偿,这相当于心脏一直在做高负荷运动。
血压波动:出汗过多导致血液浓缩、血容量相对减少;同时血管扩张又会导致血压下降。身体会努力调节血压稳定,但心血管病患者容易出现血压忽高忽低的情况,这种波动增加了心脏负担。
心肌缺血风险增加:对于本身有冠状动脉狭窄(冠心病)的患者,心脏做功增加意味着心肌需氧量上升。此时血管若无法相应扩张提供更多血液(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就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导致典型的心绞痛(胸骨后压榨性、闷痛)发作。
2.水分和电解质紊乱
高温下大量出汗是人体主要的散热方式。出汗过多且补充不足时,会导致血容量减少。这使得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收缩泵出血液,增加了负荷。血液变得黏稠(浓缩),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如诱发心肌梗死)。汗液中含有钾、钠、镁等重要的电解质。低钾血症(低钾)会直接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可能导致心慌、胸闷、心律失常甚至胸痛(可误诊为心绞痛)。低镁也与心血管风险增加有关。
3.空调使用不当
当从炎热的室外突然进入低温的空调环境时,体表血管会迅速收缩(避免过度降温)。血管突然收缩会导致血压一过性剧烈升高。同时心脏为了对抗外周阻力增加也会加强收缩。这种短时间内血压的剧烈波动和对血管的剧烈刺激,容易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导致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心肌梗死),表现为胸痛、胸闷甚至更严重的症状。对有基础病的患者风险很高。
4. 呼吸系统相关因素
夏季湿热环境有利于尘螨、霉菌繁殖,空气质量也可能下降。有哮喘、支气管炎、慢阻肺的患者,胸闷、胸痛症状可能因呼吸道敏感或急性发作而加重。严重喘息时也可能伴发胸痛。
5.饮食作息等原因
闷热难耐导致休息不好,身体应激水平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也增加。
夏季饮食习惯改变(如喝冰冻饮品、暴饮暴食或冷热交替)可能刺激胃肠道(反酸、胃食管反流、胃肠痉挛可导致功能性胸痛),也可能影响心脏血管的舒缩反应(特别是对冷的刺激)。
部分人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运动,如果强度过大或未适应环境,也可能增加心脏负担。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邢俊武提醒,高温本身就是重要的发病诱因,做好以下五点,有助于降低夏季心血管疾病风险。
第一,重点人群谨遵医嘱。冠心病、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夏季需格外警惕,应严格按照医嘱坚持规律服药,定期到门诊复查,做好病情监测。
第二,用好空调“双刃剑”:降温虽好,但避免过低的温度和急剧的温差变化。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进出门时要做好缓冲,如先在走廊适应几分钟。
第三,及时补水:主动、少量多次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才喝。
第四,不要忽视胸痛信号:胸痛≠心脏病,导致胸痛的原因非常复杂,除了心脏问题,也可能是肺部问题(肺栓塞、肺炎、气胸)、胃肠道问题(反流性食管炎、食道痉挛、胃溃疡)、肋间神经痛、肌肉骨骼拉伤等。无论哪种原因,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尤其是出现持续(>15-30分钟)、剧烈、难以忍受的胸痛;伴有恶心、呕吐、冷汗、呼吸困难、眩晕、肩背手臂放射痛、濒死感等症状时,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
第五,注意合理作息与饮食。夏季不要经常熬夜,中午尽量休息半个小时左右。饮食尽量避免寒凉与辛辣刺激,注意饮食卫生,尽量不要食用隔夜菜。
通讯员 杨璞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