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再抬头,这些要点需牢记!

发布时间:2025-05-18 05:55  浏览量:1

近日,知名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无奈停止演出活动,这一消息引发广泛关注,也让大众的目光再次聚焦到新冠疫情上。实际上,新冠病毒感染已连续十周呈上升趋势,在4月到5月初期间,已然成为感染率最高的呼吸道传染病。与此同时,新的毒株NB.1分支取代了2024年的JN.1,成为当下新的流行株。由于大多数人距离上次感染已过去数月甚至1年,体内产生的抗体逐渐失效,感染风险有所增加。多地疾控部门纷纷发出提醒,老人、患有基础病的“三高”等人群以及免疫力低下者,依然面临着较高的感染风险。面对新冠病毒感染抬头的情况,我们必须提高警惕,做好防护措施。那么,具体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

数据敲响警钟:新冠感染率显著上升

据中国疾控中心全国(不含港澳台)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数据显示,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病毒阳性率已连续10周攀升,从第8周(2025年2月17日 - 2月23日)的2.2%,一路增长至第18周的16.2%。进入4月,这种上升趋势愈发明显,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新冠病毒阳性率也从第14周的3.3%,上升至第18周的6.3% 。从区域分布来看,南方省份的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但到第18周时,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新冠病毒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检出率中均位列榜首。从年龄层次分析,到4月底的第18周,在15岁 - 59岁以及60岁以上人群中,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的新冠阳性率同样排名第一。这些数据清晰地表明,新冠病毒的传播态势不容小觑,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元凶揭秘:新毒株NB.1分支来袭

此次新冠病毒感染率上升,新的毒株NB.1分支成为主要“元凶”。自去年5月以来,原本的主要流行株JN.1逐步被XDV及其亚分支取代,而如今NB.1分支又崭露头角。病毒学家常荣山分析,此次新冠病毒感染重新抬头,主要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距离上一波新冠流行已超一年,人群中因自然感染产生的新冠病毒抗体逐渐消失;其二,在2月经历了一波流感全国性流行后,人群的总体免疫力有所下降,这为新冠病毒的再次流行创造了条件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根据北京朝阳区疾控中心的说法,新的流行株致病力未见明显变化,即其引发发热、重症的能力并未显著增强。常荣山也指出,经过5年的人际大规模流行,新冠病毒经历了大量“人体适应性突变”的筛选,当下XDV谱系对人的适应性最强。一些体外实验也证实,其对人体的致病力并未超过JN.1。从流行动力学角度分析中国疾控病毒研究所公布的数据,过去半年来,新冠导致的住院率、重症率均不高于历史同期。由此推测,当下流行株的致病力可能相对较弱。在新冠感染抬头的14 - 18周,其导致的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比例为3.3% - 6.3%,低于鼻病毒的6.9% - 11.2%。横向对比北美数据,自去年6月以来,XDV谱系逐渐占据主流,但住院及死亡人数低于往年。

重点人群防护:脆弱群体需格外关注

尽管新毒株致病力未显著变化,但老人、患有基础病的“三高”人群、免疫力低下者等重点人群,仍然是新冠病毒的易感目标,需要格外关注和保护。

老年人:每年呼吸道病毒流行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总是让人忧心忡忡。许多老年人本身就患有多种基础病,如血压高、血糖不稳定、心功能较差等。一旦感染新冠病毒,肺部很容易受到严重影响。更糟糕的是,部分老人居住偏远,子女不在身边,感染后发烧可能都难以被及时发现,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发展到肺炎中后期。所以,家中有老人的,一定要密切关注他们的身体状况,尽量减少老人前往人群密集场所的次数,外出时务必做好防护措施。

免疫力低下人群:像肿瘤患者、器官移植者、长期服用激素的人等免疫力低下人群,他们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面对新冠病毒时,几乎没有抵抗能力。例如,很多癌症患者术后身体极度虚弱,血象低、白细胞少,稍微受到一点感染,就可能引发全身链式反应。免疫抑制剂长期使用者,如肾移植、风湿类疾病患者,身体基本没有抵抗力,病毒在他们体内如同无人驱赶的“不速之客”。这类人群除了严格做好个人防护外,还应咨询医生,必要时采取额外的防护措施或调整用药。

慢性基础病人群:患有糖尿病、高血压、慢阻肺等慢性基础病的人群,表面看似正常,但背后却隐藏着诸多隐患。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影响免疫细胞的功能,高血压患者常年服药也会对身体代谢产生影响。而慢阻肺患者的肺部功能本就较弱,新冠病毒更是“雪上加霜”,会使呼吸困难症状加倍。这类病人往往还有一个共性,即不爱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缺乏锻炼、饮食重油重盐等。等到病毒来袭,才追悔莫及。因此,慢性基础病人群务必积极调整生活方式,严格遵医嘱控制病情,并加强个人防护。

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为了避免免疫系统排斥胎儿这个“半外来物”,母体的免疫力会主动降低,这就给了新冠病毒可乘之机。怀孕并非“护身符”,反而是感染风险增加的信号。孕妇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如需外出,必须做好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

频繁接触人群:教师、快递员、地铁安检员、医护人员等频繁接触人群的职业,虽然他们自身可能没有基础疾病,年龄也相对不大,但由于工作性质,他们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太多,感染风险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密闭空间中工作的人员,如电梯维保人员、地铁司机等,一旦感染,病毒传播速度极快。对于这类人群,不仅自身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做好个人防护,所在单位也应加强管理,制定完善的防控措施,同时也需要广大群众积极配合,共同降低感染风险。

个人防护升级:细节决定成败

面对新冠病毒的再次抬头,个人防护措施绝不能松懈。我们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入手,切实保护好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科学佩戴口罩: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公共交通、医院、商场等,以及通风不良的室内环境,或者接触高危人群时,建议佩戴N95或医用外科口罩。佩戴口罩时,要确保口罩紧密贴合面部,遮住口鼻,避免漏气。同时,要注意及时更换湿润或污染的口罩,切勿重复使用一次性口罩,以保证口罩的防护效果。

保持手部卫生:勤洗手是预防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揉搓双手至少20秒,确保手心、手背、手指缝、指甲缝等部位都能洗净。如果没有洗手条件,可以使用含70%以上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特别要注意的是,要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因为这些部位黏膜较为脆弱,病毒容易通过手部接触进入人体,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后,更要及时洗手或进行手部消毒。

社交距离与通风:减少不必要的聚集活动,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尽量缩短在密闭空间的停留时间。在家中或工作场所,每日应开窗通风2 - 3次,每次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这样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气溶胶传播病毒的风险。在办公或学习场所,提倡分时就餐,采用线上会议替代部分线下聚集活动,如有症状,应暂停到岗或到校,避免病毒传播给他人。

关注变异毒株动态:密切关注本地疾控部门发布的变异株信息,了解当前主流毒株的特点和传播风险。虽然现有疫苗对变异毒株仍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不同变异株的特性可能有所不同,我们要根据最新信息及时调整个人防护措施。例如,若当地出现免疫逃逸能力强的新变异株,可能需要更加严格地做好防护工作。

加强免疫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抵御病毒的关键。一方面,要及时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尤其是老年人、基础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按照官方建议接种针对新变种的疫苗,能够有效增强对病毒的抵抗力。另一方面,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保证充足的睡眠,每晚睡眠时间不少于7小时,同时适度进行运动,如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游泳等,或者进行适量的力量训练,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症状识别与应对:早发现早治疗

了解新冠病毒感染的症状,及时识别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对于控制病情发展、降低重症风险至关重要。

症状识别:新冠病毒感染的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干咳、乏力、味嗅觉减退等。部分人可能还会出现腹泻或结膜炎等症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毒株感染后的症状可能会有所差异,新变种可能伴随一些不典型症状。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提高警惕,及时进行检测。

及时检测:一旦出现可疑症状,可以使用抗原试剂进行自测。若自测结果为阳性,需立即进行隔离,并上报社区。同时,也可以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核酸检测,以获得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对于重点人群,如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免疫力低下者等,即使症状轻微,也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评估。

分级就医:对于轻症患者,可以选择居家进行对症处理。如出现发热症状,可服用退烧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按照说明书的剂量和用法服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若出现咳嗽症状,可根据情况使用止咳药物。但要注意,不要随意叠加用药,以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在居家隔离期间,要单独居住在一个房间,使用独立卫浴,尽量减少与同住者的面对面接触。每日对高频接触表面,如门把手、手机、遥控器等进行消毒,垃圾要密封处理,避免病毒传播。如果患者出现持续高热(体温超过38.5℃,且持续时间超过3天)、呼吸困难、意识模糊、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发展为重症。对于重症患者,医院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如吸氧、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呼吸支持等。

信息与心理管理:理性应对不恐慌

在新冠病毒再次抬头的情况下,我们要保持理性,做好信息管理和心理调适,避免过度恐慌。

关注权威发布:获取疫情动态信息时,要通过官方权威渠道,如国家卫健委、各地疾控中心、世界卫生组织(WHO)等。这些渠道发布的信息准确可靠,能够帮助我们及时了解疫情的真实情况,制定合理的防护措施。要坚决抵制谣言,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心理调适:疫情的反复容易让人产生焦虑、紧张等情绪,尤其是重点人群和曾经感染过的人。我们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通过线上方式与亲友保持密切联系,分享感受,获得情感支持。也可以尝试一些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缓解心理压力。如果焦虑情绪较为严重,影响到了日常生活,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同时,要认识到疫情防控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要做好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以平和的心态应对疫情的变化。

新冠病毒的再次抬头提醒我们,疫情防控不能有丝毫松懈。我们要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重点人群保护,科学应对,理性看待,携手共同抗击新冠病毒,守护我们的健康生活。

如果你对文中提及的防护措施的细节,如口罩的具体佩戴方法、不同人群的疫苗接种建议等感兴趣,或者还想了解更多关于新冠病毒新毒株的信息,欢迎随时告诉我,我可以进一步为你展开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