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女生因与乌克兰选手亲密遭开除,律师质疑处分合法性

发布时间:2025-07-14 19:53  浏览量:2

李某某因与外籍电竞选手私密视频外泄,遭大连工业大学拟开除学籍,消息一出,全国舆论瞬间爆炸。

这场风波下,舆论充斥着对校规尺度和校园权力边界的震惊和质疑,法律人士也开始质问校方处罚是否失当、程序是否合规。

整个故事荒诞得如同一则黑色剧本,却又发生在2024年12月的热闹现实里。

那天,21岁的李某某不过是在上海参加一场电竞赛事——CS2的舞台,这本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自由和激情。

不料仅仅三小时的相识,就把她的人生轨迹狠狠甩进了舆论的漩涡。

遇到的对象还是乌克兰退役电竞明星Zeus,37岁、已婚。

两个人怎么在短短时间里擦出火花,这外人也很难想象,总归事后情到深处,已经走到了一起。

或许那时候的李某某,并不知道这场“邂逅”会让她的生活被点燃并烧得一干二净。

最具爆炸性的,是Zeus竟然在粉丝群里发小视频,难以置信地暴露了两人的亲昵画面。

视频里,李某某洗澡后,仅裹着浴巾的镜头成了全网热议的源头,也一瞬间毁掉了她之前作为普通女大学生的所有身份安全感。

网络舆论如潮水般不分青红皂白地涌来,更有网友将此事上升到“崇洋媚外”“污名化中国女性”的高度。

看着这些冷冰冰的评论,我不禁想——一个年轻人,在面对外界种种诱惑和认同焦虑时,到底背负着多沉重的心理压力。

李某某被推上风口浪尖,大连工业大学随后也没让风暴等太久。

半年后,学校高调发布公告,认定李某某行为已对校誉造成恶劣影响,要对她开除学籍。

公告文风冷漠,程序却让人生疑。

其实学校在4月中下旬已经给她寄过处分告知书,这次公告只是“补刀”,等于板上钉钉,还公开李某某名字,连点留情余地都没有。

很多人看到这里不禁要问,一场私密关系的曝光,究竟算谁的错?

女孩的不谨慎固然有责任,但当事人恶意传播不雅内容,难道更应该被舆论关注?

可是整个事件滚滚向前,似乎没人关心真正被伤害的是谁。

李某某的生活隐私、名誉乃至未来,都在无情机器和冷漠公众的夹缝里粉碎了。

此事也引来了律师和法学教授的关注。

有权威律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连工业大学援引的相关校规和法律条款其实并不适用于“开除学籍”。

校方用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三十条,本质上只是关于“退学”手续的规定。

也有专家强调,李某某的行为属于校外私人行为,和学校秩序、教学又有什么直接关系?

而且,公开学生的全名更是明显的隐私权侵犯。

这段时间里,我反复琢磨:在本应保护学生成长和隐私的高校,权力竟能大到如此肆无忌惮地决定一个人命运吗?

争议之下,网络上的声音出现了分水岭。

支持“大义灭亲”的网友觉得女子帮外国人“抹黑中国人”,严重伤害民族尊严,她必须为集体形象负全责。

他们大谈校规社会公德,把处分解读成必要的“清理门户”。

而反对者大多表示,女生才是视频泄露的直接受害者,为什么学校只罚她而不让视频传播者——Zeus——承担责任?

她只是没能完全保护自己的隐私,却被社会上各种力量联手再次伤害。

说到底,我们的社会是不是只会盯着弱者去惩处?

总是让最脆弱的人成为“典型”?

网上还有激进者扒出了大连工大的校规,声称这是保护“学风”,结果发现条款内容让人瞠目结舌,比如“禁止婚前性行为”“禁止观看淫秽视频”等。

这些规定原本出自“管理”之名,可真能把大学生的人生全部握在手里吗?

这个话题像多米诺骨牌推倒了一批又一批的讨论,既让人感慨到现代大学的“自由”和“管理”如今竟在如此敏感而残酷的事件里交锋。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有学生因为“声誉”问题和“私密行为”被处理。

2019年某校学生就因公共场合与异性有不当行为被记过,并未进一步激化为“开除”,学生后来还悔过表现良好。

国外的处理更“温和”,例如经济利益相关损害名誉的事件,多是以警告、道歉、退还不当利益为主。

可见类似事件并不鲜见,但开除学籍、且公开姓名的做法,还是极其罕见。

现实里,有多少人愿意在大学期间经历这样一场“人生灭顶之灾”?

再回头看李某某——她也许一时冲动,也可能无视了舆论,那一晚悄然发生的故事,其实本就是无数年轻人青春里会遇到的“成长风险”。

但她碰到的不只是“成长的代价”,还遭遇了冷漠体制和恶意传播的合谋。

朋友们,有没有想过:长辈口中的好大学、稳定校园,真的是安全港吗?

学校处理得如此武断粗暴,责任和权力边界在这里好像一笔糊涂账。

法学副教授陈先生点出了制度根本:大学生校外恋爱其实是私事,远没到要上纲上线、公开开除的地步。

只有涉及扰乱秩序或违法犯罪,校方才能顶着“教育教学秩序”来发落学生。

而且,这样公开学生被开除的信息,很容易演变成网络暴力,让学生从此难以自持。

每次看到网友用“道德制高点”在女生身上反复补刀,我都心里一疼。

李某某是错了,但她更无处可逃。

我们是不是太习惯用集体荣誉压垮个人空间,把所有社会丢失的“面子”都让一个20多岁的女生来买单?

我们不该忽视这样一件事:年轻人本就容易冲动和失误,成长一定会伴随着试错。

如果总是用最严苛的社会惩罚方式去对待犯错者,那么谁还敢在错误后站起来?

制度重要,规则也重要,但如果不能保护个体合理的隐私和成长的权利,那么,只会让人越来越不敢表达和尝试。

大连工业大学这个处分,是不是单纯地把“丑闻”一刀切地清理出门,却没问问:我们的教育、管理、舆论,真的在帮助学生成长,还是只是在保护制度的体面?

希望经此一役,无论是大学、学生,还是社会,能对“校纪校规”和“社会公义”多一分温情和反思。

舆论热浪终会过去,但一个被毁掉的人生,能重新来过吗?

谁又会在这起看似简单的处分风波里,变得更懂得世界的复杂和柔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