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人数为何激增?医生提醒:高温天宁吹空调,也要远离这七事!

发布时间:2025-07-11 02:35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一到夏天,急诊室的走廊像是蒸笼里塞了人,张嘴喘气都冒热气。

你可能以为中暑只是年轻人跑步太猛,或者工地上晒太久,但数据显示,今年中暑人数暴涨得离谱,连坐在屋里没出门的老人都“躺着中招”。这到底是太阳太毒,还是我们忽略了什么看不见的“热杀手”?

有人说,开着空调不就万事大吉了?可偏偏有些人,坐在空调房里也能中暑,连睡觉都不踏实,早起一身虚汗、头昏眼花。

到底是空调没开对,还是身体自己在“发烫”?还有人天天喝绿豆汤、吃西瓜,怎么还是头晕乏力、走两步腿就抖?这些自以为的防暑妙招,可能反而在“添乱”。

别急着甩锅气温高。真正让人中暑的,不只是热,而是热得“没个章法”。

有些事你以为无害,其实每天都在偷走你身体的“冷静”。中暑并不只发生在烈日下,它更像一个“热中带毒”的陷阱,是你生活习惯、身体状况和环境条件三方拉锯的结果。

尤其是年纪稍大的人,身体调温能力下降,血液循环慢,身体这个“空调系统”一旦卡壳,那就容易热得“走火入魔”。

中暑其实分等级,不是一口气热晕才算。最轻的是先兆中暑,头晕、胸闷、乏力、口干,像是身体在按“热警报”。

再往上是轻度中暑,体温上来了,出汗多、恶心呕吐、注意力不集中。严重的是重度中暑,也叫“热射病”,体温飙到40℃以上,可能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死亡率高得吓人。

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资料,2024年夏天全国因中暑死亡人数创下近年新高,特别是在连续高温天后的72小时内,是发病的集中期。

“热,不止是热”,而是一种系统性的身体失衡

老年人本身汗腺功能退化,心肺功能偏弱,血压波动大,身体对温度的感知和调节就像老旧的空调机,反应慢、制冷差。再加上常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散热系统”。

一旦热量排不出去,内火积压,就像锅里煮粥,迟早要溢出来。

有些人以为只要待在屋里不开窗、不出汗就安全,其实这恰恰是陷阱之一。封闭环境、不开窗、不开风,湿热积累,只会让室内变成“低配版桑拿房”。

哪怕你坐着不动,身体也在悄悄“闷烧”。尤其是一些卧床老人,躺着不动,汗出不来,热就只能在体内打转

这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类人群,也是中暑重症比例最高的群体之一。

再说空调。

空调不是万能的。很多人空调开得过低,搞得屋里像冷藏库,结果冷热交替反而让身体更疲惫,免疫力下降。

尤其老人,血管弹性差,忽冷忽热就容易引起血压飙升或骤降。有研究显示,长期在低温空调环境中生活的人,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更高

所以宁愿温度设在26℃左右,保持室内通风,也别盲目追求“凉爽”。

比空调更危险的,是以下七种日常坏习惯,它们像是“隐形火苗”,一天点一点,最后把人烧得透透的。

第一,空腹上街。天热胃口差,有些人早上不吃饭就出门,结果低血糖加高温,搞得头晕眼花、站都站不稳。

血糖像是身体的“冷却液”,缺了它,热一上来,就直接短路

第二,喝酒解暑。啤酒加烧烤,听着爽,实际上酒精只会扩张血管、加速脱水,让身体更容易中暑。

别说排毒了,它是把热“封”在身体里,越喝越热。

第三,穿得不对

不少老年人怕冷,哪怕30多度还穿着长裤、厚袜子,甚至不换汗湿的衣服。这就像把散热器包上棉被,身体热气出不去,越包越热。

适当暴露皮肤、穿透气轻薄的衣物,才是夏天的自保方式

第四,昼夜颠倒

有些老人喜欢熬夜看电视、凌晨才睡,白天困得不行。人体的生物钟一乱,自动调温系统也跟着“罢工”。

尤其高温夜,身体得不到休息,热没散完,第二天醒来就是一副“蒸熟”的状态。

第五,暴晒运动。有些人一大早就去广场锻炼,早上七点太阳就已经毒得不行,尤其湿度高的时候,汗出不来,体温更难降。

运动本该养生,结果变成“练火功”。

第六,暴饮冷饮

一口冰水下肚,看似解渴,实际上是“冰火两重天”,胃肠血管骤然收缩,不但影响消化,还可能引起腹泻、头晕,甚至诱发心绞痛。

第七,忽视补水

真正的中暑,多数从“脱水”开始。口渴才喝水已经晚了。

正常情况下,成人每天至少2000毫升的水摄入,夏天应更高。建议每小时喝水100~200毫升,少量多次,才能保证水分均衡

不推荐靠饮料、功能饮品解渴,那些只会让你摄入更多糖分和添加剂,越喝越渴。

高温天身体最怕的,是“闷”

热本身不一定致命,闷热才是杀手。闷是一种湿热夹杂的状态,不仅让人出汗不畅,还让身体“失去对温度的判断力”,等你发现不对劲时,往往已经晚了。

尤其南方地区,湿度一高,汗水蒸不出去,身体像穿了个“隐形雨衣”,时间久了,整个人都像泡在热汤里。

有些人说天热就吃点凉的、多开风扇,其实这些只是“表面功夫”

真正的防暑,是对生活节奏的调整。饭要吃得清淡,但别太素;水要喝得勤,但别贪凉;动要适度,但别过火;睡要踏实,但别熬夜。

像照顾一台老旧的发动机,夏天的身体更需要温柔对待。

身体的散热就像一场“体内排练”,气血要流畅,皮肤要通透,内脏要和谐。中暑,不只是你被太阳“煮熟”,更多是身体被自己的“内火”困住了。

尤其是那些平时就有慢性病的老人,更要把预防当习惯,不是等到出汗才想起喝水,也不是热得难受才想起降温。别等到症状来了才慌张

中暑是可以预防的,但必须要靠日常的点滴积累。高温天不是不能出门,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懂得节奏、掌握时机。

早晚出行,遮阳防晒,穿透气衣物,适当补盐,保持精神愉悦,都是“防暑第一课”。说到底,夏天怕的不是热,而是对热掉以轻心。

中暑不是命运,是生活方式的后果。你给身体多少善待,它就还你多少清凉。别让一个夏天,变成身体的“火葬场”。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4年全国中暑高发期健康提示.[Z].2024-07-01.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中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Z].2023-06-25.
[3]张晓红,李志敏.高温环境下中暑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0):1378-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