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戒酒吗?医生告诫:50岁以后的老人,喝酒牢记“4不喝”!

发布时间:2025-07-15 00:59  浏览量:2

本文1838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王大爷今年刚过60,平时身体硬朗,没什么大毛病,唯一的爱好就是晚饭后一杯小酒。他常说,“我这点酒量,几十年都这么过来的,哪那么娇气?”

可前段时间一次家庭聚会喝高了,回家后突然头晕呕吐,家人送医才发现是高血压引发的脑出血。王大爷现在还在康复中,家人后悔不已。

医生提醒:50岁以后,喝酒这事不能再随心所欲。别以为“少喝点没事”,有些时候,哪怕一小杯,也可能是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多人觉得,喝酒是社交、是乐趣,也是一种习惯。但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酒精的代谢能力逐年下降,肝脏、神经系统、心血管都在变得脆弱。

年轻时能承受的分量,老了之后身体可能完全吃不消。

研究显示,人体在50岁之后,酒精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活性都会下降,这两个酶是分解酒精的关键。酶少了,酒精就在体内停留得更久,毒性更强,伤肝、伤脑、伤心脏的风险翻倍

此外,酒精还会干扰老年人的睡眠、影响药物代谢、诱发跌倒、加重慢病。很多人以为喝完酒睡得好,其实是浅睡、断睡、醒得早,第二天反而更疲惫。

不是说一点酒都不能碰,而是要讲究方式。特别是以下四种情况,千万别喝,否则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第一,不喝“情绪酒”

很多人情绪上来就借酒浇愁,尤其是男性,觉得喝点酒能释放压力。但情绪起伏本身就会导致血压波动,再叠加酒精刺激,极易引发心绞痛、脑出血或心律失常

临床上,不少突发心血管事件的患者,入院前几小时都有情绪激动+饮酒的情况。医生提醒:情绪不稳时喝酒,等于给心脑血管点火。

第二,不喝“空腹酒”

空腹时胃里没东西,酒精直接接触胃黏膜,更容易被吸收,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会迅速升高。这会让大脑和肝脏瞬间受压,出现头晕、手抖、心悸等急性反应。

尤其是老年人,本身血糖调节能力就差,空腹饮酒很容易出现低血糖性昏迷。一旦倒地摔伤,后果更严重。

第三,不喝“混合酒”

有些人喝酒不挑,白酒、啤酒、红酒一顿乱喝,觉得“量不大没事”。但不同类型的酒在体内代谢路径不同,混着喝会加重肝脏负担,提升酒精中毒概率

更可怕的是,有些人喝酒时还搭配药物,比如降压药、安眠药、止痛药。这些药和酒精一旦混用,风险极高,可能造成呼吸抑制、意识混乱,甚至猝死。

第四,不喝“睡前酒”

有人以为喝点酒能助眠,其实酒精只会让你快速入睡,却阻断深度睡眠。老年人本就睡眠浅,酒精反而造成反复醒来,第二天头昏脑涨。

更危险的是,酒精会在夜间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加上熟睡状态,万一出现中风、心梗等突发状况,可能错过黄金抢救时间。

一项覆盖全国多中心的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中,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比不饮者高出约26%,其中男性风险更高。很多人控制不好血压,酒精就是幕后推手。

长期喝酒还会导致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老年人代谢慢,肝脏硬化速度更快,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是终末期。

此外,不少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动脉硬化等慢病,这些病本身就和血管状态密切相关。酒精会让血管更脆弱,增加并发症风险。

网上流传“适量饮红酒有益心脏”“每天一杯延年益寿”等说法,很多人深信不疑。但权威医学期刊已经明确指出:没有任何一种酒对健康有“净益”效应

所谓“红酒养心”,只是因为红酒中含有少量抗氧化物质,但这些成分在葡萄、蓝莓、坚果中也有,没必要非得通过酒精摄入。而且,酒精的伤害远远超出这些微量营养素的作用。

所以,医生普遍建议:对50岁以上的老人,不饮酒才是最稳妥的选择。

不是所有人都能一夜之间戒酒,但可以从控制开始。医生建议:

每周不超过2次,每次不超过1两白酒或150毫升红酒。

喝酒时必须进食,避免空腹。

不混酒、不拼酒、不带情绪饮酒。

饮酒后不驾车、不洗澡、不吃药、不睡觉。

最重要的是,定期体检,检查肝功能、血压、血脂、血糖等关键指标,一旦异常,立刻停酒。

喝酒从来不是生活的必需品,尤其是对上了年纪的人。别让一杯酒,毁了几十年的健康积累。如果你已经50岁,开始学会说“不”,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资料:①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3年版)[Z].
②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高血压防治指南2019[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9, 47(1): 76-92.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