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将“疯”情——纪念王近山将军诞辰110周年(一)
发布时间:2025-07-11 00:48 浏览量:2
王近山(1915年10月29日-1978年5月10日)
编者按:“王疯子”,是令敌人胆寒的猛将称号,背后却是女儿心中深情的父亲剪影。王近山将军之女王媛媛以独特视角展现一代战将的铁血生涯与不为人知的柔情。从珍藏母亲布鞋的游子,到雪山埋匣的痛楚;从16岁滚崖搏命的“疯子”,到20岁统率千军的师长;从急智歼敌的传奇,到担架重返战场的无畏……字里行间,是硝烟里的英雄气概,更是血脉相连的家国情怀。
今年是开国将军王近山诞辰110周年,为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弘扬先辈的革命精神,《祖国》杂志特向王近山将军之女王媛媛约稿,以连载的形式刊发其回忆文章,以表达对将军的缅怀崇敬之情。
我的爸爸王近山,1915年出生在湖北红安一个贫苦农家,黄麻起义的星火点燃了他心中的反抗,不甘压迫的他,在革命引路人的带领下,毅然决定参加红军。离家前,他问爷爷:“我能打好仗吗?”爷爷的回答斩钉截铁:“当然能!你是成吉思汗的后人!”原来,我家祖上是蒙古族,姓氏也先不花,先祖曾为成吉思汗立下赫赫战功,受封王爷。后迁至湖北,改姓王。这血脉里的豪情,或许正解释了父亲一生为何爱马如命。
1930年,15岁的父亲加入了工农红军,从此戎马一生,跌宕起伏,传奇无数。就在16岁那年的一场战斗中,他与敌人殊死搏斗,一同滚落山崖,身负重伤,几乎牺牲。这份不要命的勇猛,为他赢得了伴随一生的称号——“王疯子”。后来,他最为敬重的徐向前、刘伯承首长,也因慕名而结识、赏识并重用了他。
红军初创,艰苦卓绝。缺衣少食,行军打仗却从未停歇。17岁那年,部队经历了一段黑暗时期。在张国焘的错误领导下进行“肃反”,一夜之间,十个连长、十个指导员只剩下两人。时任营长的詹才芳,指着已有名气的“王疯子”说:“从现在起,你就是连长!”
枪林弹雨中,父亲总以首长徐向前为榜样,第一个冲上前沿。红旗所指,便是他屹立指挥之处,为的是鼓舞全军的士气!打仗、负伤、立功、晋升,几乎成了他军旅生涯的常态。
部队转移,靠的是战士的双脚。他们日夜奔袭上百里,却苦于没有鞋子。草鞋易烂,后来索性赤脚行军。为出奇制胜,脚磨破了、溃烂了,也要咬牙挺进。“烂脚不是病,行军要老命!”脓血混着雨水,钻心的疼痛诉说着将士们的艰辛。
父亲有一项过人本领——跑得飞快。他率部如猛虎下山般冲锋,不少战士连帽子、鞋子都跑丢了。目睹这群赤脚飞奔还能打胜仗的汉子,百姓惊叹不已,称他们为“赤脚大仙”!
敌军也常疑惑不解,红军部队昨天还在百里开外,怎么今天就到了眼皮底下!昨天偷袭了敌军司令部,今天又抢占了主攻山头,简直就是“飞毛腿”!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
其实父亲并不是没有鞋,离家时奶奶给他做的两双布鞋,一直被他珍藏在一只小木箱里,箱子里面还有什么没人知道。他舍不得穿,只在战斗空闲时,他才会悄悄地拿出来看看,看见这两双鞋,就像看见了他日夜思念的妈妈……
后来,他当了指挥员,有了心爱的战马。行军路上,小木箱就驮在马背上。然而长征翻越雪山时,一场雪崩无情袭来,他心爱的战马连同那承载着思念的小木箱,永远留在了雪山深处!念及母亲那两双陪了他闯过无数险关的布鞋再不能相伴,父亲痛彻心扉……
1933年秋,四川军阀刘湘向蒋介石立下军令状,要三个月“肃清”川陕边区的红军。红军迎击其“六路围攻”,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苦战十个月。
当时年仅18岁的父亲,已是红四军28团副团长,提刀挎枪,始终在最前沿。一次关键战斗中,他坚决执行总指挥徐向前的部署:28团死守阵地,“绝不能贸然出击!否则敌人趁势夺寨抄后路,后果不堪设想!”
战斗打响,我军主力痛击敌军。镇守部队个别领导见形势大好,竟头脑发热,忘了徐向前总指挥的叮嘱,放弃阵地盲目出击,结果寡不敌众,节节败退。危急时刻,徐总指挥亲临火线,命令旗手高举红旗冲锋,率手枪队压上!
唯有惯常冲锋在前的“王疯子”,此刻却异常冷静,死死钉在自己的阵地上。面对他人请战,他斩钉截铁:“我说守着!天塌下来也得守在这儿!”正是父亲的坚守,控制住了关键山头。当敌人从侧翼包抄时,他率部猛烈反击,成功掩护了四军主力转移。
战后,徐向前赞许地对众人说:“你们看,王团副着装整洁,气质儒雅,哪像战场上那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王疯子’?近山,今天立了大功!”“只要王疯子在,阵地丢不了!”
在持续反攻中,父亲带领28团连续作战,人困马乏。一夜宿营,战士们倒地就睡。习惯查哨的父亲,忽听一阵“刷刷”异响,直觉警醒:大批敌人摸上来了!被包围了!千钧一发之际,他一声怒吼:“同志们!敌人要跑!快抓俘虏!缴枪不杀——!”这声吼,瞬间扭转乾坤!酣睡的战士们闻声跃起,如猛虎出笼。本就胆寒的敌人魂飞魄散:“哇呀!又中埋伏了!快跑!”溃敌抱头鼠窜,28团乘胜追击,最终全歼来敌。
原来,这是蒋介石部下范绍曾的一个旅,溃逃中撞上28团,“有幸”成就了父亲“一个团歼敌一个旅”的辉煌战例,载入军史。
1935年4月,红军在江油地区与川军展开恶战,敌军突破防线向红军阵地袭击,军长许世友急令预备队28团反击。父亲率部队顽强拼搏,胸部中枪,当即昏迷不醒,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向后方转移。
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徐向前总指挥提着手枪赶到前线,一边找一边喊:“王近山!王近山!在哪里?”躺在担架上的父亲听到后,发现自己已经远离红旗,拔出手枪命令担架员:“回去,快回去!”他重返前线,坐在担架上指挥部队反击,直到头部再一次受伤,昏倒在徐帅身边……
长征路上,雪山草地,艰苦卓绝。但父亲所在部队通过打土豪、筹措物资(包括占领一些寺庙),消灭敌人、武装自己,不断壮大。仅28团就组建了交通队、敢死队、骑兵队、督战队等。人人有马,枪刀闪亮,红绸飘扬,威风凛凛。进入甘南,他们尊重藏俗,与当地百姓结下情谊,帮助藏民对抗马家军,解救了拉卜楞寺和五世加米扬活佛。活佛与父亲结为兄弟,慷慨赠予三千藏兵(含骑兵、僧兵)及大量黄金(甘南盛产)。父亲回忆,那段日子喝着青稞酒,吃着牛肉干,艰苦中亦有豪情。兄弟部队羡慕,敌人则闻风丧胆!
多年后,父亲还总爱跟子女讲述那一段精彩传奇的人生经历,如同王洛宾唱的歌曲一样美妙:“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他说藏人最是彪悍勇武,有世上最美的“蛮子姑娘”和最善战的“蛮子兵”。这深切的喜爱,也化作了给弟弟的小名——“蛮蛮”。
在战火中淬炼,青年王近山迅速成长。他尤擅打大仗、恶仗、近仗,常以超凡的智慧和胆魄,打出令敌我双方都惊叹的奇迹!无畏,让他几乎逢战必伤,伤未愈又重返战场。战火洗礼,使他的指挥艺术越发精妙,鲜有败绩。从军短短五年,年仅20岁的他便已擢升为红军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