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卫工找手表后续:当地回应惹争议,曝失主多次发文“甩锅”文旅
发布时间:2025-07-15 06:47 浏览量:2
一块儿童手表,能掀起多大的风浪?七月的大同,37度高温下,两位年纪不小的环卫工,顶着烈日、穿着厚厚的工服,在8吨垃圾里翻找四个小时。手表找到了,失主当场拍视频表感谢,媒体也跟着热情点赞。
可没想到,网友们集体炸锅,这场原本想要的“暖心”故事,最后变成了全民声讨。到底是谁在消费谁的温情?这场闹剧,又揭开了谁的伤疤?
环卫工翻8吨垃圾找手表
7月1日,深圳的卢女士带着一家人坐高铁,从太原到大同旅游。大热天,孩子在车上闹腾,把手上的儿童电话手表塞进了干净的纸质垃圾袋。下车时一家人一身轻松,根本没意识到孩子的手表已经“失踪”。
等到第二天早晨,卢女士才发现孩子手腕上空荡荡的。她打开手机一查定位,手表还在大同南站附件。家里人本来想认栽,毕竟“追垃圾”这事,搁谁身上都觉得离谱。可架不住心里不甘心,卢女士还是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通了12345市民热线。
接到任务后,大同城管系统马力全开。新城环境公司把定位范围内的8吨垃圾全部转运到垃圾中转站。令人无语的是,翻找的任务直接落在两位环卫工身上。
正午时分,垃圾堆成小山,刺鼻的臭味混着热浪扑面而来。两位环卫工,蓝色工装被汗水浸透,背影瘦削。没有手套,没有口罩,徒手在8吨垃圾堆里一袋一袋翻。四小时过去,终于在一个破垃圾袋里捡回了那块儿童手表。
当事人得意感谢
手表找回的当晚,卢女士激动地拍了条视频。视频里,她笑容满面,连连称赞大同是个“有温度的城市”,说这次旅行太幸运了,“是众多善良的人成就的”。
她还想给两位环卫工人包个红包表示感谢,结果被婉拒。于是,第二天干脆送了一面锦旗到城管局,感谢“高效协作”。
媒体也没闲着,抓住这个“好人好事”的素材,连夜赶稿。新闻通篇都是“高效”“暖心”“正能量”,城管局的响应速度、部门协调、游客感动——全都夸了个遍。城市形象一下子就立起来,连文旅局的官方账号都跟着转发。
发声后被全网群嘲,文旅沦陷
但网友们并不买账。热搜一挂,评论区直接“爆炸”。“手表是卢女士的,功劳是领导的,汗水是环卫工的。”这一句,把整桩事件的荒谬点穿了。
一块价值1200元的儿童手表,值得让两个环卫工冒着生命危险、顶着40度高温,在垃圾堆里翻四小时吗?一个月工资两千出头的老人,汗流浃背,最后连个名字都没有,报道里连露脸的机会都不给。
反倒是领导坐在空调房里发个指令,成了“城市温度”的典范。
网友们的吐槽一波接一波:“要是人工耳蜗、药品、身份证还能理解,这电子手表又不是救命的。”“失主家长和孩子都没去现场,自己继续旅游,别人顶着大太阳翻垃圾,这哪门子温情?”
更扎心的是,媒体和本地文旅还沾沾自喜,觉得找回手表是政绩,是城市软实力。可惜现实啪啪打脸,舆论彻底失控,失主视频下的评论一夜关闭,文旅账号也被骂到“沦陷”。
大同多方回应:游客打投诉电话,能力范围内会帮
风波愈演愈烈,官方不得不出面回应。大同市城管局副局长对媒体说:“谁有需求都可以去找,不能说值不值,啥是值、啥是不值,这我们该做的,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们肯定去做。”
这番话表面上看没毛病,“为人民服务”,有没有温度。但舆论根本不买账,关键没人问过环卫工的感受。谁来体恤一线劳动者?用公共资源给个人买单,标准在哪?一个投诉电话,直接让两位“最底层”的环卫工吃苦受累,合理吗?
更有细节被爆出,垃圾转运和人力成本加起来,早就超过了手表的价值。有人算账:一下午的工作量加搬运费用,买两块新手表都够了。环卫工的原有工作,还得别人顶上,这些损失,新闻里一个字都没提。
曝当事人多次打电话投诉
事情还没完。知情人透露,卢女士为找手表,多次拨打投诉电话。她不是随口一问就算了,而是锲而不舍,一遍又一遍催促相关部门。每次反馈不到结果,她就继续打电话“追进度”。
环卫工的任务就是这样被一层层指派下来的。她的“执着”让所有相关部门如临大敌,生怕出纰漏,最后只能用最笨、最苦力的办法,把8吨垃圾全都倒出来,靠两个老人一袋袋翻。
媒体报道后,她还多次发文,引导舆论把责任推到大同文旅和政府部门身上,自己则摆出“感恩”的姿态。可惜网友们只看到了她的轻松和自得,看不到一线劳动者的辛苦和汗水。
当事人账号关评论,知情人曝她多次发文引导推卸责任到大同文旅身上
舆论彻底爆发后,卢女士的社交账号评论区被关闭。据知情人透露,她并没有在第一时间为环卫工人发声,而是多次发文,把舆论焦点引导到文旅和政府部门,“甩锅”意味明显。
她在视频里感谢所有人,却唯独没提环卫工的名字。面对网络质疑,她发文称“这是大同的好客”,把责任转嫁到当地政府的“有求必应”。实际上,最初的源头就是她自己反复投诉,才让两位环卫工顶着酷暑翻垃圾。
这种“自我感动”的做派,很快被网友识破。有人说:“但凡有点良心,别说发视频,自己就该去现场翻找。”还有人建议,既然手表有定位,直接把失主本人送到垃圾堆现场,工具准备好,自己和孩子动手找找,别麻烦别人。
结语
一场本该温情的城市故事,最后却变成了全民争议的“负面教材”。环卫工的汗水被消费,领导的政绩成了“温度”,失主的得意反被嘲笑。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善意?公共资源到底该为谁服务?环卫工人的命,就真的不是命吗?
你怎么看这场“手表风波”?如果你是当事人,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也许你的观点,才是真正值得被看到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