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温红色预警持续,医生提醒:老年人一定要避免夏季行为

发布时间:2025-07-15 00:53  浏览量:2

河南的高温红色预警连着挂了几天,连树上的知了都喊得有些气若游丝了。

听说郑州的地表温度都可以煎鸡蛋了,老李头一边摇着蒲扇一边说:“这天,连人都快熟了。”

高温之下,不只是空调和冰箱在奋战,老年人的身体也在默默“抗争”。这不是吓唬人,这是真事。今天咱们就聊聊,夏天不能做的那些事,尤其是老年人,千万别踩“雷”。

先从最常见的一个“误区”说起:猛喝冷饮。很多老年人觉得,喝点冰水凉快又解渴,尤其是外面回来,浑身汗透,看到冰箱里那瓶冰镇的绿豆汤,不喝简直对不起自己。但问题就出在这“一口凉”。

老年人本就肠胃功能减弱,突然灌下一肚子寒气,容易引发胃痉挛腹泻,甚至让原本稳定的慢性病也跟着“翻车”。

有研究指出,温差过大的刺激,会导致血管收缩,诱发心脑血管问题。听起来吓人,其实不难避免——喝水要温热,绿豆汤也得放凉别冰镇,咱喝的是养生,不是刺激。

再说说空调。空调简直是夏天的续命神器,但很多老人用空调用得“心里发怵”。不是怕电费,就是怕“吹病”。

于是呢,有些人宁愿热得满头大汗,也不愿意开空调。这种“硬挺”的精神咱佩服,但不建议。

空调不是不能开,而是要会开。室内外温差控制在6度左右,定期通风,不直接对着人吹,这样既能避免中暑,也不用担心“空调病”。

有些人说开空调会头晕,那很可能是湿度太低,买个加湿器就能解决。别让“节约”变成“受罪”。

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却常常被忽视——药物管理。夏季气温高,很多药品对储存环境有严格要求。比如硝酸甘油这种急救药,超过30度可能会失效。

药箱别放厨房、阳台,更别直接暴露在阳光下,要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

不仅药要放对,吃药的时间也要注意。有些药物,比如降压药,在夏天可能需要调整剂量。因为高温下,汗液排出增多,血压往往偏低。

如果照冬天的剂量吃,就可能出现低血压晕厥。夏天的药,吃得对才叫“对症”。

说到吃,咱再聊聊饮食。很多老年人一到夏天就没胃口,干脆凑合几口凉面、黄瓜拌豆腐,图个清爽。问题是,这样的饮食一连吃几天,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营养不良就悄悄来了。

夏天不是不能吃清淡,而是要吃得“巧”。比如用瘦肉炖汤、用豆腐搭配鸡蛋,既能清淡又有营养。多吃点绿叶蔬菜豆类制品,还能补充丢失的钾镁矿物质,减少肌肉抽搐。吃得对,才有底气扛得住这场“火烤”。

光吃还不够,还得“养”。很多人夏天睡不好,晚上开着风扇辗转反侧,白天又打不起精神。

睡眠质量直接影响身体的免疫力。夏日养生,首重静养。建议老年人午间安排小憩,晚上尽量在十点前入睡。少看新闻联播前的无聊剧,多听点舒缓音乐,帮身体“降温”。

心理学角度看,夏天容易让人烦躁易怒,老年人尤其容易感到孤独或焦虑。高温下,情绪的波动也会诱发身体不适。有人说:“我不是身体病,是心里烦。”

这话半点不假。邻里唠唠嗑、听听戏、写毛笔字,都是调节心绪的好办法。养心,才能养身。

再来说个社会学角度的冷知识。

高温季节,老年人“社交圈”变小,活动减少,容易陷入“社交隔离”。这不只是无聊,更会影响认知功能。

适当的社交互动,能有效减缓记忆退化,甚至降低认知障碍发生的概率。所以说,夏天宅家可以,但别宅“心”。哪怕是和老邻居隔着阳台聊两句,都是一种心理上的“降温”。

不少老人还特别信“偏方”。什么喝醋泡水降火,什么吃生苦瓜清热……这些方法有的确实来源于传统经验,但也有不少“中看不中用”。

真正靠谱的降温方法,其实很简单:多喝水,多休息,别折腾。别想着用“土办法”斗过天公,结果反而伤了自己。

有些人问我:“医生,夏天是不是不该洗热水澡?”我说:“热水澡洗得对,比冷水澡还养人。”热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洗完再慢慢自然降温,反而有助于睡眠。关键是水温别太高,洗完别立刻吹风。

说到底,夏天的“雷区”,不是不能碰,而是要懂得“避”。高温不是病,但高温能催病。老年人就像一棵老树,树根深沉,枝叶繁茂,但也经不起烈日暴晒。

养生,不是靠一时一事,而是靠一整套生活的智慧。

这个夏天,我们不追求清凉一时,而要追求健康一世。

别让那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习惯,成为你健康的隐形杀手。

用对了方法,夏天不再是煎熬,而是一个可以养心、养身、养气的好时节。

这些道理我们不是都懂吗?是啊,可懂是一回事,做是另一回事。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人老不学艺,枉活七十年。”学健康就是学艺,是夏天最好的“修行”。

你今天,是不是该关掉冰箱里的那瓶冰水了?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年人夏季健康生活指导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温天气健康提示与行为指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