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男子热射病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小时!别低估高温的危害

发布时间:2025-07-09 17:48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河北的这位男子,从中午感到头晕,到深夜彻底失去生命体征,前后一共不到12个小时。不是中风,不是心梗,是热射病

很多人听到这三个字,第一反应是:热射病?听起来不严重啊,不就是中暑的一种吗?可偏偏,就是这个“中暑的亲戚”,在短短半天里,带走了一条命。

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中暑”?热射病到底跟普通中暑有啥区别?是不是中老年人更容易中招?还有,开空调、喝凉水、擦点风油精,到底有没有用?这些问题,很多人都在问,也都想知道答案。

再说得直白点,我们平时在大太阳底下干活、遛弯、骑车、晒太阳,到底会不会“热死”?这个“热”到底是怎么一步步从发烧演变成致命的?你有没有想过,咱们身体的温度调节系统,其实像个老旧的空调,时间一长、温差一大,它就容易崩溃。

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人,一旦机制失灵,后果就是致命。

先说清楚一点,热射病,它不是中暑的“高级版”,它是中暑的“终极形态”。

普通中暑,可能是头晕、乏力、出汗多,喝点水、休息一下就好了。但到了热射病这一步,身体温度已经飙升到40度以上,而且最致命的是——你出不了汗了。

你没看错,最初大汗淋漓,到最后却变成皮肤干燥发烫。为什么?因为身体已经调节不过来了。

汗腺罢工,血液循环紊乱,大脑开始“短路”,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器官接二连三跟着“熄火”。

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只是户外工人才会得。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

在实际临床中,我们见过很多患者,是在屋里中招的,尤其是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独居者。你想啊,屋里不开空调、门窗不通风,热浪一层一层堆积,就像把人“闷”在一个大蒸笼里。

加上年纪大的人本身体温感知能力下降,等感觉到“热得不行了”,往往已经到了危险边缘。

人的身体,其实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散热机制”。比如我们出汗、皮肤血管扩张、呼吸变快,就是为了降温。

但这套系统有个前提:得有“风”帮忙带走热气。如果外界环境本身就热得像火炉,湿度又大,那就像你拼命扇扇子,但空气压根不流动,反而越来越闷。

这种状态下,身体的“冷却系统”就彻底瘫痪了

说句不好听的,热射病在医学上就像“内火焚身”。

不是你发烧,而是你自己把自己“煮”熟了。温度高到40℃、41℃,脑组织开始水肿,肝肾功能急剧衰竭,心跳快得像打鼓,血压却像气球漏气一样掉下来。

到了这一步,人体基本就进入了“倒计时”状态

那问题来了,什么人最容易中招?答案其实很残酷:年龄越大,风险越高。因为老年人身体代谢变慢,汗腺萎缩,调温功能逐年下降,再加上一些人常年吃降压药、心脏药,本身血管反应就慢,等身体发现“中暑了”,往往已经晚了。

更别说还有糖尿病、帕金森、脑梗后遗症这些慢病的人,本身神经反应就迟钝,连“渴”和“热”的信号都感受不清楚。

还有一种人群也特别危险,就是“硬撑型中年人”。

明明已经头晕、恶心、心慌,却觉得“忍忍就过去了”。晒一天工地、骑一天外卖、跑一天业务,结果晚上回家倒下就再也没醒来。

我们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很多人真的是“拿命换钱”,才意识到这句话不是口号,是警钟。

还有一点,很多人以为只要出汗就是好事。其实不是的。

过度出汗反而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因为汗水带走的不止是水分,还有钠、钾、电解质。

这些东西一旦严重流失,心脏、神经就开始“罢工”。你会发现:头晕、乏力、腿软、心跳乱,这些都是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在作怪。

尤其是老人,一旦脱水,血压就像“滑梯”一样直掉到底

那到底怎么防?不是说不能出门,也不是要天天躲在空调房里不动。关键是——要学会听身体的声音

感到头晕、口干、心跳加快,就立刻找地方凉快歇着;比如出汗太多,别只喝白水,适当补点含盐饮料;比如每天定个时间喝水,不要等渴了才喝;比如穿衣服尽量宽松透气、浅色为主;比如上午10点到下午4点这段时间,能不出门尽量不出门。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就是空调。很多老年人怕“空调病”,不舍得开空调,结果反而热坏了自己。

只要不对着人吹,设置在26℃左右,房间保持通风,是非常安全的。别拿“节约电费”当借口,命都没了,电费省下来干嘛?

也别迷信那些“民间偏方”,什么风油精、冰毛巾、喝绿豆汤……这些只能短暂缓解不适,不可能阻止热射病的发生。真正有效的,是从源头避热、防晒、补水,及时识别危险信号,并且敢于“停下来”。

不是脆弱,是清醒。

再说个细节,有些人总爱晚上开窗睡觉,以为夜里凉快。殊不知,一些城市夜间热岛效应严重,外头比屋里还热,尤其对老年人,一觉醒来头晕胸闷,可能就是“热中风”的前奏。

所以夜间降温不能全靠“自然风”,适当开空调或电扇是必要的

我们在医院里见过太多因为“轻视热”而酿成大祸的病例。

有年轻的工人,也有退休的老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太相信自己的身体,太低估高温的杀伤力。

热射病不是“少见”的偶发病,它是高温季节的“常客”,而且一旦出现,死亡率极高。

根据《中国热射病临床诊治专家共识》中的数据,热射病的死亡率高达45%以上。这已经不是“偶尔中暑”的级别,而是一个需要全民提高警惕的公共健康问题。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越来越明显、极端高温天气越来越多的当下,每个人都应该有“防热意识”。

总结一句话:高温是自然的“慢性杀手”,它不会像车祸一样轰然袭来,而是悄无声息地让你“煮熟”在日常生活中。

尤其是年纪大的朋友,一定要把“防热”当成每天的头等大事

生命不是靠硬撑,而是靠智慧和警觉。

别等身体“热熔化”了,才想起开空调;别等眼前发黑了,才想起喝水;别等倒下了,才明白热射病的“温柔一刀”,有多致命。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热射病临床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0,29(8):901-905.
[2]中国气象局.2024年中国高温状况年度报告[R].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2024.
[3]王伟,杨晓红.高温热环境下中老年人热射病的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3,39(3):26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