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第一期645名毕业生来自哪21个省份,他们的素质如何?

发布时间:2025-06-18 05:17  浏览量:2

民国时期,虽然教育水平不咋的,但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其实不少。黄埔军校在国共合作办学的前提下,吸纳了全国各地的精英人士,开办之初的黄埔一期生,他们之中大多数是有文化的年轻人。其中有学霸、教师、战士、媒体从业者等人士。他们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这段历史不仅关乎战争,更是他们这代人的热血与选择。让我们共同看看645名黄埔一期生这些鲜为人知的“冷知识”

图片取材网络

湖南:197人(占比30.5%)——每三个黄埔生中即有一名湖南籍学员;号称“黄埔一期学霸”的蒋先云就是湖南人,录取考试揭榜时,他考试成绩第一;

广东:108人(占比16.7%)——有地缘优势等,仅次于湖南的第二大生源省份;

陕西:57人(占比8.8%)——北方省份中人数最多,含杜聿明等名将;

江西:42人(占比6.5%)——毗邻湖南广东,有胡信等学员代表;

浙江:37人(占比5.7%)——自古浙江文教较为发达,知识青年不少,胡宗南等将领故乡;

广西:37人(占比5.7%)——有尚武风气等因素。贵县、容县籍学员较集中。

其余省份的人数具体如下:

安徽:25人;江苏:24人;四川:21人 ;湖北:16人;

贵州:15人;云南:13人 ;山东:11人;福建:11人; 山西:10人;

河南:10人;河北:4人 ; 甘肃:3人 ;蒙古:2人;吉林:1人;黑龙江:1人。

从人数分布来看,华南地区人数较多,比如湖南、广东、广西等。

图片取材网络

在当时教育经济非常落后的中国,有人可能认为黄埔一期生只会舞刀弄枪,是没有文化的“粗人”。但实际录取的学生堪称“学历天团”,丝毫不亚于如今的重点大学。许多人肄业是因为生逢乱世、人各有志等原因。

当年黄埔军校招生,要求是 “中学毕业及与中学相当程度之学校毕业”。这门槛看着不算高,但是有些报考的年轻人学历可不低。

黄埔一期生里有 18 位是正儿八经的大学生,如北京大学的陈以仁(未毕业)、上海圣约翰大学的耿泽生,妥妥的名校高材生,其中有4位是未毕业。

大学生里面肄业生有 63 人(曾扩情、贺衷寒等),这些人,放现在就是休学创业、出去闯荡也是社会的潜力股。

专科这块,专科正式毕业的有 26 人,但是专科肄业生 46 人(陈赓等人),所以有专科学历背景人数达到了72人。

师范类的情况也很有意思,师范毕业生有 46 人,其中 2 人没毕业。再看高中相关的,高中毕业生足足有 159 人,其中有9人高中未毕业。

图片取材网络

高级职校毕业的有 15 人,讲武学校生(在当时可以视同为高中生)69 人,其中有60人肄业去了黄埔一期。

初级师范毕业(可以视同为中专)的 18 人,初中毕业 15 人,小学毕业 69 人,小学肄业 4 人。

当然,学历也是五花八门,但是在当时这批人是属于文化人的典型代表了。黄埔一期生中学毕业以上(包括等同者)的人数达到了 440 人。而黄埔一期生总人数是 645 人,这一算,中学毕业以上学历的占比高达 68%。也就是说,每 10 个一期生里,差不多有 7 个学历水平都在中学及以上。

所以啊,黄埔一期生可不是一群只懂打仗的莽夫,人家学历层次丰富,有不少高学历人才,真要论文化水平,那也是相当拿得出手的,文武双全才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图片取材网络

这届学生的学历背景极具分量。国内高校大学生中,陈以仁在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有过求学经历;耿泽生来自民国时期有 “东方哈佛” 之称的上海圣约翰大学;蔡光举毕业于南方学术重镇厦门大学;孙元良毕业于北京法政大学,其专业在当时国家法治建设中意义重大;周惠元毕业于培育教育人才的北京师范大学;此外,还有毕业于上海大学的徐石麟和广东大学的黄彰英等等。这些学历就算到了现在,也不容小觑。

同时,本届学生中不乏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优秀人才。顾濬曾留学现代大学发源地德国柏林大学;宣侠父于日本帝国大学肄业,接触到诸多先进思潮;刘云毕业于法国飞机学校,在航空业起步阶段掌握专业技术;万少鼎留学法国,他们的留学经历积累了独特的知识储备,带着“洋墨水”回国,在当时他们眼界和见识可以说远超一般人。妥妥是黄埔一期生里的“隐藏大佬”,文武双全的属性直接拉满。

其他学历的代表学生有:蒋先云毕业湖南省立三师范学校,李默庵毕业于长沙师范学院,郑洞国毕业于湖南商业类的专科学校;曾扩情有北京朝阳大学求学经历,陈赓和王尔琢都有专科学历背景;左权是毕业于醴陵县最高学府渌江中学的优秀高中生。

图片取材网络

这批黄埔一期的学生,还有个有意思的现象:第一期学生入校前,大多已经在社会上 “摸爬滚打”,阅历相当丰富,也真称得上是人才济济、精英扎堆!

黄埔一期毕业的学生一共 645 人,超过一半(357 人)入校前就有社会经历。这些人里,当过兵的就有 167 个,比如范汉杰、王驭欧、李靖难这些人,在进黄埔前,就已经在各个军队里任职了。范汉杰更厉害,他不仅有测量学校专业背景(炮兵等兵种需要),而且入校前就已经是少将军衔,王驭欧也是湘军的少校,妥妥的 “军队老炮”。

教师群体也不少,有 109 人。像大家熟悉的徐向前、胡宗南、周士第等这些后来的风云人物,早年都站在三尺讲台上教过书,有的教小学,有的教中学。李之龙教过中学,黄鳌还在职业学校当过教员,如果不是生逢乱世,教书育人的职业就是他们安稳的一辈子。

图片取材网络

搞党务政治工作的有 60 人,赵志超就很有代表性,他还是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吉林代表,在政坛上已经崭露头角。新闻圈也有黄埔一期的身影,王汝任当过陕西《明天报》的总编辑,贺衷寒做过《上海时报》的记者,还有编辑、通讯员、特派员,媒体各个岗位都有他们。更别说李荣、宣铁吾这些在印刷行业打拼过的,他们都属于传媒界的前辈基人物。此外,还有五四运动地方带头人和工运、农运的负责人,像张隐韬、蒋先云这些人,当年在各地组织职工运动,为工人权益奔走,那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不得不说,黄埔一期学生的社会阅历,可以说是精英璀璨,为他们成为将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埔一期生这些鲜为人知的“冷知识”,有些可能颠覆了你的想象,这批平均年龄不过20出头的年轻人,日后深度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他们不光打仗猛,起点也出乎意料的高!

“湖南兵团”很能打? 197个湖南兄弟几乎占了1/3!广东紧随其后。有的省份人数仅个位数,地域不平衡这么明显,是偶然还是背后有啥门道?这惊人的集中度,对后来格局影响有多大?

图片取材网络

“学霸军团”名不虚传! 谁说当兵的没文化?68%高中及以上学历,北大和圣约翰海归都有!打仗真需要这么高学历吗?知识在战场上到底值几个钱?会不会有点“浪费”?

他们中过半人入学前就是“社会老炮”!有扛枪的少将(范汉杰)教书的名将(徐向前胡宗南都当过孩子王)办报的记者搞工运的领袖...五花八门的履历,是他们日后叱咤风云的关键吗?

所以,黄埔一期这“超高配置”的起点——超级地域集中超高学历超丰富阅历——到底是他们成就历史的“基石”,还是那个风云激荡时代的特殊产物?如果少了其中任何一样,这段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种写法?

你觉得呢?是“英雄造时势”,还是“时势造英雄”?这批人的传奇,到底靠的是个人本事,还是赶上了好“配置”?

欢迎留言讨论

资料来源:《黄埔同学录》《百年黄埔》等黄埔军校相关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