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心内科主任提醒:心脏不好的中老年人,4种药物尽量少碰

发布时间:2025-07-08 20:09  浏览量:2

本文1905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每年一到三伏天,气温飙升、湿度剧增,不少中老年人就开始觉得胸闷、气短,甚至心跳加快、乏力头晕。很多人以为是中暑了,其实很可能是心脏在“求救”!

心内科主任提醒:高温高湿的环境,对心脏就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尤其是本身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在这段时间里,稍不注意,心梗、心衰、心律失常等严重问题就可能悄然发生。

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看似“常见”的药物,在三伏天里却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伏天是全年最热的时候,持续高温会让人体出汗增多,血容量相对减少,血液黏稠度升高,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加重心脏负担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曾刊登研究指出,高温环境下,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特别是在连续30℃以上的天气中,老年人发生心梗的风险增加了约21%

很多中老年人本身就有高血压、冠心病或心律失常,一旦在这样的环境下服用了某些对心脏有潜在负担的药物,可能会让本已脆弱的心脏“雪上加霜”。

1. 含麻黄碱类感冒药

你有没有过夏天吹空调感冒,随手抓一盒感冒药吃的经历?小心了,很多感冒药中都含有麻黄碱、伪麻黄碱等成分,这类物质会刺激中枢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

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只是“心跳加快”,但对心脏功能不全或有冠心病的人来说,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心绞痛甚至猝死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早在多年前就指出,含麻黄碱的药物需谨慎使用,特别是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应避免使用。所以心脏不好的人,感冒时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千万不要自作主张吃“复方感冒药”!

2.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很多中老年人患有膝关节炎、肩周炎,一到下雨天、阴湿天就痛得不行,三伏天更是“湿热交加”,痛风、风湿复发的也不少。

不少人图省事,直接买布洛芬、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类消炎镇痛药吃几颗。问题是,这类药物会引起体液潴留、升高血压、增加心衰风险!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3年版)》中明确指出:长期或大剂量使用NSAIDs,会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尤其是在老年人群中

所以,如果你平时有心脏不好、血压偏高的情况,三伏天更要慎用这类药物,慢性疼痛要找医生制定替代方案,而不是靠“吃止痛药顶着”。

3. 利尿剂类降压药,别自行加量

“最近特别热,天天出汗多,是不是利尿药要多吃一点?”——这个想法大错特错!

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呋塞米)在降压药中使用广泛,但它的主要作用是排钠利水、降低血容量。在三伏天原本就容易脱水的情况下,盲目加量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诱发心律失常,甚至休克

特别是老年人肾功能下降,体内钾、钠水平变化会直接影响心脏电活动。一旦低钾、低钠,就可能出现心悸、头晕、意识模糊,严重者甚至猝死。

所以,即使是医生开的药,也不要“一热就加量”。出汗多的时候,反而可能需要适当减少剂量或补钾补液,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

4. 安眠药、镇静类药物

天气越热,越睡不好。很多中老年人入睡困难、半夜易醒,于是就靠地西泮、佐匹克隆等安眠药“救急”。但你知道吗?这些药物在三伏天可能是心脏的“隐形杀手”

原因在于,安眠药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导致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对那些本身就容易血压低、心动过缓的老年人来说,容易引发夜间低灌注、心源性猝死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不清楚这些药物的潜在副作用,一吃就是几年、甚至十几年,长期依赖不仅会影响心脏功能,还会诱发抑郁、记忆力下降等问题。

建议大家尽量通过非药物方式改善睡眠,比如睡前泡脚、规律作息、避免午睡过长等。实在需要药物帮助,也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绝不能随意加量或长期服用。

脱水:出汗多但不及时补水,会使血液变稠,加重心脏负担。

贪凉:猛吹空调、喝冰水,可能诱发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心绞痛。

情绪波动:高温下人容易烦躁,情绪激动会促进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

心内科主任建议:中老年人三伏天每天饮水不少于1500ml,注意电解质平衡;居室温度控制在26℃左右,避免忽冷忽热;保持心情平稳,不要激动、不要急躁。

参考资料:

[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说明书修订要求》. 2022年
[2]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3年版)》.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高温暴露与心血管事件风险关系研究. 2021
[4] 国家卫健委.《老年人合理用药指导原则》. 2023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