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与孔子的第一次见面,算是偶遇,只有简短的探讨与交流
发布时间:2025-07-08 02:18 浏览量:2
公元前544 年,周灵王去世,姬贵即位,也就是周景王。
景王优柔寡断的,在确立世子、安排继承王位的问题上,思想上产生了矛盾。姬猛是景王的嫡长子,立姬猛做世子,于情于理皆无可非议。姬朝是景王的庶长子,做事有胆有识,朝中上下,广为结交,对朝中失势旧臣,也多有往来,其能力很得景王的赏识。但姬朝是庶子,按宗法是不当立。没办法,他只得立姬猛为世子。但确立了姬猛,他又觉得不太合意,因为姬猛个性内向,言语偏少,各方面能力都不及姬朝,又欲废姬猛而立姬朝。
于是,围绕着立世子的事,宫廷内开始了争斗。
这个时期,各诸侯国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微,诸侯由于外迫于少数民族的侵扰,内拘于周礼的传统威力,高举尊王攘夷的旗号,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则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周王室把握政权的诸公卿士,也结党营私,争夺王朝权力。老子对这种明争暗斗是看不惯的。他身为国家藏书史官,严格守住本职工作,记录和保存了一切官场的活动。
有一次,王子朝慕名来拜访老子,认真而坦诚地请教道:“老聃先生,我听人说过,你要建立起一种很大的学说,这种学说,上至天,下至地,中至人,包括天道,人德,万事万物。不知是假是真?”
老子默认地笑笑,解释说:“殿下,我想让人们懂得天地之规律,希望他们谦让,不争,和谐,安宁,后其身,外其身,把自己的利益拿出来给别人;希望人们慈爱,良善,真朴,自然,不妄为而为,为他人辛勤劳作,让万众福乐无边,您觉得怎样?”
王子朝直抒自己的观点:“先生的胸怀我很佩服,先生的品德我很赞成,先生的学说大则大矣,可是人们不愿实行。”
老子微笑着:“殿下为什么这么说?”
“先生主张谦让,晚生的主张更好相反,我主张争斗,夺取。争斗,再争斗,夺取,再夺取,这是人的最大本性。‘谦让’‘给予’之‘善’,是表面的、暂时的,争斗的恶性是普遍的、永久的。先生的未来学说主张谦让,违人本性,不能应用,不是学说。你奋斗一生,建立一个不能应用的学说,一生劳而无功,不如不去建立。”王子朝说到这里,将炯炯的目光不无善意地转向老子。
老子虽然反感姬朝的奸猾性格,但觉得他的论述不无道理。老子动摇了,支持他要建立未来学说的信念也动摇了,第一次动摇了。
“我这将要建立的学说,难道真的错了吗?怎么办?我该怎么办?”一连两天两夜,老子都没有停止思考这个令他费解之问题。
三天以后的一个清静的拂晓,他又经过一阵平心静气地细细思考,终于决定暂时放弃那些既成的观点,以王室事务为重,站在红尘的最高角度重新经历尘世。要去掉情绪和框框,再进一步客观冷静地观察世界,不忙下结论。如若找不到全真之真谛,宁愿今生今世不开口、不动笔。”
老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史官的工作中,但是,不久他又得罪了周朝甘氏一族,被免去了史官之职。
罢官之后,老子没有回故乡,而是朝东来到了鲁国。当时的鲁国是很崇尚周礼的,老子决定亲身到崇礼之国考察一番。
时间到了公元前的535年,也就是鲁昭公七年。这一年,老子37岁。这一年,他第一次见到了孔子。
这一年的一天,老子的一个朋友去世,他参加了葬礼的筹备和举行。在那次葬礼上,老子见到了年仅17岁的孔丘。
17岁的孔丘很好学,特别爱钻研周礼。这天,出葬队伍正在行进时,突然遇到日食。老子叫送葬的队伍停止前进,靠左右站立,停止哭泣,等日食过后再走。送葬归来,孔丘向老子表达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孔丘说:“中途止柩是不合周礼的,而且,日食多久是不知道的,等得太久,死者会不安,所以日食时还是继续走为好。”
老子告诉孔丘:“诸侯朝王,大夫出访,无不日出而行,日落而歇。送葬也是一样。夜晚看到星星而赶路的,只有罪犯以及回家奔父母之丧的人。日食时天很黑,如同夜晚,不应该把刚去世的亲人置于这样一种星夜出奔的境地之中。所以,出葬时遇到日食,应当停下来,等日食过后再走。”
孔丘觉得老子说得有道理,便不再理论,心里也对老子生出钦佩。
附注: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道家学说的处世和交际观念,最直白的体现了中国人的性情,尤其在世俗大众身上,刻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西方人把《道德经》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如今各种西文版的《道德经》已有250多种,几乎每年都还有新的译本问世。《世界哲学史》作者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在其著作中说过:“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书都要烧掉,只留下三本,那么《老子》就应当是其中一本。”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圣经》就是《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