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龙凤胎中暑去世,发作到死亡不足12时!别低估夏天的“凶猛”

发布时间:2025-07-16 02:58  浏览量:2

7月初的一个早晨,气温刚过8点就冲上了35℃。街边早餐摊冒出热气,行人躲在树荫下喘气。

谁也没想到,就在这样的一个夏日,某地一对6岁的龙凤胎因为中暑离世,从出现症状到死亡,不到12个小时。

这个消息不是骇人听闻的网络传言,而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从健康角度来说,这并不罕见,但让人揪心的是——太多人还是低估了中暑的危险性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从这起事件出发,聊一聊“夏天的狠”到底在哪里?中暑为什么这么致命?我们平时有哪些常见误区?老人小孩又该怎么防?文章不是吓唬人,而是希望大家能从生活中看懂科学,真的保护好自己和家人。

很多人一听“中暑”,脑子里浮现的是头晕、出汗、多喝水就好。

其实这只是轻型中暑的表现。真正危险的,是那种体温已经飙到40℃以上、却反而不出汗的状态。

这叫重型中暑,进展非常快,短短几个小时就可能威胁生命。

尤其是小孩,他们的体温调节系统没发育成熟,体表面积大,水分流失快,热量散不出去,很容易就“热过头”。

而且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往往等大人发现时,情况已经很严重了

很多老人也容易被忽视,他们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有些人本身还带基础病,像高血压、冠心病,一旦中暑,后果更严重。

老年人对口渴的敏感度降低,不渴≠不缺水,这是个非常危险的误区。

除了生理原因,生活习惯也是帮凶。我们很多人都有个错误观念——“热一热出点汗反而好”。

于是孩子暑假在太阳下奔跑,老人不舍得开空调,甚至还有人午后去晒太阳“祛湿”。

但人体不是火锅里的丸子,热一热就补了。过热只会让身体功能紊乱,尤其是湿热环境下,汗液蒸发受阻,体温反而越积越高。

高温高湿,才是夏天最致命的组合。

再比如空调,很多人怕吹空调“寒气入体”,结果在家不开空调、不开窗,室内温度越升越高,空气不流通,简直是“低热高湿密闭室”,非常容易诱发中暑。

这种场景在老人家里特别常见。

还有一些人喜欢户外锻炼,觉得“出出汗好解暑”。但如果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之间长时间在户外运动,不仅不解暑,反而可能加重体温积累。

别拿自己的体力跟太阳较劲,那是输定了的事情。

说到饮水,很多人觉得渴了再喝就行,或者干脆喝点冰镇饮料、冷饮。

其实人体感到口渴时,已经是轻度脱水了。而且含糖饮料、冰啤酒不但不能补水,反而可能带来反效果。

补水要科学,少量多次,温水为宜。

很多家长给孩子补水时也常常忽略电解质。孩子大量出汗后,光喝水不补钠钾等电解质,可能导致低钠血症,出现头晕、乏力甚至抽搐。

成年人也一样,补水不只是喝水,适量摄入电解质很重要。

再说穿衣。

有的人夏天穿得很少,觉得凉快,其实暴露皮肤太多,强烈日晒会让皮肤吸热更多,反而更容易中暑。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才是夏季出行的首选。

帽子、遮阳伞也别嫌麻烦。

还有很多孩子在车里睡觉,大人觉得“才几分钟”,结果车内温度在阳光下能迅速飙升到60℃以上,哪怕窗户开一条缝都没用

每年都有孩子因为被锁在车里热死的惨剧,别让悲剧重演在自己身上。

家里老人独居的特别要注意,很多老人怕电费、怕麻烦,结果不开空调、不测温度。建议家里常备温湿度计,子女可以远程查看,提醒老人及时降温。

不要等身体不舒服才行动,那时可能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再说回6岁龙凤胎的这起悲剧,孩子白天在户外玩耍,回家后开始发热、呕吐,家长以为是普通感冒,耽误了就医时机。

其实夏天孩子一旦出现精神差、体温高、无汗、反应迟钝,就要高度警惕中暑。

很多人会把中暑和感冒混淆。

发烧、乏力、恶心这些症状很像,但中暑一般没有呼吸道症状,而且多在高温环境下出现。有些人吃了解热药,反而让身体散热机制更紊乱,病情加重。

误判很致命

再提醒一个很多人忽略的点:夜间中暑。晚上不开空调,闷热潮湿,尤其是高龄老人、婴幼儿,夜里出汗多、水分流失快,早上醒来就可能出现脱水、意识模糊等问题。

夜晚不是“安全时段”

有些人还会说:“小时候哪有这么多讲究,不也没事?”但别忘了,以前城市绿化少、汽车空调普及率低、建筑密闭性差,人们反而习惯在通风环境下生活,现在的生活方式恰恰是“闷热杀手”。

现代人饮食偏油偏咸,运动少、基础病多,身体对高温的适应能力其实比以前差。

加上现在极端天气频发,“热得不寻常”才是我们最该警惕的现实。

对比国外,欧洲很多国家也频频出现热浪致死事件,法国曾在2003年热浪中因中暑死亡超过一万五千人。

不是只有热带国家才危险,一旦气温超过人体耐受极限,地点、肤色、年龄都不是护身符。

我国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公众对高温健康风险的认知,尤其针对老年人、慢病患者、儿童等重点人群提升应对能力。

预防永远比抢救重要

而《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也显示,过去1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高1.1℃,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加。这不是个别年份的问题,而是趋势。

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热的未来

别再以为中暑只是“出点汗”“晒一晒”的小事,也别再把防暑降温当成可有可无的麻烦。

很多意外,不是源于极端,而是源于“以为没事”。

人不是机器,热了就能自调。尤其是孩子和老人,他们身体的散热系统没你想的那么给力。

别让“晚一点”“忍一忍”变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最后再次提醒大家:夏天预防中暑,三件事最关键:避高温、补水分、勤观察。天气越热,越要慢生活;越觉得没事,越要多留意。

健康从来不是靠毅力撑出来的,而是靠科学守出来的。

本文参考资料:

1.《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2023年中国气候公报》——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