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经典点滴分享(686) 天下第一奇书——《庄子》
发布时间:2025-07-15 16:49 浏览量:2
《内篇·大宗师》(1·下)
《大宗师》这个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宗”指敬仰、尊崇,“大宗师”的意思是最值得敬仰、尊崇的老师。那么,这个老师是谁呢?庄子认为,是“道”。具体地讲,庄子认为,自然和人是浑一的,人的生死变化没有什么区别,因而他主张清心寂神,离形去智,忘却生死,顺应自然。这就是尊道而行,就是把“道”拜为最敬仰、最尊崇的老师。
今天,接着学习《大宗师》第一部分的“下”。第一部分的“上”庄子提出一个问题:怎样分辨人类社会中的行事是否符合自然法则?答案是需要有“真人”,是需要真人用他们的所作所为来回答这个问题。接下来我们看看庄子还要说什么。
原文:
故圣人之用兵也,亡国①而不失人心;利泽施乎万世,不为爱②人。故乐通物,非圣人也;有亲③,非仁也;天时,非贤也;利害不通,非君子也;行名失己,非士也;亡身不真,非役人④也。若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⑤,是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
解释:
①亡国:亡掉别人的国家。
②爱:偏私、偏爱。
③有亲:有意亲爱。
④役人:役使世人。
⑤狐不偕:姓狐,字不偕,古时贤人。因不肯接受尧的禅让,遂投河而死。务光:夏末隐士,汤让天下而不受,遂负石投庐水而死。伯夷、叔齐:孤竹君二子,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而谏,武王不从,遂隐于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箕子:纣王庶叔,因忠谏不从而佯狂,但终不免于杀戮。胥馀:不详。或谓箕子,或谓比干,或谓伍子胥。纪他:姓纪名他,殷时逸人,恐汤让位于己,遂携弟子俱隐于窾水旁。申徒狄:殷时人,因慕纪他高名,遂负石自沉于河。
译文:
所以,古代圣人使用武力,灭掉敌国却不失掉敌国的民心;利益和恩泽广施于万世,却不是为了偏爱什么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人,不是圣人;有偏爱就算不上是“仁”(施行仁的人);伺机行事,不是贤人;不能看到利害的相通和相辅,算不上是君子;办事求名而失掉自身的本性,不是有识之士;丧失身躯却与自己的真性不符,不是能役使世人的人。像狐不偕、务光、伯夷、叔齐、箕子、胥余、纪他、申徒狄,这样的人都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都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而不是能使自己得到安适的人。
这一段是上一段的延续,重点还是讲“真人”是什么样的人。但庄子换了一个角度,用较多的笔墨从反面来证明什么样的人不是真人。
庄子先是简单论述古代圣人是怎样的人:就是那种即使使用武力灭掉敌国的人,也不会失去民心。为什么?因为古代圣人遵道而行,遵循客观规律,将阻碍历史发展,或者是悖道而行,置人民于水火的国家灭掉,当然是符合民心的。如果有什么利益或者恩泽,那一定是普施于天地万世,因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同一的,不分彼此的,地位都是一样尊贵。作为圣人怎么可以区别对待?
摆出“古代圣人”,就是为了对比出庄子从反面列举出的“不是”什么的人。
第一个是“不是圣人”,乐于交往取悦外物的是被世间“物”役使的人、左右的人,当然不是圣人。
第二个是“不是施行仁的人”,仁慈是一种普惠于大众的情感,这个“大众”,可以不分物种、不分贵贱,如果你有所偏爱,将“仁慈”施与你偏爱的人,那你还算什么施行仁的人?
第三个是“不是贤人”,贤人生存于世间,时时刻刻都随着世界浮沉,他与万物同化、交融,不会趁着某个机会去“人为”展示自己的才能,他“无为”地对待万物,遵道而行。
第四个是“不是君子”,君子熟谙大自然法则,懂得利害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所以,他不会因一时得“利”而欣喜,一是获“害”而沮丧,在他眼里,利害同一,没有什么区别。
第五个是“不是有识之士”,有识之士行事当中还会追名逐利吗?他知道人本于自然,名利就是身外之物,追名逐利就是失掉了自然的本性。
第六个是“不是能役使人的人”,在世间能“役使人的人”,要不身份贵重,不是王侯就是贵族;要不就是掌握财货的人,他们手握金钱,可以驱使他人为自己服务。在庄子看来,这都是“悖道”的人。如果世间万物化而为一,不分彼此,不分贵贱,你凭什么用你的尊贵地位来“役使人”,你又凭什么用你的财货来“役使人”呢?
所以,把这六种人的行为反过来理解,就是“真人”。
弄清楚了以上几点,我们也就理解了庄子对狐不偕等人的态度了。按照世间一般人的态度,当然也是世俗的态度,对狐不偕等人是十分赞赏的,因为他们都是世人眼里的“贤人”和“君子”。比如说,狐不偕不肯接受尧的禅让,竟投河而死;务光不肯接受汤让天下,也是投水而死,这些人是不慕高位的“贤德之人”;比如,伯夷、叔齐,二人叩马谏武王伐纣不成,不食周粟而死,被誉为“有气节的君子”。
但为什么庄子把他们叫做是被役使世人的人所役使的人,是被安适世人的人所安适的人呢?庄子认为,这些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德行高尚、品行高洁,但他们还是没有摆脱世间“名利”的束缚,他们不论被杀还是自杀,大多是为了“名节”,而“名节”这个东西,更是束缚人的枷锁,这个枷锁让人失去了自然的本性,人的所为也不是发自本性,源自本心,而是为了所谓的“名节”有意而为之,这种“有意而为之”的“有为”就是违背大道的,违背大自然法则的行为。是在“役使世人的人”思想理念左右下的“行为”,即使他们有些人得到“安适”,也是在“安适世人的人”的左右下得到的暂时“安适”。所以,根本就不是自己的本心所能掌控的,自然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自由自在的,是他人精神控制下的“有为”之行,当然也是不符合“道”,不符合自然规律的。
我们再看下一段。
原文:
古之真人,其状義而不朋⑥,若不足而不承;与乎其觚而不坚⑦也,张乎其虚而不华⑧也;邴邴⑨乎其似喜乎,崔⑩乎其不得已乎!滀⑪乎进我色也,与乎止我德也;厉乎其似世乎⑫!謷⑬乎其未可制也;连乎其似好闭⑭也,悗⑮乎忘其言也。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以刑为体者,绰乎其杀也;以礼为翼者,所以行于世也;以知为时者,不得已于事也;以德为循者,言其与有足者至于丘也,而人真以为勤行者也。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⑯也,是之谓真人。
解释:
⑥義:通“峨”,高大、庄严。 朋:通“崩”,崩坏、倒塌。
⑦与:容与。 觚[gū]:谓特立不群。 坚:固执。
⑧张:广大的样子。 华:浮华。
⑨邴邴[bǐng]:畅然和适的样子。
⑩崔:动的样子。
⑪滀[chù]:水蓄聚的样子。
⑫厉:当为“广”字之误。 世:通“大”。
⑬謷:通“傲”,高放傲视。
⑭连:绵邈相连,不绝如缕。此指缄默不语而莫测高深。 闭:闭口缄默。
⑮悗[mèn]:无心的样子。
⑯胜:克,抵触。
译文:
古时候的“真人”,神情庄严而不萎靡,好像不足却又无所承受;态度安闲自然、特立超群而不执着顽固,襟怀宽阔虚空而不浮华;怡然欣喜像是格外地高兴,一举一动有像是出自不得已。容颜和悦令人喜欢接近,与人交往德行宽和让人乐于归依;气度博大像是宽广的世界。放任自得从不受什么限制,綿邈欣喜像是喜欢封闭自己,心不在焉的样子又好像忘记了要说的话。把刑律当做主体,把礼仪当做羽翼,用自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到机会,用道德来遵循规律。把刑律当做主体的人,那么杀了人也是宽厚仁慈的;把礼仪当做羽翼的人,用礼仪的教诲在世上施行;用自已掌握的知识去等到时机的人,是因为对各种事情出于不得已;用道德来遵循规律,就像是说大凡有脚的人就能够登上山丘,而人们却真以为是勤于行走的人。所以说人们所喜好的是浑然一体的,人们不喜好的也是浑然一体的。那些同一的东西是浑一的,那些不同一的东西也是浑一的。那些同一的东西跟自然同类,那些不同一的东西跟人同类。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具有这种认识的人就叫做真人。
我们看这一段的首句和尾句就知道这段还是论述什么是“真人”,庄子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述什么是“真人”,是因为“真人”和他心目中的“至人”“神人”“圣人”一样都是他心目中“至高”之人,是他心目中最“完美”的人,是庄子心目中“道”的拟人化和形象化。
这一段庄子的论述有些玄妙,不太好理解,最不好理解的就是这几句:“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智)为时,以德为循。”因为在我们过去的学习中,庄子是不赞成用“智”的,对“礼、义、刑”这些“人为”的东西也是不感兴趣的,怎么会谈到这些东西呢?
如果回到这一部分的开头那几句“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弄清楚这几句话就好理解了,这几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自然的作为,并且了解人的作为,这就达到了认识的极点。知道自然的作为,是懂得事物出于自然;了解人的作为,是用他智慧所通晓的知识哺育、熏陶他智慧所未能通晓的知识,直至自然死亡而不中途夭折,这恐怕就是认识的最高境界了。
不要忘了,庄子是个能谙熟使用辩证法的哲学家,知道“自然”和“人”是一对矛盾,知道这个世界除了自然的力量,还有人的力量。当然,这个“人的力量”一定是本自自然的,符合自然规律的。所以,庄子在论述什么样的人是“真人”时,一方面强调“真人”对大自然法则的遵从,另一方面,也没有忘记“真人”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应该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这一段末尾所言的“天与人不相胜也”,即自然与人不可能相互对立而相互超越,还是应该相互“统一”的,这个相互统一,就必须有“人”的作用。
而“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智)为时,以德为循”就是指“真人”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所起的作用。简言之,就是在尊重大自然法则,遵从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真人”也应该把“刑”作为纠正违背自然法则,维持社会秩序行为的手段,把“礼”作为人类维系自然顺畅的人际关系的途径,把“智”作为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运用智慧判断时机,顺应自然的方法,把“德”作为保持和保护根植于自然、源自本性的善良和正直的辅助。
由此,只有尊重客观规律,遵从大自然法则,同时又能在人类社会的实践中,为了更好地尊行大道,而起到应有作用的人,才是“真人”。
这样,庄子心目中的“真人”形象,通过第一部分四个段落的学习感悟,就很清晰了。
好,今天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学习感悟《大宗师》的第二部分。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