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直言:猝死人群中,绝大多数是“正常人”!如何才能预防?
发布时间:2025-07-13 01:21 浏览量:2
他,一名年仅39岁的中层干部,体检指标全正常;她,一位健康作息规律的教师,平时连感冒都少……可就在一次晨跑、一次加班、一次旅途中,他们突然倒下,永远没能醒来。这不是电影剧情,而是现实中上演的一个个猝死案例。
为什么看上去健康的人,会猝不及防地死去?难道平时身体好就是“假象”?我们又该如何防范?这些问题,值得每一个人警醒。
“他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走了?”这是家属在急诊室外最常说的一句话。猝死,往往没有预兆,短短几分钟之内,一个鲜活的生命就此终止。
根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我国每年因心源性猝死死亡人数超过55万,平均每天约15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40岁以下的“健康人”。
表面健康并不等于真正健康。很多人误以为只要体检正常、没有明显不适,就是健康人群。但一些重大隐患并不会轻易在常规体检中暴露出来。例如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都有可能在无症状状态下潜伏多年,直到某一次诱因触发,引发致命后果。
心源性猝死是最常见的猝死类型,约占80%以上。其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律紊乱等。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情绪波动剧烈而诱发室颤,最终导致心脏骤停。这些人往往自认为身体强壮,忽视了身体发出的“微弱信号”。
运动猝死的案例也在近年来频繁出现。健身房中突发倒地、马拉松比赛中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大量研究表明,剧烈运动本身并不会致死,真正的问题是“潜在病变+错误运动方式”。部分人本身存在先天性心脏病、隐匿性心律失常,在运动中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心律紊乱。
睡眠中猝死也是一种高风险表现。例如“猝死综合征”,常发生于夜间或清晨,患者没有任何预警,心电图也无异常。这类人群中,常常伴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夜间频繁憋气,导致血氧下降、心律不齐,最终诱发心脏骤停。
中医认为,猝死属于“暴死”“厥脱”范畴,多因气血逆乱、阳气暴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肝火旺、心气虚、痰湿中阻、情志失调等,都是诱发因素。中医强调调养为本,预防大于治疗,认为“心为君主之官”“百病生于气”,情绪管理、饮食起居皆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
猝死危险因素不止于心脏问题。急性脑卒中、主动脉夹层、肺栓塞等同样会导致突发死亡。这些疾病常表现为突发头痛、胸痛或呼吸困难,往往被忽视或误诊,错过黄金抢救时间。公众对这些症状的识别能力,直接影响生命存续的可能。
熬夜,是现代人健康的头号杀手之一。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大量研究表明,成年人每晚睡眠低于6小时,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48%。良好的睡眠质量,是抵御猝死的“免疫盾牌”。
情绪失控,也是猝死高危诱因之一。极度愤怒、悲伤或惊吓,会导致肾上腺素急剧上升、心肌耗氧增加、血管剧烈收缩,诱发心肌梗死或脑出血。医学上称之为“应激性心肌病”,临床上不少人在争执后突发晕厥、心跳骤停。
对中青年群体来说,工作压力与生活方式是猝死高发的根源。长期久坐、缺乏锻炼、高油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精神过劳,都会造成血管硬化、血脂异常、心肌劳损等隐性损害。健康不是靠“年轻”撑着,而是靠科学生活方式养出来的。
预防猝死的第一步,是学会倾听身体的“求救信号”。包括频繁心悸、胸闷、乏力、夜间憋醒、头晕眼花、突发出汗等,均是心脑血管系统处于“红色预警”状态。此时应及时就医,完善心电图、心超、动态心电图、冠脉CT等检查。
定期体检至关重要,但不能只看“表面数据”。尤其是心电图异常、血压波动、血脂升高等指标,虽未达到诊断标准,却可能是“亚健康”阶段的信号。医生建议35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全面体检,50岁以上应增加心脑检查频率。
生活中可通过科学方式降低猝死风险。如戒烟限酒、规律作息、控制情绪、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中医推荐“早睡早起、调和五脏”,饮食上可适量摄入山楂、枸杞、红枣等益心养血之品,长期坚持有助于强心健体。
运动应以“适度、规律”为原则,避免突击锻炼、高强度间歇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行、太极等,既能增强心肺功能,又可调节血脂血压。运动前应做好热身,运动中注意心率变化,运动后避免骤停。
对高危人群,家庭常备急救设备也非常关键。如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血压计、血糖仪等,能在紧急时刻赢得宝贵时间。同时,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术(CPR),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家人负责的重要技能。
医生提醒:猝死并非毫无征兆,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从医学角度看,99%的猝死都可以通过早期识别和干预避免。防猝死的关键,在于改变生活方式、重视身体信号、定期健康管理。
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霍勇,杨跃进,等.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06):451-460.
[2]张清,李建京,陈红.心源性猝死的流行病学与预防策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2,31(04):437-440.
[3]王云峰,刘建平.猝死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23,30(0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