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群岛讲堂#7:当西方博物学遭遇“中国悖论”

发布时间:2025-07-09 20:01  浏览量:2

群岛讲堂 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GAFAM)围绕区域与国际艺术及跨学科交流为指向的讲座系列,邀请重要的国际学者和策展人,针对艺术实践、策展前沿、跨文化交流和区域研究等方面的开放话题和学术视野展开,旨在不同学科和领域的阈限空间中探索链接与对话的通道,重返实践现场和问题源点,以回应真实而有效的“全球艺术”(global art)与教育问题。

群岛讲堂的第七讲,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有幸再次邀请到著名人类学家王海龙老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西方博物学对“中国悖论”的对策以及处理方法,开展以“当西方博物学遭遇‘中国悖论’ ”为题的讲座。

陈晓阳: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以及在座的观众们:

大家下午好!非常欢迎大家来到研究生院教室,参加群岛讲堂的第七讲讲座。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著名人类学家王海龙教授。他今天的讲座的主题是“当西方博物学遭遇‘中国悖论’ ”。王海龙教授在人类学研究领域,尤其是视觉人类学理论建设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不仅在学术研究上成果丰硕,还致力于早期人类学、历史学等重要著作的翻译工作,例如最早由他翻译的《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对国内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教授在视觉人类学领域的努力,以及他的相关写作和出版,为中国视觉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在人类学和文化翻译方面的卓越成就,王海龙教授还从事文化批评和比较文学写作。他是一位著作等身的重要学者,他再过去出版的著作包括《哥大与现代中国》、《纽约意识流》、《无帆远航》、《从海到海》、《诊断中国》、《来自纽约的中国》、《哈德逊河畔的扬州》、《董鼎山口述历史》、《一个人的世界文学》等。此外,他还出版了《文化中国》、《解读中国》等汉学教材,这些作品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王海龙教授此前已经在群岛讲堂为我们带来了精彩的讲座“粤籍华人华侨与美国汉学的前世今生”,他对创办哥伦比亚大学汉学系有重要作用的华侨“丁龙”的个人历史的发掘有着重要贡献。目前,王教授也从事国内华人华侨史的研究工作,并担任五邑大学的相关顾问,致力于进一步梳理和传播这段历史。

今天,王教授将为我们带来关于博物学的讲座。在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日常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与博物学早期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对今天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非常高兴能够在这样的思考和问题框架下,邀请到王教授为我们带来他的研究成果和分享。

接下来,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海龙教授开始今天下午的讲座!

王海龙:谢谢陈馆长,尊敬的各位朋友、各位来宾:

今天有幸向大家汇报我在这方面的体会,上次讲过关于粤籍华侨和美国汉学的关系。这次是在上海参加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后,陈馆长让我汇报我自己理解的人类学和博物馆学的关系。我在人类学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博物学和人类学有一些有机的关系,但我并不是专门做博物学的,汇报过程中还需要向大家学习、请教。讲完以后大家有问题,或者我需要向大家请教的地方,我们一起互动讨论。

首先我想谈谈博物馆学作为一门学科,在西方和中国有哪些不同。博物学在西方叫natural history,我们叫博物学,是不能翻译成英文的,英文叫自然史。美国的自然史博物馆叫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实际上应该是美国博物学博物馆。在国内翻译成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我们叫博物包括天地万物、宇宙万物是在自然史这一块。虽然我们翻译成博物学但是是关于天文自然的,而我们的博物学关于人文、精神上的东西都有,两个概念不完全一样。博物这个词语来源于老普林尼的著作《博物志》(Historia Naturalis)是拉丁文。从古罗马时期就奠定了基础,是老普林尼所著的百科全书一种书名。《博物志》拉丁化在古罗马时期,有很多关于植物学、动物学、药物学的内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在东方被当作药学著作,但是西方把它当作博物学著作甚至百科全书。它谈药物,包括人的身体结构、阴阳五行、人的体能和小宇宙大宇宙的对话对应。西方人说《本草纲目》是百科全书我们不要奇怪,西方把它放在博物学范畴里,药物学也是。

另外,博物学比历史还早。西方更早的有亚里士多德的《论天》、《天象学》、《论生命的长短》、《动物志》、《论动物部分》、《论动物行进》、《论动物运动》、《论动物生成》。这些和我们所理解的博物馆没什么关系,但他把自然史视为人类生命运动,可见博物更偏科学。包括《论植物》、《论风的方位和名称》的立意、出发点就和我们不同。狄奥弗拉斯特有两部重要著作《植物探究》、《论植物的本源》,被后人称为“西方植物学之父”。西方十八世纪的百科全书学派大部分是关于自然科学的东西,按西方归类,把李时珍《本草纲目》当博物学著作就不奇怪了。

希腊作家写的药物著作,如《药物论》记载了550多种药用植物,被认为是现代药物学的先驱。今天我们吃的西药是近代科学产物,古代西药和中药一样,也是草本植物、动物。西方中世纪以前用各种动植物甚至矿石治病,和中国一样。到十八世纪以后启蒙时代,博物学成为独立科学,主要由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三大类学科构成,和今天理解的博物学不一样。去西方博物馆,看到大量矿物、宝石、金矿还有各种动物、草本植物;而我们博物馆大部分是人文资料或早期文明、优秀人造物品,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

十九世纪,西方博物学进入黄金时代。大批博物学家对大自然的广泛探险、描述,伴随着西方列强统治世界大部分地区。大量殖民者、探险家、传教士、商人搜集世界各地民俗风情,博物学达到顶峰。殖民地和帝国崛起,西方扩大了博物学范畴。西方的自然史博物馆,把世界珍禽异兽做标本,掠夺来的世界各地物品,展示更偏向自然的东西。

古希腊普罗泰戈拉斯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衡量万事万物存在和不存在的基础”。这是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人文主义精神。西方历史学之父、人类学之父希罗多德在当时小亚细亚地区(现中东或地中海地区)游览几十个小国家,记述多国民族志,他也是博物学家的始祖。

中国博物学从先秦时代开始,但思路不同,直到今天也是。中国古代最注重人文,自然科学、植物学、药物学一般不在范围之内,它们也只能被认作常识、技艺或实践技术。张华《博物志》虽包括山川地理、珍禽异兽知识,但也有古代神话故事、历史人物传说、神仙方术五大类,后几类全是人文内容。提及“博物学”(自然志)字眼,后三类与博物学关系不大。进入新世纪,国内历史学家提出,魏晋南北朝是博物学兴盛时期,以陆玑、张华、郭璞等人著作为代表,但所谓“博物学”也是广义“博学”,包括人间所有知识,相当于百科全书,和今天博物学、自然史、自然志不完全一样。它们名字相同,寓意不同。

狭义的“博物”最早在孔子《论语》提到,读《诗经》有什么好处?诗可以“兴”、“观”、“群”、“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记载各地风土民情,特别是各种本地植物、鸟兽、虫鱼。孔夫子有意识,提到《诗经》是植物学书、鸟兽草木以及民风书籍。孔子时代已有博物学观念,只是没有名称。“多识”让你认识更多,拥有动植物学知识。狭义博物学与动植物学相似。早到孔子时代已有博物观念、多识,主体有点像西方博物志和自然史的观念。

中国传统的所谓博物学和古董古玩有关系,与搜集中国古代遗物和文物结合的金石学传统合流。公元前4世纪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朦胧懂得收藏古物价值,在东周洛阳建起了一个类似现代博物馆的“守藏室”,收藏挖掘出的古代宝物。公元10世纪宋代,中国金石学研究发达。宋徽宗收集各地奇风异物起来,大量人开始编撰专著。北宋元祐七年吕大临编纂《考古图》,绘器物图形,记录尺寸、铭文和出土地点,有点像考古学著作。它比1842年丹麦青年考古学家沃尔索(Worssae)(他被公认为考古学始祖)所著《丹麦早期古物》早了1000多年。那时候只是没有考古学名目,我们也有考古图,比追认的“考古学之父”沃尔索还早11个世纪。

此后,有宋徽宗敕撰《宣和博古图》、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欧阳修《集古图》、赵明诚《金石录》等,收集古代碑铭、人文字画。清代以来,分门别类著作如雨后春笋,除金石著作,又增添了钱币、玉器、陶瓷器、碑刻等,是中国博物学和博物古学主要内容,显然和西方走的是两条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世界上建立博物馆最早、出版古物研究专著最早、萌发考古思想最早的国家。我用了三个“最早”,我不能说最好或者最全,但我们一定是最早。

中国古代这方面的缺点是什么?在于我们缺少现代西方意义上的博物馆,西方博物馆大部分是开放的,大众可以参与,是互动式的。而中国文人自己私藏从来不示人,皇家收藏从未向老百姓开放。私人藏书宁可永远不见人也不让人参观,社会宣传效益较小,偏重于器物,自然史方面较少。现在我们看教育小孩子的常识,会特别关注偏门的技巧。另外我们的博物学相对来讲范围较狭窄,大部分属私人或皇家、贵族、世家、读书人、艺术家收藏,非常保守,绝不给普通人看,也就是朋友间雅集展示一下。大部分博物馆包括图书馆,如天一阁、藏书楼、私人画廊、俱乐部其实就是小集团大家互相吃吃喝喝,我展示一下我的画,最近收到什么宝物大家看一看,不是今天为了流通、宣传、教育的目的。

西方从文艺复兴后,美第奇家族捐献目的说就是展现给所有人看。华盛顿的史密森尼博物馆捐款人希望所有到美国首都的人看到来自世界的宝藏,都不收取费用。西方人理念是共享知识,我们不评价做法好坏,但他们的理念跟中国古人有不同。在中国古代,知识作为私器、绝活,不愿意共享;西方理念是共享。另外中国更多追求古物、文玩、绘画书法。很少有人家里放各种植物标本、动物标本。西方曾非常贫穷落后。古希腊辉煌后被古罗马侵占。古罗马横跨欧亚非,但好景不长,几百年后,公元395年分成东罗马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彻底灭亡。欧洲变成军阀混战几百年,汪达尔、日耳曼等部落混战。汪达尔毁灭罗马城,破坏神像,“汪达尔主义”由此来。

自此欧洲陷入长达1000年黑暗,变成几十个国家。德国十七世纪一小块地方变成360个小诸侯国。而秦始皇统一中国,书同文,车同轨,中国自大一统走向辉煌。欧洲面积和中国差不多,但几十小国混战千年,国王大都是文盲,只有教皇、教士识字。骑士制度盛行因为西方是长子继承制,其他的儿子任由其自生自灭,流浪,或者成为骑士去东方抢掠,九次十字军东征就是那个时候。大部分骑士不识字,很多国王也不识字,经济也很难发展。欧洲黑暗千年时对比来看是中国的宋代、明代也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宋代中国已经有了纸币,明代也比欧洲强大得多。马可波罗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西方知识界“圣经”,诞生了狂热的“东方热”(中国热)。书上说中国是黄金铺地国度。在当时很多思想家、哲学家一生崇拜中国。十九世纪人类学大师Berthold Laufer说很遗憾他没生在中国。

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后开始慢慢发达,经过启蒙运动、光荣革命、工业革命。在工业发达后有坚船利炮,开始全球殖民。虽然他们有枪炮和海船但是仍仰慕中国。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动机就是去发现中国,误以为到中国边缘,叫当地人“印度人”(印第安人)。工业革命后西方发展,中国开始走下坡路。晚清官僚系统衰弱,此期有西方大量传教士渗透,广东受影响很深,接着就是西方宗教经济势力、冒险家探险家到来。中国不知道他们已然强大,仍将他们视作小国、蛮夷。结果西方看正常交易不行,就派炮舰打开贸易大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一败涂地。这促进了博物学在西方兴起,西方国家有钱后有炫富心理,开始从土耳其、埃及等全世界各殖民地收集和掠夺文物,比如希腊雕像被大英帝国抢去、世界各地珍稀动物被屠杀,灭绝的生物在欧美博物馆随处可见。当时他们采取了大规模掠夺、盗窃、抢、买、骗,显示他们有钱了,炫富。从殖民地选东西展览,是西方博物馆兴起原因。他们的藏品文物里有相当部分是源于在世界各地的掠夺,而且宣扬自身的种族主义,认为自己强大,高加索种族是人种的顶端,以此来激发和增强文化自信。但是有一批文化人、思想家包括歌德、狄德罗这些人,包括美国建国之父对中国还是有研究和深刻认识。

这些画面展示了当时他们的坚船利炮,到各地去屠杀、掠夺殖民地的场面。下面这张是在美国自然史博物馆展出的图片,描绘的是白人打败了印第安人后逼着他们贡献东西,叫他们投降的场面。图中这里是纽约曼哈顿的华尔街,字面翻译应该为“大墙街”,wall是墙的意思,以前可能是广东人音译为“华尔街”。这条大墙街周围就是运河街,过去的墙后面有护城河,架起吊桥来,当时只有在华尔街建墙,后面就不是,只占码头这一块。美国有几百个印第安部落,每个部落之间都说自己的方言,互不通气,他们互相不知道对方,在这个时期他们需要研究比较贫穷或者未发达国家(的历史)。【此处原有纽约曼哈顿地图显示上面的描述,因版权原因,原图略】

那时候西方种族主义者开始进行所谓“人种学研究”,并通过这种研究,把一些殖民部落人当做一个个活人展示,说这些人是土人、没有知识的人,我们今天要教他们怎么学习西方文明。这些画面是各种部落人的资料,录音后进行分析用电脑,最后得出他们的信息。在西方或者在亚非拉很多地方,比如热带雨林里面还有原始人,现在还不太敢寻找,这些人相当于我们祖先生活在两万多年以前的状态,没有文字,他们之所以听不懂他人语言,是因为我们没有教他,他们也没有学过电脑,你要是教他用手机,用不了几个月他也能明白。在这样的情况下,掠夺性发现和挖掘当地原始部族人生态、把原来的长期生态(毁灭)有很多例子,这有很多伦理社会的问题,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把他们全盘研究出来,他们的原始文明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我们迄今没有史前文明的记录文字,相当于他们是一种化石资料,他们实际上是活化石,等于是他们保存了我们三万年前的祖先生存状态,如果我们发现了以后毁灭了就很可惜,像现在我们不挖掘秦始皇墓一样,是因为没有能力保护,挖掘出来也就是相当于毁掉了,现在不主张去发现,就算是找到他们,对他们来说也不幸运,陡然从几万年前强行拉入到今天的生活里面,对他们来说也不一定好。

下图展示的是当时发现的一个原始部落,一个女孩子,她从来不知道穿衣服,身上绘有并插各种各样的骨饰,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里。人类学做田野工作发现了他们,这个女孩子和他们打交道,她作为翻译就慢慢学会了英语,后来她说她不开心,“我看你们坐飞机来回飞,我也想去外面世界看看”,“我也想去打工”。这是当时人类学家拍摄的照片,给她穿上了衣服,但是这些刺青和装饰还没拿掉。她说她希望去巴西首都生活赚钱。所以可以看到她也有了钱的意识,过去那些原始人根本没有钱的意识。

比如还有一些当代原始部族人被抓回来放在动物园展览,这是到了1908年动物园,人和猴子在一起展览,这是在法国的一个展览,这些是把人和动物都放在一起。这是一个南非女子,150年以前很有名,一个女巨人,个子两米多,说可以摸她一下收费。当年就把人当成动物,把一些当地人抓起来,带到动物园里面巡回展览,就像马戏团一样。

到后来研究比较行为学,开始研究人类怎么从动物进化过来,人类学家深入到世界各地包括在亚马逊热带雨林里面。有研究墓葬习惯,这是玛雅人早期的墓葬,和中国早期先秦时代一样,他们也用玉来殉葬,就像我们的兵马俑一样,每一个坑是一个陪葬的,还有一些土俑。这是一个原始部落人和他爷爷的骨头,希望他的祖先死亡以后,头颅骨可以保佑他,他们村里面的长老、有名望的人死了以后,都把他们的头颅挂在村口作为辟邪的祖先群体。这是三万年前一个死掉的小孩的眼睛、鼻子、嘴、头颅。这个小朋友很小就死亡了,可能是三四岁,死亡以后家长很痛惜,希望他在死后能够得到好的保护。这张图证明了原始人已经有一个抽象的死的概念,动物则没有死的概念,动物死了以后他的伙伴马上就跑了,不会有哀悼,甚至把它的尸体吃了。在这里是把巨鹿的角遮挡起来保护这个小朋友,希望他还有另一个来世,这表明原始人已经有了灵魂的概念。通过这种活动,我们就知道古人已经有了死后的观念。这是玛雅人的日晷是测天象的。这些都是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里面展示的,依据此我们可以推算出几万年前的生活。【图略】

这些图例【图略】证明了原始人已经有了宗教概念。包括西方文明的互鉴,像圣母玛丽亚最早期的原始崇拜,原始人可以说和我们一样,也有神圣的东西,姿态比较相似,理念很相似。这是一个探险家带着他的孩子到了部落里,这是大部落的公主,我们怎么知道?从她身上的图腾符号,画出来她是第几代公主,就像我们的名片一样,是谁的女儿,祖上是谁,来证明她的公主身份。【图略】后来也有很多西方人借鉴,我们叫文化挪用,就是偷盗东方的色彩、情调。比如印第安战士在打仗的时候才能穿,结果这个模特穿上这个,后来就被美国人抗议。因为民族和宗教意识是美国最受保护的多元文化,可见文化展示和文化应用、文化体现是有各种不同境地的。

当时人类学已经开始了早期的调查,但其内容比较粗疏和想当然,我们举一个很可笑的例子,他们到了(原始部落)访问,这时会做一个社会调查表,对其内容同意就勾不同意就叉,但是设计者本人对当地民俗却一点都不懂。比如母牛和神,举例说有非常相像、比较相像、有点相像、毫不相像等选项,看起来问题很周全,非常像还是比较像还是有点像,但是部落人看了却一头雾水,他没有神的概念,甚至于没有母牛的概念。就像有些名词,比如说英文里面sister,究竟是姐姐还是妹妹?像uncle,你的叔叔、伯伯、舅舅、姨父、姑父都可以是uncle。有些人有牛的概念但不一定有母牛的概念,比如说人,你要问他是男人还是女人,他知道woman是女的,man是男的。在设计选题的时候,可见有些人先入为主,他不懂民族概念,所以说人类学要求必须到你连字都不认识,到里面像一个新生儿,所有概念重新学习的原始部落,至少在那儿生活5-10年。人类学早期都是这样干,现在可能觉得连一年都很长,但是一年根本谈不上做人类学调查。礼失而求诸野。如果礼仪、文明、知识都没有了,我们就要到民间去学,有些东西长期流传在民间。所以人类学家要到各种不同的民族部族学习来了解它,然后才能真正展示,要不然这种博物学是一种误导。西方博物学到今天有很多是误导,有很多一看就带有歧视、偏见。

我下面想简单花点时间谈谈所谓“中国悖论”,西方过去对中国非常仰慕,但是到了清朝末年开始看不起中国。首先他们很轻易把中国人打败了(鸦片战争以后),第二次鸦片战争法国也参加了,后来我们知道西方列强看中国那么容易打,都过来进攻中国。这个时候它从仰慕中国到看不起中国,首先是中国当时晚清政府的腐败,其次民间也有很多习俗被西方认为很落后、很野蛮。中国过去的旧风俗在当时西方人看来就有反人性倾向。比如说过去中国人生了女孩子直接溺死,甚至广东地区有孩子卖掉,妓女泛滥,虽然这些在西方也有,但是买卖儿女和溺死女婴的情况没有中国普遍。另外吸食鸦片,中国人留着长指甲长辫子穿得脏兮兮,遍地都是乞丐,西方人很看不惯,他本来是抱着很大的梦想来的,结果来到这儿一看一塌糊涂,而且东方人还仇视他们。

中国老百姓很仇视洋人,越是这样洋人就越是反宣传,特别是传教士拼命宣扬中国落后,为什么?因为他靠捐款生活,他宣传中国落后,中国人就是要下地狱,我们天主教是过来拯救中国,他怀着一种使命感,就是想骗更多投资来支持其传教。现在仍有很多西方不读书的人,认为中国还是留着长辫子,女人还缠小脚,有这样的想法,真的不算奇怪,在美国连自己的首都都不知道的大有人在。我读过九十年代美国做了一个调查,中学生里面有近40%的人不知道自己首都在那儿,有说纽约、波士顿、加州甚至阿姆斯特丹的都有,西方百姓里面有些人的无知程度超乎你的想象。要是现在有美国人说中国女孩子都不是小脚了?你以为他是调侃,其实他真的是这样想。

那时的西方人碰到中国这个话题很困惑,中国文明曾经在他的眼里和他们有点像,确实中国那时候穷,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有,但是中国曾经是他们的理想国乌托邦,现在忽然变成了这样,他开始没办法把中国归类了。这些传教士也收集了很多中国文物,像漆器、玉器、丝绸、瓷器,都是中国人几千年的骄傲,在文艺复兴他们最穷的时候流落到他们国家的也有,他们对中国怀着那种崇敬和觊觎的愿望很难改变,虽然流传着很多关于中国不好的东西,结果一好一坏让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这就形成了所谓的悖论。就是我说你好也不是,坏也不是,最后自己也糊涂了,这样对中国的问题,在理念上彻底模糊了。在他们的词典里,当年的中国是落后“不文明”甚至是“野蛮”的,但是他们对中华帝国曾有的辉煌保持着敬畏和觊觎,要不然不可能有《马可波罗游记》,不可能有那么多先辈前赴后继到中国去碰运气或挣钱。所以他们被这件事整糊涂了,他们不可能将中国放到跟其他非洲、美洲、澳洲等非西方文明的范畴里,他们把非西方文明都算成落后,中国显然不是“非西方”。埃及文明和巴比伦文明已然被毁灭了,印度历史也缺乏传承和记录,有如一盘散沙,根本找不出来头绪。世界上只有一个5000年没有断,没有被彻底毁灭的文明,就是中国,西方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文化是一条走到底的传统,所以说对中华文明他们没办法评价,他很困惑很着急,到底是敬畏还是看不起。心情极度爱和恨,统统在一起就彻底迷惑了。

怎么处理中国问题?怎么处理古希腊问题?古希腊还很好办,还算是白人文化的根可以放在他们的种族里面,我们知道希腊已经破产无数次,是很穷的国家,但是西方人没有真正看不起希腊。很多人类学家研究中国话题,在中世纪西方很自卑,对东方强大很艳羡,东方主义和中国热曾经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直到今天他们虽然对中国仇视但是也还是艳羡中国。当时欧洲的帝王都是崇拜中国的,他们的园林、家具、瓷器、茶叶、丝绸、生活风格、美术如洛可可、建筑都是崇拜中国。这张图是当时雍正皇帝的耕田图,在天坛祈年殿耕地,把自己包装成农民显得亲民。西方皇帝就也学习,这是法国皇帝也是耕地,从形式上崇拜,这时候启蒙时代了他们还是仰慕中国。这是法王路易斯设计的宫廷,是他想象的中国建造的宫殿。这张图是西方官员最早到中国,对中国古代官员非常崇拜,很恭敬,万国来朝,可是到了后来他发现中国的落后,根本没必要那么艳羡。后来开始在漫画里面大量攻击中国。

西方曾经对中国很狂热,歌德就对中华文明无限仰慕,当年他读了一本中国小说《好逑传》,这本书远没有达到《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个水平,在中国一般老百姓根本都不看,但歌德看到这部小说以后震惊于当时的中国人就能写出好的小说,感叹中国很早就有精致优雅伟大的文明,由此可见歌德作为西方文明的最高代表之一,他对于中华文明是带着什么样的仰慕和崇拜心情。法国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大师们也都曾极力称颂过中国,哲学大师伏尔泰盛赞过中国文明的伟大感化力,并坚称世界历史的真正开端不应是圣经纪年的时代而应以中华文明为发端,伏尔泰把中国的《赵氏孤儿》翻译成《中国孤儿》,在西方影响了一个世纪,他还特别赞誉中国的法律,他说中国法律具有伦理性,这是不同于任何其他国家法律制度的,它不仅为了惩恶而且为了扬善,此外,伏尔泰也颂扬过中国人的审美观。

另外,美国著名政治家、发明家富兰克林曾经购买过大量关于中国社会组织的书并加以探讨,他的理论就是世界上很多文明都湮灭了,只有中国文明持续了那么多年,它的治国理念一定有厉害之处,他甚至企图派大员们代表“年轻的美利坚合众国”前往中国,但当时由于各种原因代表团没有来成功。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对中国更是迷狂,他称誉中国人是“天生的贵族”。

在学术界,尼可拉斯·勃朗哥在1763年出版了《东方专制主义》,即使如此,当时美国对中国还会有梦想。从十八世纪后期开始,以黑格尔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也开始恶评和污蔑中国。他们读不懂中文也从没来过中国,但凭主观印象对中国作出很多不实评价。

让我们挖掘一下原因,首先当时中国确实内部有很多缺陷,到了清朝后已经外强中干,国势衰弱,鸦片战争败给英国以后西方群狼跟进,这个看上去曾经是不可一世的大帝国在西方面前受尽了轻蔑和凌辱,即使真正热爱中国和汉学的西方人谈到她时也只能对她同情怜悯多于赞美。第二个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的本能,刚从一千年黑暗停滞的中世纪中崛起的西方渴望富庶,十八世纪以及工业革命以后西方在经济及军事上的强大给实现这个梦想提供了可能,他们在经商和航海术方面的进步更给这种觊觎贡献了机会和可行性潜力。

传教士、商人来到中国以后发现了中国的很多问题,如女人裹小脚、溺毙女婴、买卖儿童、包办婚姻、佛道巫术活动猖獗,妓女泛滥,士大夫的虚伪和耽溺于男风等,这些和此前马可波罗及克鲁兹辈完全相反的观点又很容易为好奇和喜新厌旧的西方人所接受。他们在漫画里面把中国画得像怪胎,需要美国把中国人改造过来,画中国被八国联军打得不堪一击的形象,让自由女神替中国人修理,还有画中国人从猴子一步步变成人,又慢慢变成猪,当时把中国劳动力卖到美国叫卖猪仔,他们把辫子认为是猪尾巴。【图略】

但也有一些有良知的学者,如我的导师狄百瑞是著名的汉学家,他是美国汉学四大支柱之一,也曾是哥大副校长和教务长,他对中国还是挺爱的,他当年在教科书里面批判美国人,这是他在教材里列的两张图,(左图)中国人裹小脚不假,这是绝对不好的,但是西方人好吗?(右图)西方人为了让女人显得好看而让她们穿着钢马甲,为了让女孩子腰更细,从小就把她们两根肋骨取下来。他认为西方人这种对女性的摧残绝不亚于裹小脚。

根据已有的理论和划分模式,对“中国话题”的分类让西方人产生了迷惑,是把中国放在原始部族,和那些没有开化、甚至于当时很落后的第三世界以前的民族归类在一起,还是展示中国更多的文化与民族意识?后来人类学家、文化学家、历史学家们打破原来的常识和概念,最后只能造出了一个“中国学”的概念,过去他们研究中国叫“汉学”,就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历史、艺术、美、文学、神话,全部是研究中国人文精神的,后来这个概念设置把中国的国计民生、道德、政治、GDP、人口学计划生育等全部研究。后来“中国学”的模式扩展到研究东亚、研究印度、东南亚、西亚和整个东方,然后扩展到“东方学”这个概念——那时的西方学界在既定标准里面找不到中国的位置,只好建一个新模式,并且逐渐成为了对所有古老文明定位的一个基本模式,比如用这个模式介绍古埃及、古巴比伦、玛雅文明,这些文明都有几千年了,不能被当成落后文明或者原始文明。西方学界开始把东方观点变成了近东、中东、远东,而且他们的中国观里面包括中国、东方、印度、日本,甚至把埃及都算在东方学和中国有关课题里面了,因时间关系这些细节我就不展开了。

十九世纪后期这些著名思想家、人类学家提出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明不像生物和人本身的进化一样,西方学界没有资格说谁是更文明,谁是不文明,每种文化就像动植物,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它们之间没有可比性,你不能因为你比他强大、你比他物质文明更高、你的科技比他更发达,你就有资格去评论他,用你的标准去衡量他;当时进步的人类学家反对一元化,反对地球村,提倡多元化,每种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必要;他们否定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这些术语,认为每种文明都有它生存的理由,都值得尊重。在这种理念下,不允许用卫星定位寻找原始部族,部落接受你今天的生活却并不会更幸福,原始部落有他们的简单生活,用今天的生活方式把他们拉入现代,也会毁灭了他们。所谓双轨制的一方面,是把所有所谓原始部族、落后民族都放在自然史博物馆,就是所谓博物学这个范畴,比如研究当代部族里面的图形,还有研究人类进化的都放在自然史博物馆,不当它是艺术,其实有些属于艺术,但都放在自然史博物馆。

(左图)是元朝中国的北京紫禁城护城河,(右图)是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的当时他们到广东做生意的场景。采取双轨制,一方面是自然史,文明进化、社会和自然包括医药、矿物、植物、动物全部放在里面,这种划分法把中国墓葬里面的东西、中国家庭的摆设等也归在这里面;另一方面是所谓美术Fine Art的归类,这些美轮美奂的油画、古希腊雕塑和法国雕塑,是放在大都会博物馆【图略】。我在美国参观过几十个博物馆,他们都是分成双轨制,中国早期和自然科学相关的都放在自然史博物馆,非洲落后部族、埃及、巴比伦、印度、东南亚一些小国家的物品很多都放在自然史,而中世纪骑士穿的铠甲是放在Fine Art,中国早期从山西传过去的大壁画,埋葬的陶器、祭器以及各种金器作为纯粹的艺术品放在大都会博物馆。

我最后想给大家看一张图,这是李煜唯一存留下来的字迹,现在陈放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面,李后主写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那么悲怆和富有诗意;还有有名的《灵飞经》,翁同龢的孙子翁万戈去世了,他把仅存的这些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中国连一幅都没有。因为我学过一点书法,看了之后真的很仰慕,美国人展示是把字一个一个放大,那么小的字放大了以后仍然很有魅力,为了拍摄好这些中华瑰宝真迹,我利用有一天没有课,一大早去终于照下来,这些显然不应是“原始艺术”,放在所谓的Fine Art是当之无愧的。

我今天给大家汇报的内容到此结束,留出一点时间请大家一起讨论,相信有些朋友和同学有问题,或者我讲得不对、不够好的地方也希望大家能够批评,谢谢大家!

陈晓阳:特别感谢王海龙老师再次给我们带来信息量非常大的讲座分享。之前听博物学讲座还蛮多的,但是很少有一位学者是从人类学角度、多元文化角度,甚至从博物馆发展历史展开,这样的视角涉及到博物学相关的的全球史、文化冲突、战争、文化掠夺以及里面的原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博物馆学在早期是带着文化原罪诞生的一个学科。

我先回应一下刚才听王老师讲座的一些感想和体会,因为这些年一直在美术馆工作,我会比较关注国内博物馆系统的分类和藏品系统如何运作,也一直有一个缺憾,就是国内的博物馆、美术馆系统在沿用从西方传过来的博物学和美术馆分类方式,来区分博物馆藏品、文物藏品和美术藏品之间的关联,甚至包括我们在整个国家文博系统都可以看到相应的惯性和影响。一直感到遗憾,中国到目前没有一个官方美术馆将中国历代美术进行系统性的常设陈列,我在很多学术会议上也呼吁要正视这一问题。因为,就算受过美术学院专业教育的毕业生或者说这个领域从业的工作者,在脑海里都没有一个关于中国美术发展史的完整原作的脉络和视觉经验,我们了解的古代美术作品的很多是印刷品、书籍里的图片以及PPT,我们会片段性在一些博物馆里看到临时布置的古代绘画和书法原作、出土器物等原作,可能器物见到得会多一些,因为比较容易维护,但是属于古代美术主体的文人画系统、中国的原生Fine Art系统,很难建立原作的系统图谱。不由让我想起在维也纳的时候的感慨,他们的国家美术馆、博物馆对称出现城市中心的广场两侧,一边是自然史博物馆,一边是艺术史博物馆,无论本国的还是外来的观众都可以很清晰完整地看到完整的西方艺术史谱系,用文物和原作从古埃及开始讲,到古希腊然后一直到近现代是如何一个个阶段和流派发展过来,所有美术史叙述都有实物、原作作为支撑。我想这样一个系统对于今天的中国博物馆和美术馆发展来说意味深长,著名的美术史家贡布里希就是从小在艺术史博物馆里看着这些原作成长起来的。今天的博物馆不需要重复历史书和教科书的叙述,要有自己的问题意识框架和讨论,但其实里面有很多框架是可以打开的。

所以,今天王老师的讲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尤其是在讨论中国的美术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建设,以及对我们的的艺术史观念和阐述方式都会有很多启发。

群岛讲堂第七讲,主讲人王海龙先生

提问环节

questioning time

提问一:老师您好,我现在在做策展工作。听到老师之前讲西方博物馆的起源或者说博物学起源到了殖民时期会涉及对殖民者的价值判断,当代中国做博物馆特别是民俗策展实践的时候,策展会把一些民俗的、和我们不一样的民族的展品进行重新排列、展示,这个过程中我们怎么可以更少脱离我本身的人为影响,而去呈现那个物或者那个民族本身的特色,呈现他们自己所在意的东西?

王海龙:谢谢,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现在全世界博物馆里面,没有一个人能够说他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大家都在不断尝试。人类学的好处就是相对客观,首先强调的是非价值判断,你在展示其他文明的时候,不能用你的文明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他先进还是我先进,人类学训练是做到用比较科学的理念来看问题,但是人很难做到科学,肯定有人说这是伪科学、充满了种族歧视。第二,人类学从来不主张研究自己的民族来写博士论文,你去研究英国都不可以,英语作品你读了很多,英国人的价值观你知道了很多,甚至于有些变成了你的常识,这些学人类学以前知道的、先入为主的观点会影响你的判断。理论上讲最好研究一个未知民族,大部分人类学研究是到一个没有文字、你不熟悉他的语言甚至不会他的语言的地方,你得像一个小孩子,从“吃饭喝水”、“星期一星期二”开始学,这样能够基本上做到所有概念都清楚,但即使如此也做不到。我为什么说这个问题没办法回答,每个人都说“我并没有先入为主没有价值判断”,但是人是很主观的,人和人都有喜怒哀乐,会下意识来做一些事情。就像我们往往以为照相是最真实的,你照的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角度、特写,也可能长得很漂亮,也有可能你照下来了的是不好看的,照片是会说谎的。作为展览,我们说的是展览实物的话,选取了你的民族哪些东西给人家看,哪些东西隐藏起来,暗含的褒贬是很难克制住的,你要说绝对做到了完全非功利、没有价值判断的展出,但是人类学教你比较前后左右,为人类的任何一个命运体作为一个象限坐标,放入立体、宏观的点,当然人不可能没有偏见,但是人类学使你能做到较少偏见。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我刚才展示的纽约自然史博物馆亚洲部门的主持人,是我的师姐,她是美国人,她是学朝鲜语的钟爱朝鲜文化,比如说亚洲文明部门有二十个展厅平均分配,按合理中国最少得占八九个,像印度也有五六个,还有其他文明应该分配,但是她的方法是将南北韩国给予几乎和中国差不多份量,而很多文明几乎没有照顾到,只是从份量上分配上不同,都可以看出她的价值判断,现在她退休了,布展又出现了调整和改变。但是我相信一个有良知的人类学家,经过训练会比一般学科的人偏见更少,不能说他没有偏见。我前面举的那几个人类学大师也不能说没有偏见,如写著名的《人类学》教科书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他当年为了研究印第安人,把一个在部落生活很多年的印第安人带回到美国他的研究室,和那个人生活了几年,现在大家认为他剥削那个人,认为他用不正常的手段把他当成一个标本研究,现在克虏伯竟然成为了一个贬义人物,加州伯克利把他的雕像去掉了。我读了他的很多著作,觉得他没有这方面的刻意倾向,但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不同评价,伦理、道德、观点不一样,人们认为他占便宜了,其实他有没有这个动机,这很难说,可能在这个时代可以,那个时代却会出问题。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会追诉很多问题。

提问二:老师好,我刚才听您和陈馆长的发言特别感慨,我在艺术博物院工作,对双轨制深有感慨。前几年我从博物学角度做了一个岭南美术绘画展览,接下来两年我想尝试从博物学角度做一个岭南地区综合性展览,包括把岭南本草、自然物比如说矿物都引入进来,可能这也是在美术馆的新尝试。我想请教一下您,您目前在国外有没有看到类似的策展实践?有没有什么建议给我?谢谢。

王海龙:非常感谢你刚才叙述自己这方面的经验,美国主要潮流包括世界各国的所谓新潮、先锋的东西,关于非西方文明的展览,大部分在世界人类学会、民族学会。我在大学城美术馆看到一些展览就很有想法,特别是在前段时间我看陈馆长组织了关于人类学和东南亚的展览,包括人类学家、美术家介入互动,这样的展览在国内可能是非主流的,把各种好像以为必须放在展柜里面的书面资料做了很多先锋性的尝试,我觉得非常有启发。像陈馆长组织专家、当事人当场分享,把自己的理念和他们的实践过程展现出来,大家的讲座和讨论就变成了一个人类学实践活动场地,虽然我们是学术机构,但是也有大众的东西,像你做的展览也是一个方向,国内有各种各样的馆通过不同形式和大家互动,每个参与者不是被动听众,而是在其中扮演一个角色,这个过程让人类学理念和博物馆理念融合在一起,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

提问三:老师您好,我最近在看关于近代西方传教士来华建立的博物馆个例,都是以自然史收集为主,包括后面有一些商业型博物馆陈列,好像都有所谓博物学理念在里面。您以西方传教士来华建立博物馆的角度,能不能为我解答一下博物学和博物馆学在近代中国早期博物馆中的具体关系?谢谢。

王海龙:非常好的问题,其实有的传教士是很有理念的,他们本身就是学者,当然也有传教士是凭着本能做事,你刚才举例的他本身都是学者,他们本身就是很有情趣的人,有的人就喜欢到野外捉昆虫和珍稀动植物,这些早期著名的传教士本着自己理解的科学和训练,收集和展示的大部分是自然史、矿物、植物各种标本,某种意义上说和他的个人偏好、趣味有关系,其优点是根据他的理念来收集,而缺点是收藏往往不全面,他的视野、财力、精力也都有限。比如像徐光启和他的伙伴本身是一个信仰宗教的人,也是一个科学家,本身负有多重使命。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这里面有很多复杂的东西,我们很难给一个判断,但是一些部分对博物学是有贡献的,至少从物质上看保留了很多,甚至后来有人发现了甲骨文和各种珍稀的东西,收集起来保留起来,这本身就是一个贡献。至于我们说只是展览自然物有没有理念?其实也有理念,一个人做任何一件事都会有想法,简单一句话回答你,就是他们做的这些东西在局部都有贡献,但是贡献是基于他们的财力、视角和能力所限,只是填补了一部分或者保留了一部分,作为整个博物学史上,很难说有多么大的贡献,但至少在某一个具体细节上都做出了一些值得我们今天尊重的东西。

提问四:王老师您好,我是做跨文化传播的,您刚刚介绍关于sinology这个单词翻译是汉学研究,西方目前的叙事话语体系里,为中国的文化或者是艺术品陈列、展示,他考虑的更多还是汉族传承,但是我们还有很多少数民族,那么对于其他国家的学者来说,也是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在西方的叙事话语体系里,他们是如何看待中国的少数民族?不说维族、藏族这些非常大的少数民族,一些非常稀少的少数民族仍然纳入在中华文明研究里面,还是其他分支?

王海龙:海外的中国传统汉学,就像你说的藏族、维族,大部分是放在一个大领域里面,并不是只研究汉语本身,中国文化都是放在里面的。当年的西方传教士或者探险家在中国渗透很多,在民国或者清朝时期我们会在各个地方发现传教士,有时候甚至很偏远,我们中国人都不知道的山寨村庄他们都去过。较小民族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等,在那个时代几乎没有文字,西方往往把他们放到后来的中国学,过去把一些已知文明放在汉学里,但是中国学是一个更大概念。比如纳西是在中国云南和缅甸交界的地方,就不叫什么学了,直接叫纳西族研究,它自己可以作为一个学科,大家都知道是中国民族学或艺术研究的旁支,大河里面的小溪流,知道它和中国有关,但是到了后来都属于中国学,中国学是一个大框,都可以放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