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高温天气,热射病进入高发期,别再舍不得开空调!
发布时间:2025-07-09 18:17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热得像下锅油条,走两步就成“人干”——今年这天气,像是老天爷把太阳摁在了中国大地上反复摩擦。
你说这不正常吧,可气象局那边早就发懵了,全国高温红色预警连着挂,上海、重庆、武汉,轮番上烤架。
而有的人呢,偏偏还倔。不开空调、不喝冰水、不肯躲太阳,嘴里念叨着“多晒晒排湿气”,身体倒是一步步往热射病的路上送。
真不是耸人听闻,这年头,热射病不是稀罕事,是死人事。2022年南京那个快递小哥中暑倒地,抢救无效;2023年北京一位老大爷坚持在公园晨练,上午10点不到中暑身亡。
甚至有工地上的工人顶着40℃干活,一下午没下工地,直接热射病休克。这些都不是新闻,是血淋淋的现实。
咱们先说说西医这头。热射病(Heat Stroke),听起来像科幻灾难片,其实就是人体的“散热系统崩溃”了。人本来是恒温动物,体温维持在37℃多点。
可一旦你暴露在高温、高湿、强辐射的环境里太久,人体就像台老旧电脑,风扇坏了,CPU过热,不宕机才怪。
医学上把热射病分两种:劳力型和非劳力型。前者常见于青壮年,打工人、送快递的、炼铁的;后者多发在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尤其是家里没空调的。
最可怕的不是中暑,而是体温飙到40℃以上、大脑供血不足、内脏器官“煮熟”。你以为热射病是慢慢来的?错,几个小时,一条命就没了。
再说中医这边,讲得更形象。古人说“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热邪一旦入体,气机闭塞、津液枯竭,五脏六腑就像锅里煮的五花肉,油都被逼出来了。
中医所说的“暑厥”“中暑”“热闭”,其实就是今天说的热射病,古代虽没有CT、血气分析,人家却早就观察到“身热烦躁、汗出如雨、神昏谵语”的严重后果。
关键问题在于:很多人觉得自己年轻,抗热能力强,结果就是最先倒下的那批。
有那么一部分人,对空调有种“宗教式的敌意”。怕风、怕冷、怕着凉,怕把“阳气”吹散了。
听上去挺中医,实际上是过度解读。中医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可没说让你在40℃下蒸桑拿。
空调不是什么妖风,它是现代人对抗极端天气的“护身符”。研究早就表明,当环境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高于70%,人体通过蒸发散热的机制就失效了。
你出汗出得再猛,也只是把自己“腌”在了咸水里,根本降不了温。这个时候不开空调,不是养生,是养病。
而且,长时间处在高温环境下,大脑皮层就会“宕机”,判断力下降,反应变慢。你以为自己还能坚持,其实身体早就报警了。所以说,“舍不得开空调”的代价,可能就是命。
现在有种说法特别流行:“夏天不能吹空调,会伤阳气。”这话听着像那么回事儿,但你要真问,那“阳气”到底在哪儿?
没人能说清。中医讲阳气,是人体的生命动力,是维持生理活动的根本。可中医从来没说让你硬抗热浪。
《黄帝内经》里早写得明明白白:“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意思是夏天要顺应阳气生发,但也要避暑纳凉。古人没空调,怎么办?
睡竹床、喝凉茶、躲树荫。人家从来不是自讨苦吃,而是“避其锋芒”,这才是真中医。
真正的伤阳气,是你在高温下硬扛,汗出如注,津液大泄,气随汗脱。阳气反被你自己“逼死”了,怪空调?空调表示:我冤得很。
热射病不挑人,但也不是平均分配的。老年人最危险,因为体温调节能力下降,很多人还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身体本来就脆,热一热就出事。
前两年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一个老太太,家住老旧小区,屋里40℃,她觉得“扇子扇扇就好”,结果发现时已经昏迷,送到医院体温42℃,脑细胞都“烧坏”了。
中年人呢?最容易过度自信。热天里跑步、打球、爬山,汗出得猛就觉得健康,其实是让身体“透支”。等你倒下那一刻,连喊救命的力气都没有。
小孩也别小看,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成熟,户外玩耍时间过长、穿衣不当、补水不及时,热射病说来就来。尤其是婴幼儿,家长不注意,一个午觉醒来可能就已经高热惊厥。
讲真,很多人觉得自己吃得“清淡”,其实是吃得“寡淡”。夏天饮食讲究“清而不寒,淡而不腻”,不是一味地生冷。西瓜、水果冰、绿豆汤,吃着爽,吃多了呢?脾胃一虚,湿气更重。
从中医角度看,夏季属火,心为火脏,易烦躁、易出汗。这个时候,饮食应该以养心、益气、生津为主。百合莲子粥、荷叶粥、绿豆百合汤,才是真正的“夏日良方”。
西医也有话说:高温天气下,电解质丢失严重,钠、钾、钙、镁的缺失会导致肌肉抽搐、意识模糊。所以盐水不是坏东西,关键是别喝得像灌水牛那样猛。重点是平衡——吃得太咸、不喝水,一样中暑。
有的人总觉得,自己年轻、身板硬、耐热是光荣勋章,结果是用命去证明的那种。高温天工作、运动,要讲方法,不是拼命。
每天最热的时间段(11点到下午4点),能不出门就别出门。户外作业必须穿透气衣物、戴遮阳帽、每小时休息10分钟以上,补水不能等口渴才喝,那时候你体内早已“干涸”。
心理学研究也显示,高温天气会让人情绪烦躁、判断力下降,冲突事件、交通事故也常在高温天激增。你以为热得只是皮肤,其实连大脑都“煮熟”了。别说啥“男人就得扛”,男人也有中暑倒地时候。
关键短语加粗:高温下的大脑反应迟钝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消暑》里写:“何以销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人家有院子、有树荫、有竹席、有凉茶,讲究的是“顺势而为”,不是硬扛热浪。
“大暑养生,重在养心”。中医讲,“心静自然凉”,但这“静”不是让你在蒸笼里打坐,而是要调养情志、调整作息。
子时睡、午时歇、早起晚归,是节气养生的智慧。你白天熬夜、通宵打游戏,第二天顶着大太阳出门,不中暑才怪。
有的人家里空调开着,自己坐阳台扇蒲扇,说“省电”。但你得想清楚,电费能省多少?命要是丢了,那可是一辈子的亏本买卖。高温不是你挑战意志力的战场,而是需要智慧应对的敌人。
别再说“我身体好,不怕热”,热射病不看你微博粉丝多少,也不管你练了几年太极。它来得快、狠、准,留给你的,不是教训,是代价。
参考文献:
[1]刘晓红, 张庆云. 热射病临床表现与防治进展[J].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22, 32(20): 55-59.
[2]王鑫, 刘海燕. 高温环境下热射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 实用预防医学, 2023, 30(04): 498-501.
[3]李志强, 赵明. 中医“暑病”理论在现代热射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医药导报, 2024, 30(08): 1129-1132.
- 上一篇:我在小叔子里的房间发现了给我的一封封情书
- 下一篇:六安市人社局最新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