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坦言:不要盲目进补!这六种保健品吃得越多,身体负担或越重

发布时间:2025-07-12 21:20  浏览量:2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长期以来,保健品被不少人视作健康的“护身符”。尤其是中老年群体,常年服用多种保健品,甚至出现“保健品代替三餐”的现象。

保健品不是万能药,并非吃得越多越好。过量摄入一些成分,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持续性的负担,甚至引发潜在风险。

本文聚焦六类常见的保健品,分析其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围绕健康误区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展开探讨,帮助大家建立科学合理的健康观。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保健品不是药物

它们是食品管理范畴下的特殊食品,其目标是调节机体功能,不能替代治疗。很多人误将其等同于治疗药物,事实上这是一个严重的认知误区。

尤其是当摄入量超标摄入方式错误时,本意是“保健”,结果却可能引发身体代谢负担、肝肾损伤,甚至干扰正常生理功能。

我们先来看维生素类保健品。维生素确实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但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

以脂溶性维生素A为例,长期高剂量摄入可导致肝脏毒性骨质疏松头晕恶心等症状。水溶性维生素虽然容易排出,但长期过量补充仍可能造成肾脏负担

一些人每日多种维生素全覆盖,实则是在给身体制造“负担清单”。

再来看钙片与维生素D补充剂

对骨质疏松高风险人群,科学补钙是有益的。但有些人没有缺钙也长期服用大剂量钙片,忽略了一个前提——钙的吸收是有限的。

钙摄入过多不仅可能引起肾结石,还可能导致血管钙化,增加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维生素D的补充也需谨慎,过量可能引发高钙血症恶心乏力心律异常等问题。

补什么、补多少,需以检测为依据,而不是“听别人说”。

蛋白粉与胶原蛋白类产品近年来被广泛宣传为“抗老神器”“增强免疫”。

但问题在于不少人本身饮食结构中已经蛋白质充足,再额外大量摄入,肝肾需要额外代谢这些多余蛋白质,长期可能诱发肾功能异常或代谢紊乱。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盲目进补蛋白质类产品,可能加重病情。

身体所需的营养,首选应来自均衡饮食,而不是过度依赖补剂

抗氧化类保健品也值得警惕,例如辅酶Q10、花青素、番茄红素等产品。虽然抗氧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氧化应激,但人体本身也有强大的抗氧化系统

外源性抗氧化剂大量补充,可能干扰机体内源性抗氧化功能的调节机制。部分研究甚至提示,长期高剂量摄入抗氧化剂可能削弱免疫系统的自然选择功能

抗氧化不是越多越好,人体有自身平衡机制,干预过度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还有一类不容忽视的是调节血糖、血脂类保健品,如苦瓜素、葛根提取物、红曲米等,有些产品声称可“平稳血糖”“软化血管”。但这些保健品中的有效成分多以提取物形式存在,含量难以精准控制。

长期依赖这些保健品,可能掩盖疾病的真实发展,延误正规治疗。更严重的是,一些人盲目停药改服保健品,最终导致病情反弹。

正规监测与科学干预,才是慢病管理的核心

增强免疫力类保健品也广受欢迎,尤其一些含有灵芝、虫草、玛卡等成分的产品,备受推崇。但需要指出,这些成分在传统中药中确有记载,但现代研究尚未充分证实其长期效果及安全性。

免疫系统是极为精密的网络结构,随意干预容易引起失调免疫力并非越强越好,而是保持平衡与稳定

过度刺激可能导致过敏、炎症甚至自身免疫紊乱

说到这里,不少人可能会问:“那保健品到底还能不能吃?”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缺乏症或生理需求

经医生评估后确实缺铁、缺钙、维生素D不足,这时候按需补充是合理的。盲目补充、长期大剂量服用、无症状状态下跟风进补,这才是最需要警惕的行为

人体代谢系统是一个高度精密的系统,随意摄入过量成分,是一种“隐性透支”,可能今天不显症状,但长期可能埋下隐患。

不少人误把“天然植物”视为无害,其实植物类保健品同样可能存在肝肾毒性或代谢干扰

例如某些含有苦杏仁、马兜铃酸提取物的产品,可能直接伤害肾脏。“天然”不等于“安全”,更不等于“适合所有人”

任何产品进入体内,都会参与代谢,产生影响,关键在于是否真正需要

生活方式角度看,提高健康水平,最核心的依旧是规律作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

这四个方面看似简单,却是维护健康的“基本盘”。保健品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成为生活的主角

许多慢性病的干预,靠的不是瓶瓶罐罐,而是日复一日的生活习惯调整。

预防角度出发,比起花大价钱购买各种保健品,更值得关注的是每年一次的体检、每天30分钟的运动、每一餐的营养均衡。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才是真正决定健康走向的关键。

不要把健康寄托在某一类产品上,而是要建立起对身体状态的真实认知与长期管理意识

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点是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许多保健品宣传掺杂大量夸大成分功效的语句,甚至伪造数据,消费者常常缺乏判断力,容易被误导建立科学的健康素养,是防止被“忽悠”的第一道防线

获取健康知识时,应以权威医疗机构、正规医学期刊为参考,而非社交平台上的“养生博主”或“经验分享”。

回到主题,这六类保健品——维生素类、钙与维生素D、蛋白粉与胶原蛋白、抗氧化类、调控血糖血脂类、增强免疫类——本身并非“有害”,关键在于是否真正需要、是否合适人群、是否遵循科学原则

过度摄入、错误使用方式、以偏概全的理解,才是保健品给身体带来负担的根源

健康不是靠补出来的,是靠养出来的

如果把保健品当作健康的“保险”,那前提也必须是你已经做到了正确的“生活投保”。真正的健康,是每一顿饭、每一次运动、每一个好觉、每一份情绪稳定所积累的结果

至于保健品,确实可能有用,但前提是用得对,用得准,用得少。科学补充、合理使用、量需适度、严守原则,这才是保健品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要让“保健”变成“负担”,更不要让“进补”变成“伤身”。

参考文献:

[1]赵文华,胡小琪.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变化趋势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24,40(04):302-306.

[2]王琳,李娜,邹莉.保健食品过度摄入的健康风险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06):641-645.

[3]张毅,周蓓.中老年人群保健品使用现状及其健康影响[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4,45(01):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