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百名热射病患者,惊讶发现:容易患热射病的人,有6特点
发布时间:2025-07-11 02:39 浏览量:2
►
本文2016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月的气温一次次刷新纪录,热浪席卷全国,多地高温预警“爆表”。在这样的天气里,热射病的病例也开始频频出现在新闻中。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中暑”的加重版,但实际上,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
广东某三甲医院在今年6月收治了100名热射病患者,医生在梳理这些病例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大多数重症患者,都具备一些相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可能正是你我身边很多人也具备的。
热射病,医学上称“Heat Stroke”,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调节体温能力失衡,导致体温持续升高所引起的急性危重症。一旦核心体温超过40℃,伴有意识障碍、器官功能障碍,就属于热射病。
据《中华急诊医学杂志》发布的数据显示,热射病的致死率高达50%以上。也就是说,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可能抢救不过来。而且,高温持续时间越长、抢救越晚,死亡率越高。
这并不是吓唬人。在武汉、杭州、广州等地,已经有多位市民因热射病抢救不及时而丧命。专家提醒:热射病不是“顶一顶就熬过去”的小事,它是夏季的“隐形杀手”。
广东省人民医院在收治的100名热射病患者中,对病因和体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容易中热射病的人,往往具备以下6个特点。
1. 年龄大于60岁,体温调节能力减弱
老年人原本就处于生理功能下降的状态。到了夏天,汗腺功能减退,血管舒张能力减弱,体温调节变得迟缓。一旦高温袭来,就很容易出现体温迅速升高,进而引发热射病。
有数据显示,超过65%的热射病死亡病例出现在60岁以上人群中。老年人本身对“热”的感觉就不敏感,等到意识模糊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2. 有基础病,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是热射病的“高危人群”。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而热射病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血流调节、散热能力密切相关。
特别是心衰、脑梗等患者,一旦在高温环境中活动,身体负荷陡增,极易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甚至猝死。
3. 过度劳累或运动,尤其是户外高温作业者
建筑工地、电焊工、送货员,甚至是高温下跑步锻炼的人,都属于高风险群体。医生指出:80%的夏季热射病患者,发病前都曾在高温下持续劳动或运动超过2小时。
这类人群身体虽然年轻,但因为剧烈运动导致水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极易造成体温失控。尤其是没有及时补水、穿着不透气衣物时,风险更高。
4. 长时间处于密闭高温环境,通风不良
高温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高温+湿度+不通风。有研究显示,当湿度超过60%,气温在35℃以上时,人体实际感受到的热量会迅速上升,汗液无法蒸发,体温就更难下降。
密闭的车内、不开空调的车间、窗户紧闭的屋子,这些环境都是热射病的“高发地带”。如果你每天都要在这种环境待上几个小时,务必小心。
5. 不爱喝水,排汗能力差
有些人天生“怕喝水”,一天喝不到500ml,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体内水分不足,汗液分泌减少,热量就无法通过蒸发排出,导致核心体温迅速上升。
医生强调:水是帮助身体散热的基本条件。如果你平时就不爱喝水,一到夏天更要警惕热射病的危险。
6. 使用某些药物或酒后暴晒
部分药物本身就会影响身体对温度的调节,例如抗抑郁药、抗组胺药、利尿剂等。这些药物可能会降低出汗量或抑制神经系统对高温的反应。
而酒精则会扩张血管、加快脱水速度。在喝酒后外出暴晒,热射病的风险会成倍增加。医生提醒:夏季饮酒后,一定要避免在户外活动太久。
从发热、意识模糊到昏迷,热射病的进展可能只需要短短几十分钟。因此,及时发现、科学降温,是抢救生命的关键。
如果发现身边人出现体温过高(>40℃)、意识模糊、皮肤干热无汗、行为异常等情况,必须立刻采取措施:
转移到阴凉通风处
脱去多余衣物,使用冷敷、喷雾、风扇等方式降温
尽快拨打120,送往医院抢救
医生指出:热射病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后30分钟内,越早干预,存活率越高。如果延误,可能导致多器官衰竭,后果不堪设想。
热射病不是突如其来的“意外”,它往往是身体长期缺乏调节能力的结果。通过广东这100例病例的分析,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到,谁才是热射病的真正高危人群。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具备上述6个特点,请从现在开始,重视防暑、科学降温,别把命交给天气。
参考文献:
[1]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2] 国家卫健委《高温作业卫生防护规范》(GBZ 2.1—2019)
[3] 广东省人民医院热射病病例分析报告(2025年6月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