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大爷游泳猝死?医生痛心:中老人们,河里游泳一定要记住6不

发布时间:2025-07-09 21:42  浏览量:2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说实话,谁能想到,一位看起来身体硬朗的73岁大爷,刚刚还在河里划水健身,几分钟后就被人抬上了岸。

那天阳光很好,水面平静,周围人都说,大爷常年游泳,体质比年轻人还强。可就是这样一个“老当益壮”的人,竟然在水里突然倒下,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这样的事情,在夏天其实屡见不鲜。很多中老年人把游泳当成延年益寿的好习惯,尤其是喜欢野泳、河泳的群体,总觉得“自己经验丰富”,不需要太多讲究。

可真正的危险,往往就藏在这种自信背后。

医生在急诊室里看到太多这样的情况:天气一热,老年人扎堆去游泳,河边、湖边、甚至水库,哪里有水就往哪儿走。可一旦出事,几乎都是悲剧收场。

很多人都误以为,游泳是最安全的运动之一,其实对于中老年人而言,它可能是最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运动之一。

猝死的背后,不是水的问题,而是身体的问题。尤其是心脑血管系统。人一旦上了年纪,血管就像用了多年的老水管,弹性减弱、管壁变厚、内部堆满了“水垢”。

突然接触冷水,血管迅速收缩,心脏负担剧增,就像老机器突然启动加速,很容易出故障。

更有甚者,很多老年人还患有基础心脏病,比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这些都像定时炸弹,平时看似无害,一旦触发,后果难以挽回。

很多人不知道,水温比你想象的更“阴险”。夏天的河水,表面温热,但水下一米的地方温度骤降,尤其是早晨或阴天时,水温差可达十度以上。

身体一下子浸入冷水中,就像老电线被强电流击中,心脏可能瞬间停摆,呼吸骤停,人在水中根本来不及求救。

而更危险的是——老年人的“自我感知”能力下降。年轻人感到冷会马上上岸,老年人却常常“没感觉”,等到身体开始抽筋、头晕、乏力时,已经来不及了。

很多人就在水中悄无声息地沉了下去,连挣扎的机会都没有。

医生提醒,尤其是中老年人,在户外游泳前,一定要谨记“六不”原则,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教训换来的经验。

第一,不在空腹或饱餐后立即游泳。空腹容易低血糖,饱餐后血液集中在胃肠道,心脏供血减少,游泳时容易头晕、心悸甚至休克。建议饭后休息1小时以上。

第二,不在无人看管的野外水域游泳。河流、水库、水坑等地形复杂,水下有暗流、漩涡、杂物,哪怕你是老泳将,也可能一脚踩空、卡住,甚至被水草缠绕。

第三,不在身体不适或感冒时游泳。很多人觉得小病无碍,其实感冒时体温调节功能下降,容易在水中失温,出现肌肉僵硬、四肢乏力等危险信号。

第四,不在阳光最烈的时段游泳。中午11点到下午3点,紫外线最强,容易晒伤、脱水,年纪大的人本身对温度敏感度就差,容易中暑、低钠血症。

第五,不在服用某些药物后游泳。像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等,可能影响心率、血压或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利尿剂,可能造成低钾,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第六,不在突发天气下游泳。雷雨、风大、降温前后,水面变化快,水温骤降,容易引发抽筋、失温甚至失去方向感。

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医生最痛心的,并不是病人来得太晚,而是本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因为侥幸心理一再发生。

中老年人对“疲劳”的感知也在下降。年轻人游一圈觉得累就上岸了,老年人有时反而觉得“越游越轻松”,这是因为水的浮力和血液循环暂时带来“舒适感”。

但其实这时候,肌肉已经在消耗大量能量,一旦上岸,心率骤降,血压波动,容易引发意外。

还有一点被很多人忽视——游泳后的“脱水”。在水里人出汗不明显,但实际上身体依然在大量丧失水分。

中老年人本身渴感减退,游完泳不及时补水,可能引发血液浓缩、血栓形成,增加脑梗、心梗的风险。

医生建议,中老年人在游泳前后应适当补充温水或淡盐水,避免冷饮刺激,也不要立即洗冷水澡。洗澡时水温不宜过低,否则容易引起血管剧烈收缩,诱发心脑血管事件。

而在文化层面上,其实我们老祖宗早就对“水”的敬畏写进了传统智慧中。《黄帝内经》有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夏天虽热,却不宜过“凉”,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阳气已亏,寒湿更易入侵

很多人以为“水能养身”,其实水也能伤身。医生常说一句话:“水里出事的,往往不是不会游泳的,而是太会游泳的。”

这话听起来讽刺,却无比真实。越是“经验老道”的人,越容易忽略细节,掉进习惯的陷阱。

我们常说,运动有益健康,但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句没说出口:“前提是适合自己。”不论是游泳、跑步、还是广场舞,都要量力而行

年纪大了,身体就像用了几十年的老车,需要慢启动、勤保养,不能一脚油门到底。

医生还提醒一个常被忽略的细节:游泳前的热身。很多人觉得水里活动就是热身了,其实不然。冷水中的肌肉反应迟钝,容易抽筋、扭伤。

建议下水前活动5-10分钟,做做伸展、压腿、原地踏步,让身体“预热”。

很多中老年人把游泳当成“养生圣经”,却忽视了身体的变化。年纪越大,越要听身体的声音。一个小小的胸闷、轻微的头晕、短暂的乏力,都可能是重要信号。

不要硬撑,不要觉得“休息一下就好了”。身体不会撒谎,它的每一个异常,都值得认真对待。

医生们不是反对中老年人游泳,而是希望大家更科学地游,更安全地游。在享受水的清凉时,也要懂得敬畏。健康不是用来“挑战”的,而是用来“守护”的。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

2.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年健康科普读物》

3. 《黄帝内经》现代注解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