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从物性走向人性

发布时间:2025-07-09 05:18  浏览量:2

《情境思维理论》—混芒与子綦先生的对话(七)

混芒问:“师父,您前面说西方人的格物才叫真正意义上的格物,是科学。咱们中国人格物不去理解物本身的属性,而是物天然能看到什么属性,用在人身上,然后用来管理。这样,中西方文明走上了两条相反的道路。同样是格物,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子綦先生说:“嗯,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们人身上有两种属性,一种物性,一种人性。

我们身上所有的冲突都是人性和动物性的冲突。有的人成长不起来,是因为身上的动物性没有去掉,永远停留在动物性上面。人的尊严告诉他,你不能这样,他的动物本性告诉他,必然这样。这就产生了冲突。

影视剧、小说中所谓的揭露人性,人性的黑暗,比如自私、贪婪、怯懦、好斗、暴虐、目光短浅等等,实际上,揭露的是人的另一面:物性。人性的东西是思想上的,物性是感受性上的。而物性,是我们作为人要克服的地方。庄子有个成语,朝三暮四,听说过吧?”

混芒说:“是的,来自《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子綦先生问:“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混芒说:“我看了解释,说的是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子綦先生说:“其实,这个故事说的是人的本性。物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我们所得到的东西,一上来最好就是多的。当人的本性爆发的时候,一开始都是只能想到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不会做全天的规划。所有的动物性,贪多的,没有规划的,走一步是一步。早晨给我三个,得到少,早晨得到四个,得到就多。

当资源不够的时候,动物贪多的状态,走一步是一步,先多后少,最起码有保障。先拿到再说,后拿到,说不清。现在资源少,早上分三个,晚上能不能分到四个,难说。早上分四个,晚上分三个,最起码我早上有四个。所以,这个故事是把人类比为动物,描述人身上的动物性。猴子是老百姓,养猴子的人,就是国君。

人本身也是物,也有跟物有共通性的东西。当人的物性呈现的时候,你很难理解,他为什么这样。庄子讲清楚了,这就是人的物性。

叫你干活,干完活拿到一万块,先给一百,干不干?”

混芒犹豫了一会:“这得分情况吧,要是不太熟的人,先给一半。”

子綦先生说:“人性是,帮你干活,一分钱不要。既然人身上有人性有物性,当他出现物性的时候,你要看清楚,那是物性,不在人性当中。他出现物性状态的时候,你把他归到人性当中,是给自己找麻烦。他出现人性的时候,你把他当物性,会失去他对你的忠诚。

齐物论,指的是所有的物,都有共同的原则。”

混芒说:“咱们中国人的格物致知是从物性走向人性的过程吗?”

子綦先生说:“是的,通过格物致知,知道物性是怎么回事,往人性上走,就要诚意正心,诚意正心,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这些是人来做,不是物来做。”

混芒说:“那么,什么是物性,什么是人性?”

子綦先生说:“你知道人为什么会跟动物不一样?”

混芒说:“是人有情感吗?”

子綦先生说:“你去看动物,狼王不会因为狼群中有一只狼受伤,就会安排其他狼去照顾。在动物界,野兽受伤,如果太严重无法自愈,只有等死。就是人类的一些原始部落,也跟动物一样,老的,受伤的就会放弃掉。老鼠偷大米,老鼠也不会上来跟你讲道理,为什么我要把你的米袋子咬破,我要把你的米偷走,你要是不想让我咬破你的米袋子,你就在一边专门放一些米,留给我们吃,我们老鼠一家子跟你们人比起来,吃得肯定比你们少多了。

只有人,会对其他人不离不弃,只有人,跟这个世界有深深的链接,只有人会去讲道理。这里面全是情感。

你看情境思维这四个字,情境加思维,这世界上就两部分,一种叫认知,一种叫情感。换句话讲,构成我们主观世界的基本元素,第一个叫图像,第二个叫意义,第三个叫情感。在现有的功能情况下,我们是如实反映这个世界的。杯子是圆的就是圆的,如果我们把它看成是方的,是脑子有问题了。

有些人感官受损,比如色盲,跟非色盲的人看到的世界不一样,这是没有办法的。

感官如实反映这个世界,基本上没问题。到意义,有可能会扭曲。这什么杯子,丑得要死!上意义就已经有扭曲了。什么杯子,难看死了!一定伴有情绪情感,这个情绪情感会强化,正向的会强化,负向的一样会强化。

杯子怎么会让你来气?当你看到它,加上情绪感受,一看到它就来气。

如果我们的大脑只有认,也就是只有图像,就是动物。动物对于大部分图像是不做反应的,只对某一些东西反应,这个东西能吃,那个东西不能吃。至于山到底多高,水有多深,它不做反应。鸟不用修炼,它就会飞,猎豹不需要经过高强度训练,它就跑得快。

动物对这个世界,不做什么反应,脑内的意义很少,这个世界跟它关系连接深度就浅。只有人,才会留念这个世界。动物没有什么留念不留念的。死了就死了,活着就活着。动物的情感弱一点,但是跟人在一起的动物,情感会丰富点。狗有恐惧,怕吃不饱,拼命地吃,但是没有更多的害怕。”

混芒说:“是不是说,孩子因为跟父母连接深,会怕失去,所以不断努力上进?”

子綦先生说:“人有情感,怕失去。不恐,没有掌控欲。得到了害怕失去,失去害怕得不到,人都是这样。因为有恐,人会不断进步。但是,没有情感就不怕失去,既然不怕失去,就不怕得到,什么都不怕。物没有情感,物化的人可以为财死,可以为两毛钱大打出手。当一个人说自己身家多少亿的时候,这是把自己当物对待。当一个人认为自己拎几万块的包才有价值,拎几十块的包不配出门的时候,她已经把自己当成物。

意义会扭曲,一扭曲会产生正负向,正向有情感,负向也有情感。有情感去强化,一强化,更扭曲。不扭曲会坚定,扭曲的更扭曲。所以,我们要正心,因为负向也强化。要是一个人一天到晚就想弄死你,这个世界跟他没关系了,从人性退化成物性。

情感跟格物致知在一起,有情感才能格物致知。人生下来就有情感。父母照顾孩子,孩子跟父母情感自然近一点。孩子要是把父母当成物,他就没有情感了。

比方说,孩子跟妈妈讲,你给我五十块,你就是我妈,你不给我五十块,你就不是我妈。对于孩子来说,妈妈重要吗?妈妈不重要,五十块才重要。这个妈妈就是个物,值五十块钱。脱离了情感,人就是物。”

混芒说:“听到您这样说,真替我们现代人的家庭教育捏把汗。有些家长骂孩子,你真不是个东西!你是什么玩意儿!你是头猪啊!这些不都是把孩子贬低为物嘛!”

子綦先生说:“所以,做父母的要谨言慎行。在人界,以整个人类发展为本,这叫人。要是只考虑自己的情绪感受,这就叫物。这里区分人性和物性,并不是否定物,因为人的本,是从物来生发的。四书五经上讲的都是人的理,不是物的理。物的理,本来就学不完。格物致知,要求的是你往人上走,不可能格物致知,格的是物。格的是物,你就是物。

人是物性对不对?没错。可以促进物质快速发展。但是你要知道,这是站在人的思想上面想物性,不能站在物性上面去想人,否则是本末倒置。站在物性上去想人,会怎么想,都想不明白。”

混芒问:“师父,怎样叫站在物性上去想人?”

子綦先生说:“孝悌谨信,这是情感的基础。人们看了电影哪吒2,为什么那么愿意哭?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情感。哪个孩子跟妈妈分别的时候都很难受,不难受就不对了。哭什么?说明现在缺亲情。

缺亲情说明人的思维少一环。人的思维里面少了一个维度,这就麻烦了。你思考问题的时候就想不明白。我们要干一件事情,我们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管自己怎么去干这个事情,很容易出问题。

比如说,有些父母什么活都不让孩子干,好吃好喝供着,只要孩子好好学习。结果,孩子越来越不快乐。

孩子的成长跟父母的怜爱有关,因为父母对他是有情感的,他如果生活得不好,父母会觉得他可怜。他如果事情不会做,肯定生活得不好。所以,做父母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他什么事情都会做。第二就是什么?他能不能超越你,甚至大幅超越你,超越很多。这样的话,父母就要给他立身份,立角色了。孩子从小在家里,能够担当一些东西,他才有责任,有角色。父母跟他讲,家族的成长需要你做什么做什么,他才有身份。但是,父母啥也不给他,只有让他吃好穿好用好。他除了郁闷还有什么?父母给的物质越多,孩子越不快乐。父母也很困惑,到底为啥?”

混芒说:“原来如此!”

子綦先生说:“《大学》中说,知本,本就是你从哪儿生发,格物致知是本。要想培养一个人格物致知,首先培养情感。你有情感才要诚意正心。孔子讲,我难道就要像别人一样,讼不存在吗?听讼就是在听别人不同意见的时候,难道跟别人是一样的吗?都不想让这种不同意见不存在吗?不喜欢听到不同意见不存在吗?讼的基础是情感。听讼的时候,如果不知道别人以情感为出发点,这是有问题的。格物致知没过,情绪不稳定,就没有办法诚意正心,没有办法诚意正心就没有办法修身,没有办法修身,自然就没有办法齐家,治国平天下。

目标一直放在前面,平天下。这就需要从个体人走向集体人。

这世界分成两种人,一种人尽可能独立,一种人尽可能集体。

越独立的人,他修身能力越小,越集体的人,修身的能力越大。老虎不需要修身,天生那样,独立嘛!但凡集体性的动物,都要修点身,狼王就得有狼王架势,没有架势,没有狼服它。你也有牙,他也有牙,凭啥你当狼王?

越是集体人,对能力要求越大。现在人为什么喜欢独立?”

混芒说:“没能力?”

子綦先生说:“不是没能力,因为害怕能力大。”

混芒说:“为什么?!还有人怕能力大?”

子綦先生说:“能力大意味着要多学。为什么害怕多学,因为耽误他的感受。多学就意味着要从物性走向人性。从物性走向人性,人性越多,物性越少。物性越少,感官感受就会越少。工作忙的人,晚上哪有时间吃好吃的,事情忙不完。你问他,你不喜欢吃吗?喜欢。吃点怕什么?没时间。感官感受就会少。我们人,良好感受是第一原则。他必须要有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以后,拿到修身的良好感受。如果没有这样的过程,拿不到良好感受,只能停留在物质的良好感受上,如果停留在物质的良好感受上,就没有办法拿到更高级的感受。

员工永远理解不了厂长的感受一样,理解不了他的快乐,痛苦。有人的讲了,企业倒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对于只能理解吃喝的人来说,理解不了齐家治团队的感受。当我是一个齐家治国的人,突然让我去修身,格物致知的时候,从人性堕落到物性,会有巨大的失落感。”

混芒说:“感谢师父指导,物性和人性,我回去好好思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