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长寿就坚持喝养生茶?医生:3个“养病”的饮品,很多人还在喝
发布时间:2025-07-15 22:28 浏览量:2
【福利礼包赠送中】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我爸这两年每天早上都要泡一杯决明子菊花茶,说是能降压清肝火,我姐劝他换一换,他还不乐意,说喝这个能长寿,这种茶到底有没有问题?”提问的是一位银行职员,她的父亲刚满65岁,身体没大毛病,但查出有轻度脂肪肝。
日常生活不算规律,作息晚,但他自己很有“保健”意识,一年四季不间断地泡各种“养生茶”,不仅喝,还介绍给亲戚朋友。
看起来有一套自己的生活节奏,但真正深入去分析,会发现很多人和他一样,掉进了“饮茶养生”的陷阱。
市场上的养生茶种类越来越多,决明子、菊花、枸杞、金银花、蒲公英、罗汉果、桑叶……一抓一大把,配方五花八门。
不少中老年人几乎把这些当药喝,早晚两杯,夏天冷泡、冬天热饮,一年四季都不换。
很多人甚至开始拒绝喝白水,认为这些“茶”更有功能、更能调节身体状态。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功能”上了。
喝饮品本该是补水、调节生理节律的中性行为,可一旦把“功能性”挂在前面,误区就很容易打开。
不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喝的,其实不是养生茶,而是“养病茶”。
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很多人以为健康,实则存在长期健康风险的饮品:决明子茶、罗汉果茶、和长期混搭的“万能排毒茶”。
决明子茶常常被宣传有润肠通便、降脂降压的作用,不少中老年人尤其是有点便秘或眼干的人天天喝。
决明子确实有一定的轻泻效果,能促进肠道蠕动,但它的药性是寒性的,过量使用会抑制脾胃阳气,导致腹泻、食欲下降、胃寒等问题。
特别是在脾虚、便溏、体寒的人群中,长期食用可能损伤胃肠功能。
研究表明,连续服用决明子超过三个月的人群中,胃肠功能异常率升高约23%,其中不少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营养吸收障碍和体重下降。
罗汉果茶则是另一种“被误解”的饮品。
很多人用它代替糖,认为天然甜味可以保护血糖、润肺止咳。
这种说法有一部分没错,但罗汉果的甜味来自罗汉果苷,这种物质虽然不升高血糖,但对肠道菌群有刺激作用,长期大剂量饮用会影响菌群平衡。
一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在饮用罗汉果水后出现腹胀、排便节律紊乱的情况,也间接说明了其对敏感人群的刺激性。
此外,部分廉价罗汉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使用硫熏,残留亚硫酸盐,一旦摄入超标,有诱发过敏、呼吸道刺激的风险。
更值得警惕的是各种“万能排毒茶”——这些茶往往是多个草本配料混搭,包括荷叶、桑叶、蒲公英、苦丁、刺五加、白术、黄芪等。
宣传口号几乎一致:调理内分泌、祛湿排毒、清肝明目。
但这些成分之间作用各异,不少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的身体是否适合。
有些人本身体虚、脾肾亏,喝这些寒凉性为主的排毒茶只会加重体虚、头晕、胃胀、失眠、夜尿频等问题。
还有人追求“排毒反应”,觉得拉肚子、口苦、出汗是“排出来了”,但这种生理反应很多时候是身体在代偿应激,而不是改善状态。
长期下去,不仅没有排毒,反而扰乱了激素轴和肠道功能。
从营养学角度来看,这类草本饮品的成分复杂,摄入频率高,会带来一种“持续性低剂量干扰”。
这些干扰未必在短期内表现出不适,但长期来看,会通过干扰肠道吸收、破坏微生态、影响神经调节机制来损伤健康。
有研究指出,常年饮用单一成分养生茶的人群,其肠道菌群多样性下降约16%,而这类变化与多种慢性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抑郁症)都有联系。
另一个问题出现在饮茶方式上。
不少人用保温杯闷泡,这种方式虽然保温,但也会加重草本成分中某些活性物质的析出浓度。
比如菊花中的挥发油类物质在高温长时间浸泡后,会变得更强烈,对肠胃敏感者产生刺激。
枸杞在高温久泡下,多酚类氧化物的抗氧化能力反而下降,而罗汉果在闷泡时甜味成分过于集中,对胰岛素应答调节产生负面影响。
很多人没意识到,温度和时间本身就是草本饮品的风险放大器。
人们想通过喝茶延年益寿,是种自然的健康动机,但问题不在这个目标,而是在路径选择上错了方向。
长寿并不是由某一类饮品带来的,而是由整体生活系统构成的。
从数据上看,真正长寿人群的饮水结构很简单,以温水为主,摄入量稳定,习惯在上午和下午各分两次饮水,不暴饮,不断水。
他们不依赖“功能饮品”,而是靠饮水来维持基础代谢和循环系统的节律感。
这一点,反而是很多“养生爱好者”忽视的。
把茶当药喝,是对健康最大的误解。
药是有针对性的,茶是调节性的,一旦混淆,风险就从饮水变成干预。
尤其是在没有医学指导的情况下随意组合饮品配方,不考虑体质、不考虑基础病、不考虑代谢状态,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复杂。
很多人喝了半年“养生茶”,身体不升反降,失眠变重、胃口变差、情绪起伏更大,却总是归咎于“身体在排毒”,完全忽视了结构性饮食干扰的事实。
在饮品这件事上,越简单越安全。
白水是最稳的基础。
偶尔喝一点花草茶没问题,但要分季节、分体质、看状态。
任何东西喝到每天、每顿,长期不换,都是问题。
不只是茶,包括咖啡、豆浆、蜂蜜水、柠檬水、醋饮,这些只要变成“固定公式”,就容易失去原本调节的意义。
真正的调理,是周期性的调整,是给身体节律以空间,而不是用一种东西一直干预。
那就有一个更值得深入的问题:如果一个人身体没有明显不适,喝养生茶也没感到不舒服,是不是就可以继续坚持?
不建议。
感觉没有问题,并不代表没有发生干扰。
特别是在早期肠道菌群、内分泌系统、代谢系统出现轻微波动时,人是感觉不到的。
只有等到体重难控、睡眠紊乱、疲劳感增强、轻微便秘或拉肚子频繁时,才开始出现“体感反馈”。
此时再回头看,往往已经习惯养成,难以纠正。
建议这类人群做一次基础代谢评估,结合动态血糖监测和肠道菌群检测,看看自己的代谢和微生态是否存在“隐性波动”。
不要让“没感觉”变成忽视身体信号的理由。
健康是系统性的,不是单靠一杯茶来决定。
[1]张黎梅,汪云飞,陈艳,等.HPLC-DAD法测定养生茶中的双氯芬酸钠[J].食品与发酵科技,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