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硕士女厕偷拍事件曝光,撕开了病态群体最后一块“遮羞布”
发布时间:2025-07-16 00:35 浏览量:2
2023年6月7日,在广州地铁8号线上,一位年轻女生突然揪住身边的民工大叔,号称其偷拍了自己的隐私,要求其道歉并删除。
不善于表达的大叔表示自己并没有偷拍。
在这位女生当众检查了大叔手机之后,确认其真的没有偷拍,便没有再纠缠。
然而回家之后,这位女生将大叔的照片放在了网上,并配上“猥琐男”之类的文字。
这一举动让人感到不解:对方并未偷拍,为何如此不依不饶,自己还“偷拍”对方照片放到网上。
此事之后,人们纷纷对“高学历、人品差”的现象展开了讨论,终究还是撕开了某些病态群体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两年多过去,类似的事情并未减少,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势:
2025年5月27日,有人报警,在北京大学某女厕内,有人偷拍。
校园警方迅速到场将犯罪嫌疑人抓获——其竟是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
在其被抓获后,还仍然十分淡定,双手插兜,面对警方的询问有问有答。
随后,警方在其手机内发现多段女厕内偷拍的视频片段,这些偷拍片段横跨极长的时间段,毫无疑问是个“惯犯”。
此事可谓是上面一个案件的“性转”版本——两人都是高学历名校学生,事件也都围绕“偷拍”展开,最终让人了解:
学历、学校等名头都只不过是虚假的标签,人品究竟如何与之无关。
对此,越来越多的网友表示不能先入为主的将人品与学历挂钩;
因为教育体系最终考察的是学习能力而非人品,只不过很多成绩好的学生同时兼具人品好的特征罢了。
与此同时,长久以来“唯成绩论”的偏激观点让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成绩看的比人品更重要,这也在无意间促进了这些高学历却人品差学生的出现。
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将判断孩子的道德发展轨迹作为教育过程的核心。
这也侧面提醒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人们,要在关注孩子成绩的之前,就保障其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状况。
当然,把责任放在老师和家长身上是不合理的,之所以做出这种在道德上不合规范的行为,最终问题还是出现在这些“高学历”的学生自己身上。
从精神分析学的视角来看,诸如偷拍、诬陷以及虐待小动物等行为,都属于“本我(ego)”层面的认知;
是出于各种原本欲望而做出的行动,很多时候彰显出的是本性。
但人们之所以能够符合规范的存在于社会当中,靠的是“超我(superego)”层面的约束:
由于道德、规范和秩序的存在,人们会尝试着约束本性、自我管理、追求完美。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双眼睛和一个声音,在从“上帝视角”观看我们的一言一行。
前文提到的这些高学历的人,在做出决定之前并未考虑到这个层面的影响,无论是偷拍还是诬陷他人偷拍,这些人唯一关注的就只有自己。
对此,长年深耕于高校教育的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教授一针见血的指出: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些看上去连基本的素养都不具备的年轻人,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学历选拔中脱颖而出:
正是因为他们善于为自己“扫清障碍”。
同时钱教授还提醒:“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这样的人本身很精明,他们对于道德的认知还停留在工具阶段,加之具备学历的加持,更能够占据一些社会体系中的高位;
一旦其有了权力,那么权力就极有可能会成为满足其个人欲望的工具。
回到前文提到的那个北大女厕偷拍的硕士生,很多人关心起后续。
事实就是从法律上来讲,偷拍行为的顶格处罚是行政拘留5日,但校方的处罚和公开会让其陷入“社会性死亡”,并且作为案底跟随其一生。
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但更多的人还是认为应该严惩。
社会学家涂尔干(Émile Durkheim)认为,“当社会规范瓦解时,个人的欲望便失去了约束。”
仅仅指望普遍的素质教育就帮人们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平显然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基本素质、道德水准的关注,应该远大于对虚无缥缈的“学历”、“名校”标签的关注。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