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继续这样锻炼,你的血管就哭了!提醒:上了年纪,这5种不可取
发布时间:2025-07-07 22:35 浏览量:2
天儿一热,广场舞队伍又开始“人从众”了;健身房的“银发族”多了起来;朋友圈晒“暴走2万步”的大哥大姐,评论区都快挤爆了。按理说,这不是挺好?运动总比躺着刷剧强吧?
可我得泼一盆冷水——“锻炼”这事儿,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是怎么练都行。
前两天门诊来了个65岁的李阿姨,脸色发白,喘得厉害,心跳快得像在打鼓。我一问才知道,她最近跟着跳操视频每天跳一个小时,还是高强度间歇的那种。她说:“我看年轻人都跳这个,出汗多,应该好吧?”
我叹了口气,心说阿姨您这是把血管当橡皮筋拉呢?年纪上来了,血管可没你想的那么“弹性十足”。继续这么练,迟早出问题。
那问题来了:锻炼,到底怎么才算“对”?特别是中老年人,哪些方式其实是在“伤血管”呢?
我们今天就来盘一盘,上了年纪,这5种锻炼方式,真心不建议再继续下去了。
先说句扎心的。
中老年人的血管,跟年轻人的“弹簧管”不一样,已经开始变成“纸吸管”了。
有研究表明,超过60岁的人群,动脉弹性平均下降了30%以上,血压调节能力减弱,心脏泵血的负担也变大了。而很多人还在用年轻人的方式“暴力输出”,结果就是血管不堪重负。
我们接下来说的这5种“不可取”的锻炼方式,就是很多人掉坑的地方。你是不是也在“暴走”?走得越多越好?每天一万步,两万步,甚至三万步,拿着手机计步器卷得不行。可你知道吗?腿走多了,心可受不了。
长时间高强度走路,尤其在炎热环境下,会让血压飙升、心率加快,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就像水管里突然开了大水流。
年轻人可能还能扛一下,可年纪一大,血管壁已经老化、硬化,加上本身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走太多反而容易诱发心梗、脑卒中。
而且很多人走路姿势不对:低头、含胸、脚步重,不仅伤膝盖还让血液回流受阻,加重下肢静脉负担。
建议:每天快走30~40分钟,分段进行,走到微微出汗即可,不追求步数,务必穿合脚的鞋。再说一种更“豪横”的——爬山、登高、负重走。
这类锻炼方式,对心肺系统的要求极高。年轻人爬完一座山,喘几口气就缓过来了;但上了年纪的人,爬山就像给心脏加上了个哑铃,一步一喘,甚至会出现心绞痛、头晕、胸闷等症状。
很多人说:“我不怕,我锻炼得多!”可问题是,锻炼再多,血管年龄不会倒着走。
尤其是有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的人,如果在天气闷热或空腹状态下爬山,血管承受不了突如其来的压力,极易发生意外。
记得去年就有一位退休工程师,爬山途中突发心梗,抢救不及……
建议:中老年人不建议登高负重锻炼,特别是气温高、空气湿度大的天气。可以选择平地散步、太极、慢骑行等低强度的运动方式。
第三个“血管杀手”动作,叫做:高强度间歇训练。
你可能在短视频上看过这种训练:冲刺30秒,原地休息10秒,再来一个高抬腿、波比跳……年轻人练着都喘成狗,那中老年人跟着练,血压能不飙吗?
这类训练方式的核心是“短时间爆发”,对心率和血管弹性要求极高。而中老年人本身血管比较“脆”,心脏收缩能力下降,突然的负荷会导致心律不齐、血压骤升、血管破裂。
我见过好几个阿姨,跳完“燃脂操”后心慌恶心、脸发白,以为是低血糖,结果一查是心房颤动,差点没把自己练进ICU去。
建议:中老年人不适合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节奏要平稳、可控,避免快速起跳、急停等对血管造成冲击的动作。
第四种令人“头大”的锻炼方式是:晨起空腹锻炼。
很多人喜欢清晨五六点起床,空着肚子就出门跑步、做操,觉得“早上空气好、燃脂效率高”。但你知道吗?
晨起是心脑血管事件的高发时段。
这是因为凌晨到清晨,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心率自然就升高了,血液也变得更黏稠。如果这时候还空腹锻炼,低血糖+高血压+血液黏稠,叠加三重buff,血管简直就是在受刑。
更何况,大清早温差大,血管收缩剧烈,容易引发脑梗、心梗。我有个老病人,就是晨练途中晕倒在小区花坛边,幸亏路人发现得早。
建议:锻炼时间最好安排在早餐后1小时,或下午3~5点,避免空腹锻炼,特别是在气温偏低的清晨。
第五种“养生式毁血管”的操作,是:长期憋气式锻炼,比如“倒立训练”、“屏气拉伸”、“憋气深蹲”。
这类动作看起来没啥大动作,但对血管的压力却是“内伤型”。
憋气时,胸腔压力升高、血流回心受阻、脑供血减少,容易造成短暂性脑缺氧、头晕目眩。对于有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的人,这种压力的波动像是在试探血管的极限值。
特别是某些“养生健身法”宣传的“闭气导引”“内力练习”,不科学、不靠谱,反而容易出事。
建议:运动过程中保持自然呼吸,避免屏气、憋气等动作,尤其在做力量训练或拉伸运动时更要注意呼吸节奏。
说到这儿,可能有人要问了:“那我到底还能怎么锻炼?”
别怕,答案其实很简单:
适度、规律、多样化,才是上了年纪后锻炼的王道。
推荐的运动方式包括:太极、八段锦、平地快走、慢骑自行车、水中有氧、广场舞(非高强度)等。
记住一个标准:锻炼时微微出汗、呼吸稍快但还能说话、不感到明显疲惫,就是合适强度。
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胸闷、气短、心慌等症状,说明你的血管已经在抗议了,千万别硬扛。
血管,是身体的“管道工程”,一旦堵了、破了,后果很严重。
上了年纪,锻炼的重点不是“燃脂”“爆汗”,而是养血管、稳心率、保平衡。别再拿年轻人的方式“折腾”自己了。
运动不是万能的,选错锻炼方式,反而变成“慢性自残”。
别让锻炼,变成你血管的噩梦。
你平时锻炼中,有哪些“踩雷”的经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互相提醒,少走弯路。动动手指,保住血管。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心血管疾病预防与康复指南(2020年版)[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0,48(12):1000-1012.
2. 国家卫健委.中国居民运动指南(2021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