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专家呼吁:这类“低盐饼干”其实隐藏大量反式脂肪

发布时间:2025-07-09 19:03  浏览量:5

街头便利店里,货架上那些标着“低盐”“健康”“无糖”的饼干,包装一个比一个清新,看上去像是为养生一族量身打造的“减负零食”。不少人一边嚼着这些所谓“低负担”的点心,一边安心地觉得自己离高血压、三高、心梗这些病还远着。

但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公布的一组数据狠狠打醒了不少人: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超过400万,占到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比癌症还要高得多。而在这些心血管病的背后,一个不起眼的“幕后推手”正悄悄发力——反式脂肪。

它不像糖那样甜腻,不像盐那样咸口,甚至你根本尝不出它的存在,但它让血管“变硬”,让心脏“罢工”,让本以为健康的生活方式变得适得其反。很多人自以为吃得“清淡”,殊不知,嘴里的低盐饼干可能正是心梗的“引路人”。

过去几年里,门诊中接诊了不少年轻的心血管病患者,有位三十出头的白领女性,平时饮食自律,几乎不碰油炸,还坚持跑步健身。可一次例行体检发现血脂异常,进一步检查后竟然发现已经有轻度动脉粥样硬化。她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我们详细了解生活习惯,才发现她每天办公室的“标配点心”——低盐高纤饼干、代餐零食、烘焙面包,几乎都含有反式脂肪。她不抽烟不喝酒,却在无形中被这些“伪健康食品”给坑了。

反式脂肪最早是为了让食物口感更酥脆、保质期更长而被人为合成的。它在工业化食品中无处不在,尤其常见于各种烘焙制品、奶油、人造黄油、植脂末,甚至连一些早餐麦片和速溶咖啡里也藏着它的身影。国家早在几年前就对反式脂肪的标识提出了强制要求,但很多人还是被“零反式脂肪”这几个字误导了。

这里有个“猫腻”:只要每100克产品中反式脂肪低于0.3克,厂家就可以标为“0”。而我们吃的可不是一口,是一整包、甚至几包。日积月累下来,这“几克”的反式脂肪就成了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反式脂肪的危害不是空穴来风,而是被无数研究证实的“血管杀手”。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18年就提出,要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淘汰工业反式脂肪。美国在2015年就宣布禁止食品中添加人工反式脂肪。中国虽未全面禁用,但也在2023年发布了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对反式脂肪酸的标识做了进一步规范。可现实中,仍有不少企业打擦边球。

从医学角度看,反式脂肪对人体的伤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它会升高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降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从而加速血管壁脂质沉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它还会促进炎症反应,增加血液黏稠度,容易形成血栓;更可怕的是,它干扰胰岛素功能,增加糖尿病风险。这三把“刀”一起砍,心血管系统哪还扛得住?

有些人信誓旦旦地说自己“从不吃油炸”,可当我们问他平时吃什么点心时,答案却是“烤饼干”“无糖奶油蛋糕”“低盐苏打饼”。这些食品不炸,但配方里常见的“植物奶油”“氢化植物油”就是反式脂肪的“别名”。别小看了这些词,背后藏着的是对心脏最不友好的油脂形态。

很多人以为只要控制盐和糖的摄入,就能远离高血压和糖尿病。可真正让血管“提前退休”的,是那些看不见、尝不出的成分。有研究发现,每天摄入2克以上的反式脂肪,就会显著增加心脏病的发病风险。而一块看似普通的曲奇饼干,反式脂肪含量可能就已接近这个数值。

从生活角度来看,反式脂肪的问题不只在身体里“捣乱”,它还在消费观念上“误导”。不少年轻人为了“控制热量”,选择吃代餐饼干、能量棒,甚至一天三餐都靠这些“功能食品”撑着。可这些食品为了口感和保存,往往添加了氢化植物油。你以为是在减肥,实际上是在给血管加负担。

我们曾接诊过一位二十七岁的男性,平时不抽烟不喝酒,不爱吃肉,却爱吃各种“健康零食”,尤其是奶香味道浓郁的低糖饼干。当时他因为胸闷就诊,心电图提示轻微心肌缺血。详细检查后,发现他的血脂水平远高于同龄人。饮食记录显示,他每天摄入的反式脂肪接近5克。那还是他“健康饮食”的结果。

反式脂肪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更不容小觑。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长期摄入反式脂肪可能影响认知功能;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差,容易形成斑块,反式脂肪更是“雪上加霜”。可偏偏很多孩子的零食、老人的点心,正是反式脂肪的“重灾区”。

说到底健康不是看标签上写了“低盐”“零糖”就能安心的事,真正的健康,藏在配料表里。只要配料表中出现“氢化植物油”“植物奶油”“起酥油”这些字眼,那就要提高警惕。它们就是反式脂肪的“化名”。

健康的饮食不是靠包装宣传,而是靠成分实打实地说话。真正安全的零食,是那些成分简单、来源天然的食物,比如原味坚果、水煮蛋、鲜果干。再忙也别把“方便”当成“健康”,别让那些看似“轻盈”的点心,悄悄给血管添堵。

人到中年,血管开始“讲条件”;年轻时不注意饮食,等到血压升高、心率紊乱时才后悔,可往往来不及。血管不像皮肤,破了能愈合;它一旦堵住、硬化,就像老化的水管,修都不好修。

所以不妨重新审视一下冰箱和零食柜,看看那些“低盐”“健康”的饼干背后,到底藏了多少“看不见的危险”。别等到进了医院才明白,健康不是靠看字眼,而是靠看成分。

就像有人说的那样:真正让人走向疾病的,不是一次暴饮暴食,而是每天一点点的“自以为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 北京: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2.

[2]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 28050-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