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射病高发期已至!河南有数百人中招,医生:入伏后这七点要注意
发布时间:2025-07-12 22:24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热射病,听起来像离我们很远的医学词汇,但这个夏天,它就在你我身边。不是个例,不是罕见病——这是可以在短时间内“要命”的急症。
河南已经有数百人中招,大多是在烈日下劳作、运动,或者只是待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房间里。问题在于,我们真的知道热射病是怎么“盯上”人的吗?又该怎么防它、识它、避开它呢?
每年一入伏,天气就像突然被调到了“爆炒”模式。
有时候你只是出门买个菜,回来就觉得头晕眼花、心跳加速,甚至喘不上气。这是中暑还是热射病?两者怎么区分?很多人以为热射病就是中暑加重版,其实这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中暑是身体发出警报,而热射病是直接拉响生命的红灯。一旦发展到热射病,死亡率能高达50%。
对,就是一半的人可能救不回来,而且来得快、毫无征兆地快。
这不是危言耸听。
热射病的“狡猾”就在于,它常常让人以为只是“热得有点难受”,但其实身体内部早已乱成一锅粥。体温飙到40℃以上,神志开始模糊,说话打结、走路不稳,甚至昏迷。
就像一台过热的电脑突然死机,身体的散热系统彻底崩溃。关键是:这一切,可能就发生在你出汗都出不来的时候。
汗腺罢工,皮肤干热——这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
年纪大的人尤其要当心。
为什么?因为老年人身体里的“空调系统”早就没有年轻人那么灵敏了。汗腺退化、血管弹性下降、对温度变化的感知慢半拍,热量在体内“憋着”,排不出去。
再加上很多老人本身就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身体本来就负荷重,遇到高温更是雪上加霜。你以为只是坐在屋里看电视,没出去晒太阳,就安全?错了。
室内如果没空调、没风扇、窗户紧闭,那就是个“热牢笼”。
空气湿度也是个“隐形杀手”。35℃干热你还能忍,35℃加80%湿度,那就是“蒸笼”。
汗水排不出,体温散不掉,身体像是被裹在保鲜膜里。河南、湖北、安徽这些地儿,一到入伏,气温高、湿度高、风小、阳光毒,是热射病的天然温床。
你要是还穿着化纤衣服、喝着热汤、不开窗——等同于在给热射病铺红毯。
有人说,那我多喝水不就行了?喝水有用,但不是万能。
真正有效的,是你得懂得避开那些“热死人的坑”。早上十点到下午四点,别出门“硬刚”太阳,不要在烈日下运动、干粗活。
别迷信“锻炼要出汗才有效”,在这种天气里,出汗不是标志,是警告。
另外一个常被忽略的点,是穿衣。
穿错衣服,等于自焚。深色衣服吸热,紧身衣不透气,尼龙、涤纶这些“塑料布”材质根本不让汗出来。
夏天该穿的是浅色、宽松、纯棉或亚麻的衣服,能透风、能吸汗,给身体喘口气的机会。
饮食上也有门道。别吃太油、太辣、太咸的东西,这些会让你身体“上火”,再加上天气热,肠胃负担重。
也别猛灌冰水、冰饮料,看着解渴,实际上会让血管突然收缩,容易引发心梗、脑梗这类突发事件。尤其是有基础病的人,喝冰饮就像在玩命。
正确做法是:常温水、稍微加点盐的淡盐水、绿豆汤、冬瓜汤这些,能补液、补钠、利尿又清热。
别忽略“动静之间”的学问。夏天不是不动,而是要动得巧。
早上六七点、晚上七八点,是相对凉快的时候,可以出去走走,但别太快、别太久。屋里可以做点拉伸、太极、八段锦这种“慢活儿”,既能活动筋骨,又不至于出大汗。
最忌讳的是饭后马上出门暴走,那是给心脏加压。
家里的环境也要“扛得住热”。开窗通风、拉上遮光窗帘、地面洒水降温、放盆水加湿,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土办法,但真有用。
如果有空调,记得别调太低,26℃左右最适宜,太凉容易引发空调病、风湿,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冷风直吹关节,分分钟疼得你夜里睡不着。
别小看“热疲劳”这个词。有时候你只是觉得没劲、没胃口、头有点晕,其实身体已经在发出信号。
这个时候如果你还不休息、不补水、不降温,很可能下一步就是中暑,然后一步步滑向热射病。不怕你热,就怕你没感觉。
热射病最怕的,就是“无感发作”。
对于子女来说,别只顾着自己凉快,也要盯着家里的老人。他们不说不代表不难受,有些老人节俭惯了,舍不得开空调,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热过头”了。
要定时提醒他们喝水、换衣、通风降温,也可以在房间里放个温湿度计,一旦温度超过32℃、湿度超过60%,就该警惕了。
还有一点要说清楚:不是只有户外才有风险,厨房、浴室、闷热的公交地铁、开着发动机的车里,这些地方都可能成为热射病的“陷阱”。尤其是车里面,哪怕只下车几分钟也不要让人待在车里,哪怕窗开着。
每年都有孩子、老人被困车内中暑死亡的悲剧,这不是新闻,是血的教训。
说到底,热射病不是天灾,而是可以预防的人祸。
只要你了解它、尊重它、防范它,它就没那么可怕。怕就怕我们把它不当回事,或者认知模糊,把危险当成“只是热得难受一下”。
中暑不等于热射病,但热射病一定是从中暑一步步走出来的。
夏天不是不能过,而是得会过。顺着天时,调整节奏,舍得休息,懂得保命。
不是逞强才能活得好,而是识得冷暖、见得分寸、懂得退让。
别以为“我年轻我扛得住”,热射病对年轻人一样不客气。
高温下跑步、骑行、健身房不开空调盲目训练,这些看上去“很健康”的行为,在错误的时间做,就是“自我伤害”。
人是热出来的,也是救回来的。
入伏这段时间,别硬撑,不逞能,学会“凉着活”,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1]王晓宇,韩静.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防治对策[J].中国急救医学,2024,44(5):401-405.
[2]刘芳,张磊,陈志华.高温环境下老年人热射病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9):4896-4899.
[3]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中暑健康教育核心信息手册(2023年版)[M].北京: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