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家中中暑,医生:高温天,别舍不得开空调!注意这几点
发布时间:2025-07-16 02:48 浏览量:2
“热晕了,真的会死人。”这是我在门诊听得最多的一句话。
可就在不久前,一位年近88岁的老人因为中暑被家人抬进急诊室时,已经意识模糊、体温飙到41℃。家属哽咽地说:“他就是舍不得开空调,说电费贵……”我们拼了命抢救,才把命从阎王手里拉回来。
这不是个例。每年夏天,类似的事总在重复。高温不是玩笑,尤其对老年人来说,它是“无声的杀手”。
有人觉得开空调是浪费,觉得自己能扛。可身体不是铁打的,一旦扛不过去,后果比电费贵一万倍。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老人明明在家,却还是因为中暑丧命?为什么热到极点时,身体不是出汗,而是开始发烧甚至停止出汗?
这些问题,其实都藏着你我应该了解的健康关键。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高温天,老人为什么容易中暑?不开空调真的会危及生命吗?哪些信号必须警惕?
我们常说“老寒腿怕冷”,可老年人更怕热。为什么这么说?因为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出汗能力、血管弹性都会下降。
简单说,他们的身体“散热系统”早就不灵了。
年轻人中暑,是因为热得冒汗;可老人中暑,常常是热到不会冒汗。这就像一辆老旧的汽车,开着开着突然散热系统失灵,你还踩着油门,最后怎么可能不“熄火”?
很多老年人本身就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病,这些病一旦遇上高温,就像火上浇油。
高温让血压波动,心率加快,还会加重心脏负担。不夸张地说,夏天对老人来说,可能比冬天还难熬。
我们接诊过不少中暑的老人,症状都很相似:头晕、乏力、皮肤灼热、意识模糊、甚至抽搐昏迷。严重的,进入热射病阶段,死亡率极高。
而这些病例中,超过80%的患者家里都没有开空调,或者开了空调但温度设得过高,跟没开差不多。
有时家属也很无奈,说老人就是不听劝,觉得“过去几十年没空调也过来了”。可现在的气候早就变了,极端高温越来越频繁,老人再用几十年前的经验应对现在的酷暑,真的会出事。
有位阿姨来问我:“医生,我爸天天坐家里,风扇吹着,怎么还中暑了?”我问她:“你家的室温多少?”她说:“差不多有34℃。”
这就对了。风扇只能吹走汗水,吹不走热量。在高温环境中,热越积越多,身体就像个闷锅,迟早要出大问题。
那空调要怎么开才科学又省电?我一直跟患者说一句话:“电费可以再挣,命没了就真没了。”
建议白天室温控制在26~28℃,晚上稍降1~2度最舒适。怕冷的老人可以穿件薄外套,但绝不能不开空调。
还有些老人怕“吹空调伤风”,其实真正伤身体的是高温+脱水+闷热,不是冷风。空调只要定期清洗、温度适中,并不会导致感冒。
另外还得提醒一点,老年人感知温度的能力减弱,常常不觉得热,但身体其实已经在“烧”。不要等他们说热了再开空调——那时候可能已经太晚。
除了温度,还要注意水分补充。很多老人为了省事,一天喝不了两口水。可在高温天,脱水是中暑的第一步。
建议每天喝水1500~2000毫升,不渴也要定时小口喝。如果吃了有利尿作用的药物(比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更要注意补水。
有些老年人因为基础病吃药太多,担心水喝多了影响心脏。这个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也不能不喝。可以咨询医生,根据病情调整饮水量。
还有些老人白天怕热不开窗,晚上开窗通风,其实这也有讲究。闷热天气时,空气不流通,会让室内温度更高。建议早晚温度较低时及时通风,避免长时间封闭空间。
饮食方面也有讲头。高温天最好避免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比如绿豆汤、冬瓜汤、苦瓜炒蛋等。
而像酒精、浓茶、咖啡等利尿饮品,夏天最好少喝,容易加剧脱水风险。
我还想特别提醒一句:千万不要等到出汗、头晕、站不稳才警觉中暑。对老人来说,那时候可能已经是“热射病”的前兆了。
有个病人,平时挺硬朗,就是某天午后趴在沙发上睡着了,家里不开空调也不通风。等家人发现时,他已经昏迷,送到医院时瞳孔都开始放大。
那一刻我们真是拼了命救人。所幸抢救及时,人是救回来了,但从此神志不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别等口渴了才喝水,每天定时补水,少量多次。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特别是上午11点到下午4点,是一天中最热的时段。
注意观察身体信号,一旦出现头晕、乏力、皮肤发红发热、冒虚汗等,一定要重视。
夏天不是扛过去的,而是活过去的。
别让节俭变成危险,别把忍耐当成坚强。对老年人来说,安全的温度,就是健康的保障。
夏天还没结束,高温还在继续。
如果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人意识到中暑的危险,能让更多家庭打开空调、端起水杯,那我觉得,就值了。
参考文献:
张宏伟,王文超.老年人热射病的临床特点与防治对策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6):451-454.
李静,赵志强.高温环境下老年人中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干预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0):2473-2476.
周丽娟,陈胜.高温天气与老年人健康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20,36(3):446-44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