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死的人越来越多?医生提醒:天热可睡觉,也别做这几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1 18:51 浏览量:2
“热死”听起来像个夸张词,可近年来,这个词越来越真实地敲打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年一到盛夏,医院急诊科的门口排起长队,不是因为感冒发烧,而是中暑、热射病、心脑血管意外频发。
根据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疾控局的监测数据,2024年全国高温日数创下历史新高,因高温引发的死亡病例也显著增加。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血淋淋的现实。
“热死”的人真的越来越多了。而令人讽刺的是,这些悲剧本可以避免。问题就在于,很多人对“热”这件事,理解得太肤浅。
以为只是“热一点”,顶多出点汗,却不知道,高温天气是一把无形的刀子——它像慢性毒药,一点点让人耗尽体力、失去意识,甚至丧命。
今天我就想谈谈:在炎热天气中,除了该休息,你千万别做的几件事。这些事,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我在医院亲眼所见、亲手抢救的真实教训。希望你看完之后,能为自己和家人的生命,添一层保护。
我们先把话说清楚:不是天气突然变得更热,而是人类对高温的“抵抗力”变差了。
一方面,城市化让水泥森林越来越密,绿地越来越少。热岛效应加剧,哪怕晚上也热得像蒸笼。另一方面,很多人生活习惯不健康。
白天空调吹太多,晚上熬夜、吃重口味、喝酒、抽烟、久坐不动——这些不光让身体变得“虚”,还让你对环境变化的调节能力变差。
再加上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的比例升高,热射病、中暑的风险人群自然也越来越多。
你可能会想:“我年轻力壮,怕什么?”但真相是,热射病不会挑人下手。在高温面前,人人平等。
我有一位病人,姓王,50出头,做工地的。去年夏天高温,早上7点就出门干活,中午图省事,窝在工地角落睡了一觉,起来后浑身发软、头晕呕吐。到医院时体温已经飙到41.2℃,人意识模糊,肌肉抽搐——典型的热射病。
热射病,是中暑的最严重阶段。一旦体温超过40℃,人体的调节系统会“崩溃”——汗腺失灵,肾脏功能衰竭,心跳紊乱,脑部缺氧。如果不抢救及时,死亡率可高达60%以上。
而这类病例,在高温季节几乎每天都有。
很多人都知道热天要睡好,甚至觉得“有空就多睡”。这但睡觉的姿势、时间、环境,都是有讲究的。
别在高温密闭的地方睡觉。像我那位王师傅,中午在没遮阳的铁皮房里小睡,体温迅速升高,等醒过来已经不受控。
不建议午睡超过40分钟。时间太长,醒来反而会更疲惫,血压波动也大。尤其对老年人来说,长时间卧床再起身,容易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空调别开太低,26℃左右最合适。我见过不少人贪凉,把空调打到18℃,盖着被子睡,结果醒来头痛、关节酸痛,甚至诱发哮喘。
所以说,热天要睡觉但别把“睡觉”当成万能解药。
不要空腹运动。很多人喜欢清晨去跑步、打球,觉得清晨凉快。但空腹状态下,血糖低,体液缺失,再一运动,热应激反应更强烈,很容易出现休克。
不要暴饮冷饮。冰镇饮料喝下去,肠胃一刺激,血管迅速收缩,反而让身体“锁热”,热量排不出去。我接诊过一位年轻人,喝了5瓶冰水,导致胃痉挛,差点休克。
不要在阳光下暴晒后立刻冲冷水澡。温差太大,容易导致血压剧烈波动,心脑血管疾病瞬间爆发。热天洗澡,水温别低于36℃,慢慢冲,不要猛来。
不要随便吃“清热解暑”的药。像藿香正气、十滴水这些中成药,大多含有乙醇或挥发油,服用不当反而刺激肠胃、影响肝肾功能。尤其是儿童、孕妇、老年人,千万别乱吃。
很多人以为“出汗多”才是脱水,其实你不出汗,也可能脱水。
高温环境中,人体通过呼吸、排尿、皮肤蒸发等方式,都会流失水分。但很多人没有明显感觉,就不主动补水。时间一长,血液浓缩,血压下降,脑供血不足,就容易晕厥。
我曾抢救过一位独居老人,夏天怕电费贵,不舍得开空调,整天待在闷热的屋子里,喝水也少。某天邻居发现她晕倒在客厅,送来时已经出现肾功能障碍。
热天最重要的不是“喝了多少水”,而是“有没有持续、规律地喝”。不要等口渴才喝,建议每小时小口喝水,不少于200毫升。
你以为熬夜只是“困”?其实熬夜会让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身体始终处在“备战”状态。一到白天太阳升起,外部温度也上来了,内外夹击,容易猝死。
特别是那些白天补觉、晚上打游戏的人,体内生物钟彻底乱了。夜间身体本来应该降温修复,但他们却让身体继续“燃烧”。这种生活方式,和“慢性自杀”没两样。
老年人本身体温调节功能差,汗腺退化,感知迟钝,一旦中暑往往自己都不知道。再加上很多人本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一中暑就可能引发并发症。
而孩子,尤其是婴儿,体温中枢还没发育完整,体表面积相对大,体液流失快,很容易脱水或热痉挛。别说暴晒,有时候即便只是在车里待十几分钟,也可能酿成悲剧。
每年都有家长因为“就下车几分钟”,把孩子留在车里,结果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很多人误以为“多吃点苦瓜绿豆就行”,但真要预防中暑,核心是避开高温时段、保持通风、适时补水。
别靠毅力去“扛热”。你扛得了一时,扛不了热射病。
别迷信“土办法”。什么喝茶水、把毛巾放冰箱、用电风扇对着吹,这些都只能缓一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防暑降温,必须科学。
热天可以出门,该上班上班,该锻炼锻炼,但一定要记住这几个字:避热、通风、补水、适度。
出门做好防晒,戴帽子、穿浅色衣服。
中午11点到下午3点,尽量别在户外逗留。
别等“感觉热”才开空调,别等“口渴”才喝水。
别在高温环境中睡觉,别用冷水猛冲,别空腹运动,别乱吃药。
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越是小事,越可能决定生死。
这个夏天,别让“热”成为最后的终点。
参考文献
[1]中国气象局.2024年全国气象灾害年鉴[R].北京:中国气象出版社,2024.
[2]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高温中暑健康风险预警指南[S].北京:国家疾控局,2024.
[3]李志强,王雪梅.热射病的急救与治疗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12):1314-132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