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再度引发关注!医生提醒:糖尿病人饮酒务必注意这6件事

发布时间:2025-07-15 18:55  浏览量:2

本文17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黄大爷平时最爱小酌两杯,尤其是朋友聚会,白酒不离手。可最近体检发现血糖偏高,医生建议他控制饮食,他最担心的不是戒糖,而是——还能不能喝点白酒?

这不是黄大爷一个人的困扰。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在问:“喝白酒到底能不能喝?喝多少算安全?喝了会不会加重病情?”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戒口”,能不吃就不吃、能不喝就不喝。但其实,糖尿病并不等于完全不能喝酒。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没有严重并发症的前提下,适量饮酒是可以的,但前提是了解清楚“怎么喝、喝多少、喝什么”。

关键在于控制量和掌握时机,否则不仅会扰乱血糖,严重时还可能引发低血糖甚至酮症酸中毒。

白酒本身不含糖,但它的影响可不止于此。

首先,酒精会干扰肝脏的葡萄糖释放。正常情况下,肝脏在空腹时会释放葡萄糖维持血糖稳定,但酒精会抑制这一过程,使得葡萄糖释放减少,短时间内可能导致低血糖

反过来,如果和高糖、高脂食物一起喝,还可能造成餐后血糖飙升。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糖友喝完酒后血糖忽高忽低,控制变得更加困难。

更严重的是,酒精可能掩盖低血糖症状,比如出汗、心慌、头晕这些表现,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喝醉了,耽误治疗。

如果你是一位血糖控制较好、无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并非完全不能喝白酒,但一定要记住以下6件事:

不空腹饮酒

空腹喝酒最危险,尤其是糖友。因为空腹状态下肝糖原储备不足,酒精又抑制肝糖释放,极易诱发低血糖。建议在吃过含碳水的食物后再饮用,避免血糖骤降。

控制饮酒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成年男性每日饮用纯酒精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换算下来,大约相当于1两50度左右的白酒。糖尿病患者建议比这个量还要再少一些,最好控制在25毫升以内,并且不要天天喝。

不要和降糖药同服

特别是服用磺脲类、胰岛素等降糖药的糖友,饮酒后低血糖风险更高。有研究显示,酒精可增强降糖药物效果,诱发长时间、难以纠正的低血糖。

选择清淡、纯度高的白酒

尽量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纯白酒,避免勾兑酒、加糖酒、药酒等。添加成分越多,对血糖的不确定影响也越多。

酒后监测血糖

喝完酒后,务必监测血糖,尤其是夜间和第二天早晨。如果发现血糖偏低或波动大,及时调整饮食或药物,必要时就医。

不宜频繁饮酒

即使一次控制得当,也不能频繁饮酒。长期饮酒会损伤肝脏、胰腺,加重胰岛功能紊乱,反过来让血糖更难控。

别以为喝酒只是“上头”一时爽,它对糖尿病人的危害是长期累积的。

肝损伤:酒精会加重脂肪肝、肝硬化,而糖尿病人本就容易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

高血压、心脏病: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视网膜病变加重:酒精影响微血管健康,可能加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胰腺炎风险增加:长期大量饮酒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诱因,而胰腺正是调节血糖的“核心器官”。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2018年)》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者中有超过30%存在饮酒行为,其中不合理饮酒比例高达60%以上。

很多人把小酌当作“解压”,但对糖友来说,酒不是放松的方式,而是必须慎重对待的风险信号

一旦饮酒成瘾,不仅血糖控制更难,生活质量也将大打折扣。医生最怕的不是你偶尔喝一口,而是你“不当回事”。

如果你实在想喝,建议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评估身体状况后再作决定。

很多人觉得“我喝了一辈子没事”,“我身体壮,扛得住”,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身体的代谢机制已经改变,不能再用过去的标准衡量。

安全饮酒,不靠感觉,只靠科学。

控制好血糖,比什么都重要。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2]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人民卫生出版社.
[3] 国家疾控局. 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报告(2018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