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心理学
发布时间:2025-07-14 20:23 浏览量:2
各位同学好,今天我们来讲“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流派特别多。社会科学就是有这种现象,派别纷争。不像自然科学,派别比较少。因为社会科学“什么是正确,什么是不正确”,它的争议是非常大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就是潜意识理论,以及行为主义心理学,这是属于心理学当中的显学。另外显学还包括认知心理学等。我们今天讲行为主义心理学。
(行为主义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流派之一,当然它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它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它说,精神分析的潜意识理论,这是一个假设。这个潜意识是不可测量的、不可观察的,脑子里头的东西你咋说得清?因此,行为主义研究的重点是外在的、客观的、可测量的、可观察的行为。它这一派认为“我是最科学的”。
当然每一个学派都会强调自己是最正确的,这很正常。但在我们的实践当中发现,其实无论是精神分析学派还是行为主义学派,还是心理测量的内容,还是认知学派,还是人本主义学派,还是完形学说等等,这些其实在心理干预的实践当中都是有作用的,都能解释我们心理的一部分现象,都是客观规律的一个部分。我们避开基础理论的争论,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行为主义学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它的经典理论叫“强化理论”。这个强化理论是什么意思?就是当我们个体的行为、情绪,甚至包括生理,出现了我们预想的行为、希望的行为,那么你给予他好处,或者让他远离他讨厌的东西,就会使这种的行为、情绪、生理趋向于重复。趋向重复并不等于说一定会出现,但是它有这个趋势,有重复出现的趋势。
如果出现了某种行为,你给予他好处,就叫正强化;让他远离坏处、远离讨厌的事情,就叫负强化。正、负强化皆称强化,正、负强化都是强化,都是使这个行为趋向于重复出现。
比如你今天表现好,我给你奖金、给你钱。假定你是喜欢钱的、对钱敏感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对钱敏感,假定你对钱是敏感的,这个称之为正强化。今天你表现好,给你一个提早下班的机会,假定你这个人,下午上班比较厌烦、比较累,给你提早下班的机会就是远离厌恶,这也是属于强化。
跟强化对应的叫惩罚。当个体出现某种行为、情绪和生理指标时,你给他一个他讨厌的东西、给他坏处,或者让他远离他喜欢的东西,这就称之为惩罚。受到惩罚以后,这个人的行为、情绪和生理指标就趋向于但不一定,但有这个趋势,趋向于受到抑制。
如果出现某一个行为、情绪、生理指标,你给他一个坏处,这称之为正惩罚。让他远离好处,称之为负惩罚。正、负惩罚,通通是让这个行为受到抑制。
这叫强化、惩罚。强化、惩罚两个合起来称之为强化理论。强化理论并不是仅仅包括强化,它是把强化跟惩罚这两个东西并在一块,称之为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说,我们人出现了千姿百态、各种状态,实际上全都是受到强化、惩罚(后)被调控成的。比如我们为什么坐着上课,人是天生是坐着上课的吗?人其实不是天生坐着上课的,你去看一年级的小孩刚上学的时候,他们会上课突然起来散步的。其实从人的生理状况来说,当然上课散散步更舒服。但是我们成人为什么都是坐着听课的?这是被社会强化、惩罚形成的。你上课的时候坐着听课,老师就会表扬你;你起来散散步,就会挨批评,这就是惩罚,表扬就是强化。如果你上课的时候,突然站起来遛个弯,回去又可能被你老爸暴打一下,这就是惩罚。社会不断地通过强化与惩罚,终于把我们的所有的人的行为调控到坐着听课。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稳定的行为是长期的强化、惩罚的结果。
当然,我们这个强化、惩罚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奖罚。因为奖励只是正强化,强化还包括负强化,远离延误也是属于强化。我们平时讲的奖罚,只是强化、惩罚的一半。惩罚也不光是给他苦头,还包括远离他喜爱的东西。
我们从这个道理上,我们还是很好理解“什么叫强化,什么叫惩罚”。让行为重复出现的是强化,让行为受到抑制的是惩罚。但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多人对于强化、惩罚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操作误区很多。
比如说我们现在独生子女一代的小孩,普遍发现他哭闹比上代要严重很多。为什么?原因很简单,现在小孩少,所以小孩一哭,于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保姆都扑上去安抚他、抱他、给他吃的、喝的、 答应他的要求。本来小孩哭闹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现在由于太宝贝了,好像不能让小孩哭。于是独生子女一代比前一代形成了一个强烈的观念,这观念就是:我哭,好处太大了。所以现在独生子女的孩子特别难带,因为这些难带就是周边环境把他强化成这样的。
当然了,我们并不是说“孩子哭,任何时候都不理睬他”。孩子哭,适度地呼应是必要的,但是你的呼应过度就会形成巨大的哭的强化,就闹腾的厉害了。孩子哭其实是很正常的事,大家不必过于惊慌。
我们在生活中,我们强化、惩罚不当,不但会形成行为上的紊乱,还会导致许多心身疾病,比如说顽固性头痛、皮肤瘙痒、胃溃疡、肠易激综合症、高血压 、糖尿病等等。我就碰过一个孩子,他拉肚子一塌糊涂,怎么也治不好。一查,是因为他拉肚子好处太大了。他只要一拉肚子,考试不及格,父母就安抚他了,对成绩的追究就没了。慢慢他就形成一个概念“拉肚子好处太大了”,腹泻当然是治不好。我后面通过行为主义地调控,再加上精神分析流派的催眠调控,我把这个人调好了。同时也要告诉他父母,你(孩子情况)是怎么形成的。
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很多人对强化、惩罚搞错的。还有例子很多。
比如说你的朋友叫你的外号,你很生气。你会发现,叫你外号很生气,这个外号就铁定叫定了。为什么?人家叫你外号就希望你生气,你一生气就形成了一个强化,调动了别人叫外号的积极性。大家越叫越有劲,所以叫你外号(如果)你生气,你这外号基本上就粘牢了。正确的做法是:没反应。
还有谈恋爱当中有的人闹假自杀。比如我有一个学生,他女朋友老是去跳河。一跳河,这个男孩子就非常的紧张,派人去把她捞出来,好言好语哄她、陪她看电影、买好吃的。这个女孩子跳河就没完没了。实际上他那个学校里头那个湖很浅的,跳也死不了人,但是老是跳也不是个事,万一哪天跳出事。我就跟这个学生说,我说:“你强化、惩罚方向错了,她跳湖你很紧张,对她好吃好喝的伺候,是对她跳湖的强化。正确的做法是:她一跳湖,就打一个电话告诉她同班女同学,把她捞上来,同时你要唱着小曲、迈着方步慢悠悠、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踱着方步慢慢地走了。”结果搞了两次,这个女孩子果然以后就不跳湖了。为什么?跳了没用。因为她以前跳湖是有激励机制,现在她跳了没用了。
再比如说,很多人希望老公多烧一点菜、多做点家务。但是他一烧菜,一烧完老婆就在那里批评他“盐放多了,这个味道不好”。那老公爱做家务吗?老公自然不爱做家务。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如果你希望老公爱做家务,他烧了菜以后你要说“吃得好吃”。这还算是水平低的,水平更高一点,做暗示。吃饭的时候“吧嗒吧嗒”嘴巴稍微出一点声音,但不要太响。这个暗示对老公烧菜的积极性更高。水平更高的,老公在厨房里烧菜的时候,你要跑过去亲他一下,让他朦胧的觉得手里拿着炒菜的勺子,穿着这个围裙是人生最幸福的时光,他就容易下厨房。老公一下厨房,你就说“这里没搞好,哪里没搞好,这个菜不好吃,那个菜不好吃”,这是惩罚,他怎么会做家务呢?
还有很多父母做错的。比如说小孩离家出走,一回来就跟小孩说:“孩子,爸爸妈妈急死了”。那就搞错了。小孩离家出走的目的就是为了惩罚父母,让父母着急。你一说“我急死了”,甚至流下了几颗眼泪,孩子回来以后心里面是非常有成就感的。正确的做法是:孩子回来以后很淡然的说,就好像他没有离家出走,既不是特别热情,也不是特别冷淡,跟平时放学回家一样:“回来啦?家里有吃的,爸爸妈妈去搓麻将了”。平时假定搓麻将你就去搓麻将,这样孩子才会减少离家出走的次数。
所以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强化与惩罚。今天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