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时不吃寒的,为什么还会脾胃虚寒?医生:这三点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07-09 01:43  浏览量:5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每年一到换季,诊室里总有一群人反复来看胃病。

不是胃胀、胃酸多,就是吃一点点就“顶”得慌,稍微冷一点还容易腹泻。问起来都说自己平时特别注意饮食,冰的、凉的、寒的统统不碰,连西瓜都只敢吃几口。

可奇怪的是,医生摸一摸脉、问一问症状,张口就说“你这是脾胃虚寒”。这就让人头大了——平时不吃寒的,怎么还虚寒?难不成是体质写死的,注定要跟胃病纠缠一辈子?

问题根本不在吃没吃凉的,而是在其他三个“更隐蔽”的地方出了岔子。脾胃虚寒,并不只是嘴上吃出来的毛病,它更像是生活习惯慢慢堆出来的“内伤”

不信?往下看。

先看第一个容易忽略的“元凶”:长期吃得太素、太清淡

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为了控制三高,恨不得连一滴油都不沾,白粥配青菜吃个三年五载,觉得这样最养生。可问题是,脾胃是“最怕冷也最怕寡淡”的器官,长期缺乏温热、有营养的食物刺激,脾胃就像“饿瘦”的机器,越转越慢,最后连基本的消化吸收都成了问题。

清淡饮食但过头了就是“养胃”变“伤胃”。

第二点,跟很多人想不到的一个字有关——“坐”。

坐得太多,动得太少,是现代人常见的大毛病。尤其是退休后,很多人生活节奏慢了下来,活动量也断崖式下降。

一坐几个小时看电视、打麻将、刷手机,连饭后散步都懒得动。问题就在这:脾胃喜动不喜静,气血流通靠的是动,动少了,气机不畅,食物在胃里磨磨唧唧,消化系统自然“罢工”。

这样一来,再好的饮食也白搭,脾胃直接“冻成冰箱”。

再说第三点,看起来没关系,其实关系巨大——情绪。

别小看了“心情”这回事,有些人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内心长期处于焦虑、抑郁、压抑的状态。医学上早就有研究发现,情绪对脾胃功能影响极大,尤其是中老年人,退休之后角色转变、子女疏远、身体小毛病不断,很多人情绪低落却不说,结果就是胃口差、容易反酸、老是腹泻。

这不是吃坏了,是“心堵”了。

所以说,脾胃虚寒不是单靠嘴吃出来的,而是生活方式一天天“作”出来的。不吃寒的是加分项,但不代表就万无一失。

真正想养好脾胃,还得从“吃、动、情”三方面下手

还有一个特别容易被忽略的问题,那就是“老寒腿”和“脾胃虚寒”的“亲戚关系”。

很多人腿冷怕风,冬天穿再多也觉得“从骨头里往外冒凉气”,其实这类人往往也伴有脾胃虚寒。为什么?因为从中医角度看,脾为后天之本,主肌肉四肢运化,脾胃一虚,气血生化无源,四肢自然就冷,尤其是腿。

所以腿冷,八成不是穿得不够,而是脾胃不行。

说到这里,不妨再聊聊一个普遍现象:为什么很多人吃点补药就拉肚子?明明是人参、黄芪、当归这些“补气补血”的东西,吃完却不舒服,反倒更虚了?答案还是四个字——脾胃虚寒。脾胃是气血生化的“锅炉”,锅炉火不旺,材料再好也煮不熟,反而容易积滞、腹胀、泄泻。

所以补之前得先“暖锅炉”,也就是先调脾胃。

说到底,脾胃这个东西,讲究的是“养”,不是“治”。

很多人一查出问题就想靠药解决,其实最有效的调理方法就藏在细节里。比如饭不要吃太快、不要吃太饱、八分饱正刚好;比如饭后别立刻躺着、别看手机、别坐太久;比如早饭一定要吃、要吃热的,晚饭要少。

这些看似小事,其实才是“救胃”的关键

还有一个让人忽略的点:睡觉。

长期晚睡、熬夜,也会导致脾胃气虚。不少人退休后作息紊乱,白天小睡、晚上刷剧,搞得生物钟混乱。

脾胃是按点运转的器官,尤其是晚上11点到凌晨3点,是肝胆排毒、脾胃休整的时间段。这个时间不睡觉,脾胃怎么休息?时间久了,脾阳受损,寒气内生,怎么可能不虚寒?

再说个冷知识:喝水也得“分人分时”。

很多人以为多喝水好,结果一天灌八杯凉白开,胃早就受不了了。尤其是早上空腹喝凉水,简直就是给胃泼冷水。

对脾胃虚寒的人来说,喝水要喝温的,最好是温热的淡姜水,不要一早起来就喝冰水、柠檬水,那不是养生,是“养寒”。

有些人可能会问,那是不是只要多吃温补的东西就行了?其实也不尽然。温补要看体质、分时节、讲方法

比如秋冬可以适当吃点羊肉、老姜、枸杞煲汤,但春夏就要节制,否则容易上火、反伤阴。脾胃虚寒不怕补,怕乱补

这时候,老一辈的饮食智慧就派上用场了——小米粥、山药炖排骨、莲子百合汤,这些温和又养脾胃的传统食物,才是调理的好帮手。

再提醒一句,别小看“每天一勺油”。长期油脂摄入不足,也会影响脾胃运化。

很多人为了控制体重,几乎吃得“无油无盐”,结果饭吃再多也没力气。适量优质脂肪是脾胃正常运转的“润滑剂”

可以选择亚麻籽油、橄榄油、猪油适量交替使用,既养胃又不怕胖。

说到底,很多人误把“寒”当成了字面意思,以为只要不吃冰的就万事大吉,结果忽略了身体的整体运行。脾胃虚寒,是身体“能量工厂”出问题的信号,不是冰箱开太久那么简单。

吃、动、情绪、作息、水、油,每一项都可能是压垮脾胃的“最后一根稻草”。

总结一句话:不吃寒不代表不会虚寒,生活习惯才是决定脾胃命运的“指挥棒”。想养胃,不是靠一两顿热汤热饭,而是靠每天的点点滴滴,把脾胃当个“老朋友”去照顾。

它不嫌弃你年纪大,你也别亏待它一日三餐。

如果真的出现了长期胃寒、腹泻、食欲差、四肢乏力等问题,建议及时找中医辨证调理,而不是一味硬撑。脾胃虚寒虽然不算大病,但拖久了,整个人的精气神都会被掏空

中老年人本就是气血渐衰的年纪,能吃、能睡、走得动,才是最好的长寿秘诀。

别等胃真的“罢工”了,才想起来要好好对待它。

现在开始,给它一点温暖,它会用整个人的状态,回报你。

参考文献:

[1]李耀辉,王建华.中老年人脾胃虚寒证临床特征及调理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22,14(28):122-124.

[2]刘红梅.脾胃虚寒证与饮食结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1,28(09):1-3.

[3]张莉,孙晓峰.情绪因素对脾胃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研究[J].世界中医药,2023,18(11):1563-1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